摘 要 當前的世界發展和世界格局已經發生變更,對于我國來說,也需要推行新的社會治理體制,讓我國能夠更好地應對世界范圍內發生的變化。基于對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意義的探討,本文提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措施,提升了我國發展運行中的社會穩定性,讓我國在新時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 國家治理 現代化進程 社會治理體制
一、引言
當前,我黨已經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路線提出了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要求,要求各級政府、團體能夠嚴格落實新時期社會治理的要求,提高社會運行的穩定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建設在新的社會治理體系時,需要能夠探究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讓社會治理體系能夠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意義
我國正向著現代化發展,其中治理現代化是研究重點,對于國家治理現代化來說,社會治理體制將發揮鞏固改革成果、落實各類要求以及提升改革效率的作用,同時社會治理體制創新還具備以下意義:第一,修正當前社會治理中的問題。對于國家運行和發展來說,社會治理體制為國家治理的總體框架,該框架是否合理將直接決定國家治理的效率和效果。由于社會治理涉及的內容極多,所以對于任何國家來說,舊有的社會治理體制都會與國家當前的發展情況存在一定矛盾,而在新的社會治理體制建設過程中,將會修正社會治理中現存的問題,保證提升治理效率。[1]第二,提升體制與社會實際情況的貼合性。對于社會治理體制來說,需要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讓治理體制能夠根據社會治理的實際情況為治理者提供有效指導。我國舊有的社會治理體制與當前的社會運行情況間存在沖突,通過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能夠消除這種沖突,在體制與現實之間建立深入聯系。第三,落實我黨的根本發展和運行策略。我黨的根本運行策略為全力保證人民的利益,發展策略為建設現代化的大型經濟體,對于發展策略來說,建設基礎在于保障社會的穩定性以及在國際市場的沖擊下有很強的穩定性。對于運行策略和發展策略來說,都需要提升社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讓我國在新時期能夠更好地運行和發展。
三、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措施
(一)明確功能定位
在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過程中,基礎工作在于明確功能定位,通過對功能定位的研究確定社會治理體系需要發揮的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內涵包括以下方面:
1.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我國現有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時間較早,在多年的實踐發現對當前社會發展的指導效果越來越低,所以對于我國的治理現代化來說,需要對舊有社會治理方式進行改進。舊有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制度設計問題、制度執行問題和重視程度問題。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制度體系是一個大的方面,是社會治理的核心價值體現,然而正是由于涵蓋內容過多,導致舊有制度體系中存在漏洞,無法實現對社會的有效治理。對于制度執行方面,主要執行機構為我國的公檢法系統,但就當前的執行過程來說,這一系統中存在一定的執行力度不足,或者分層次、分主體執行現象,讓社會治理體制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對于重視程度問題,主要體現在社會治理體制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多年來一直沿用舊有的社會治理體制,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情況嚴重不符。[2]
2.激發社會組織活力。要保證新的社會治理體制能夠有效施行,社會運行主體,即存在的各類社會組織需要能夠發揮踐行社會治理體制的作用,對于社會組織來說,是否具備活力將直接決定社會治理體制能否被深入推行。就我國的發展情況來說,制度執行機構和社會組織間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架構,所以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需要做好制度執行機構和社會組織間的平衡關系,讓這兩種體系能夠在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提高經過創新的社會治理體制的落實效果。
3.化解和預防社會矛盾。我國當前的社會矛盾包括多種形式,最主要的是社會階級間的矛盾,以及政府機構和普通百姓間的矛盾。對于第一種矛盾,產生原因為民眾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心理,這種矛盾產生了仇富、仇權現象,為社會安定埋下了隱患。對于第二種矛盾,在理論上本不該發生,但是從當前的世界范圍來看,該矛盾是人類社會共有的,這種矛盾將引發更為劇烈的社會動蕩。[3]所以在新的社會治理體制中,需要更好地落實按勞分配社會資源制度,通過該項制度的有效實施會逐步削弱甚至消除社會階級間的矛盾。對于第二種矛盾,政府方面應加強宣傳,同時嚴格落實社會治理中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提升政府公信力。
4.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在我國當前的發展中,雖然已經建成了各類公共安全體系,但是對于一些地區來說,人口膨脹明顯,舊有的公共安全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當地社會在安全方面的要求,所以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需要能夠在相關區域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讓公共安全系統能夠發揮應有的安全保障功能。另外,對于公共安全體系來說,另一個工作重點為體制內人員能夠以社會治理體制中的規章制度為指導進行工作,保證安全以及社會治理中的公平公正性,使公共安全體系更加完善。
(二)堅守價值目標
對于社會治理體制的踐行過程來說,要保證各項規章制度能夠有效落實,基礎工作在于明確和堅守價值目標,我黨當前已經提出如下社會治理體制中的價值目標:
1.民主法治。我國的政黨體系中,對民主的要求很高,尤其是我黨在國家治理中,提出了民主法治的社會治理目標,當前我黨已經提出民主法治中將涵蓋如下內容:第一,治理格局方面。我黨在國家治理過程中,雖然提出了公民參與治理的制度,但是在舊有社會治理體制中,這一制度并未得到嚴格落實。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我黨在舊有基礎上深度強調了公民參與的重要性和意義,在社會治理體制制定中,會提升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程度。另外,在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中,我黨強化了政府工作的監督力度,加強政府機構與社會團體間的融合程度,最終建成政府、社會、公民全面參與治理的格局。[4]第二,管理理念方面。在新的社會治理體制中,我黨的管理理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強調了公民的權利本位,也強調了政府機構的義務本位。在該體系中,依舊強調嚴格落實群眾利益,但是將“讓民做主”逐漸轉變為“向民自主”,而政府部門需要在此進程中增強服務意識,及時有效地解決各類社會治理問題。
2.公平正義。對于社會治理來說,最基本的要求為保證治理過程中的公平公正性,這種公平正義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治理體制的落實過程,需要保證政府的各級執行機構能夠保證執行過程中的公平公正性,嚴格落實各類規章制度,提升社會治理體制的公信力。其二為社會資源調配方面,對于社會資源調配來說,與群眾的生活聯系更加緊密,當資源調配不合理時,也更容易引發各類社會矛盾,所以對于該過程來說,需要提高現代化技術的推行力度和范圍,保證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能夠為群眾的生活帶來便利。
3.安定有序。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中,社會階級出現了較大程度上的模糊,這種現象雖然有助于社會中各種群體的融合,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會運行的混亂程度。在制定新的社會治理體制過程中,需要對這一點有清醒的認識,在不影響社會各階級融合情況的基礎上施行有效的社會治理手段。要達成這一目的,在社會治理中,基礎內容為政府能夠依法辦事,并且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讓群眾能夠自發按照社會秩序工作和生產。另外,社會治理還需要和諧友愛的社會運行氛圍,提升各階級群眾的融合程度,削弱各階級群眾間的矛盾,提升社會運行和發展的穩定性。
4.包容活力。在我國社會當前和今后的發展中,科學技術、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會獲得深遠發展,由于我國當前處于高速發展期,并且正積極與國際社會接軌,所以各類科學技術和管理模式需要實現平穩快速發展。要達成這一目的,需要提升并包容社會活力,讓民眾能夠更好地融入國家建設和管理中。對于該過程來說,政府部門需要對民眾的利益訴求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辦法,同時積極鼓勵民眾參與到社會建設中,在保證社會道德的基礎上尊重并滿足差異化利益訴求,最終實現全面提升和包容社會發展活力。
(三)診斷現實誤區
在社會治理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對現實誤區進行整體研究,通過創新體系修正誤區,同時在應用新的治理體系進行社會治理時,也需要對現實誤區進行診斷,根據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完善該體制,最終讓社會治理體制處于動態變化狀態。我國的社會治理當前存在的誤區包括以下內容:
1.維穩高于維權。我國當前的社會治理中,過于重視社會穩定性,甚至為了達成維穩目的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個人權益,這種方式最終會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同時讓整個社會群體喪失理性思維,延緩了新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過程。
2.多元參與率低。當前一些地區的政府部門在社會管理中,習慣采用“一言堂”式的社會治理方式,認為自身的管理手段由于具備很高的科學性,能夠為人民群眾帶來更高的利益,所以人民群眾必須按照這些規章制度工作和學習,忽略了群眾的個性化需求,最終無法有效落實新的社會治理體系的多元格局要求,降低了社會治理效率。
3.風險控制重視程度過高。對于國家治理來說,社會穩定性需要被高度重視,而要提升社會穩定性,一個重要措施為風險控制。但是在我國當前的社會治理中,存在過分重視風險控制的現象,甚至在一些地區,對風險控制的重視程度已經高于民生建設。對于群眾來說,民生建設的合理性會讓其按照社會道德進行工作和學習,自然降低了發生社會動蕩的風險。然而我國當前的社會治理中,這種本末倒置式的治理方式大量存在,降低了社會治理效率。
4.制度規范性不足。在我國當前的社會治理中,各地已經開始按照我黨要求積極探索新的社會治理方式,“即興式”治理方式也應運而生,這種社會治理方式在落實過程中,通常是結合當地情況進行的,然而由于新的領導班子無法在短期內全面了解區域特點,導致這種治理措施只能在短期內發揮重要作用,并且碎片化現象更加嚴重,缺乏規范性和可持續性。
要修正這些誤區,需要在體制創新中找準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和客體,防止本末倒置管理方式的發生,同時按照我黨新時期的工作標準建設治理體系,提升管理效率。
四、結語
在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中,主要工作內容為明確功能定位、堅守價值目標和診斷現實誤區,在對現實誤區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通過落實治理體制的功能、制度等措施提升社會治理效率,讓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發揮修正社會治理問題、提高理論和實踐的貼合程度以及落實我黨的運行和發展策略等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為棗莊學院)
[作者簡介:郭建芹(1985—),女,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參考文獻
[1] 蘇長楓.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4):452-453.
[2] 楊廣.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J].新西部(理論版),2016(18):83+34.
[3] 孫克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5(05):46-50.
[4] 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4(0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