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飛
摘 要 本文從建筑安裝業行業性質出發,剖析了異地預繳稅金存在的幾個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法及建議。
關鍵詞 建筑安裝業 異地預繳稅款 金稅三期
一、建安企業的行業特征
根據〔2016〕36號文以及稅總2016年17號公告:“納稅人跨縣(市、區)提供建筑服務的,發生納稅義務時首先按照規定的方法在建筑服務發生地預繳增值稅稅款(保證當地財政不減收),然后按規定的方法在機構所在地納稅申報增值稅(保證增值稅制的一貫性),并對跨省級行政區域預繳稅款畸高情形規定了調整政策(保護納稅人利益)。”
由于建安企業往往跨區域發生業務,并且從事的大多為一些涉及基礎項目的建設,因此項目地不僅僅涉及中心城區,也涉及很多偏遠鄉鎮。根據2016年6月的數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劃分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合計34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大陸共有293個地級市、940個市轄區、363個縣級市、1377個縣。基于項目地預繳的原則和企業稅務管理上的要求,建安企業往往需要在異地預繳稅金工作上投入大量的精力。
以筆者所在集團下設的幾家建安類公司為例,每家公司都在全國建立了超過30個項目管理部門,每個項目管理部都需要配備專門的人員進行所轄區域內預繳稅金工作的處理。因此,不管是從業務性質還是業務量來看,異地預繳工作都成為建安企業稅務工作中一個異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項目地預繳稅金成本高
由于建安企業的建筑安裝服務類項目通常具有數量多、金額大的特點,而且像通信基礎建設這一類的項目很多位于偏遠縣城,因此建安企業為完成項目地增值稅及附征稅的預繳工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以筆者所在公司重慶項目部為例,重慶下轄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重慶項目部的辦稅人員從主城區去萬州繳稅一次,往返需要耗費一天的時間。很多時候辦稅人員當天趕到項目地,可能因為稅務局排不上號,還需要住宿一晚,第二天再繳稅。
很多地方因為國地稅沒有聯合辦稅窗口,辦稅人員可能要花一天時間辦理國稅申報,然后第二天再去辦理地稅的申報。很多時候出現辦稅人員差旅成本比要繳納的稅金還高的情況。
三、項目地稅金預繳操作難
目前,從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繳稅金的情況來看,各地稅務機關在預繳稅金業務上暫時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辦事指引或者細則,每個地方的流程和資料審核要求都不盡相同。每個省不一樣,省里各地、市、縣的稅務機關要求可能也不一樣。建安企業的辦稅人員去不同項目地繳稅的時候,很多時候因為提前準備的資料不符合當地的特別要求而需要再次往返,為預繳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四、機構所在地增值稅申報工作繁重
建安企業根據規定,每月在機構地進行增值稅申報時,可以按扣除異地預繳的增值稅金額以后的金額繳納當期增值稅,申報企業必須以在項目地取得的預繳稅金完稅憑證為扣除依據。以筆者所在公司為例,每月從全國各省份、自治區、直轄市項目組傳遞回來的納稅憑證多達數千份,所有這些憑證需要趕在次月15日之前在總部財務部門完成匯總,然后進行數據統計、憑證掃描、憑證歸檔,以保證當月申報能夠順利完成。龐大的數據歸集和整理工作,給建安類企業的稅務申報人員帶來了極大的工作負擔。
五、異地預繳稅金的外經證管理成本高
目前,雖然金稅三期系統已經在全國稅務系統全面上線,但是目前很多稅務數據并未實現全面聯網,電子外經證并未被各地稅務機構全面接納。基于這種現狀,很多項目地國稅機關依舊要求建安企業使用紙質的外經證來督促、規范建筑安裝行業在項目地的預繳行為。
外經證的日常管理工作成為建安企業的一項繁重的事務性工作,以筆者所在公司為例,一份外經證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流程才能順利到達項目地辦稅人員的手上:一是公司首先需要在所在地國稅申報系統里提交外經證申請手續;二是稅務局復核后,公司打印紙質外經證,由專職的外勤人員駕車攜帶外經證到稅務局柜臺蓋章后寄出;三是項目部辦稅人員收到總部郵寄的外經證后,在當地進行報備和稅金的預繳。為此,公司財務部需專設兩名全職外勤人員進行外經證的申請辦理、郵寄、回收、作廢、核銷等工作。2016年、2017年公司平均每年辦理外經證7000份,發出超過1000個順豐快遞,外勤人員全年工作駕車里程超10000公里。
六、異地預繳稅金后期檢查風險高
由于目前異地預繳稅金全部依賴納稅人自行申報,項目地稅務機關尚無法對建安企業的每一筆應預繳的稅金進行線上的監督,因此,異地預繳稅金的檢查風險就全部被納稅人承擔了,納稅人不僅要自覺履行預繳的義務,還需要在后期接受項目地稅務機關的檢查時,能隨時提供相應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完稅憑證“自證清白”。
筆者所在公司就多次收到過來自新疆、內蒙古、河南等地稅務機關的檢查通知,要求公司提供相應發票的異地預繳憑證,如不能提供,將判定筆者所在公司涉嫌漏繳稅款。而事實上,筆者所在公司因為歷來重視異地預繳稅金的管理工作,因此每次都能準確及時地提供相應的完稅憑證。
但是設想一種情況,假如某個企業確實履行了預繳義務,但由于企業自身管理不善造成憑證損毀或者丟失的,在這種情況下稅務機關是否會認定企業偷漏稅款?
在目前的稅務管理環境下,監管部門應該逐步研究、強化稅金預繳的風險管理模式,而不應該簡單粗暴地將所有責任和風險一并“下放”給企業。
七、解決方法及建議
第一,在現有的實際狀況下,建議國家針對項目地預繳業務出臺統一的辦事指引,簡化辦稅流程,方便納稅人提前準備好各項申報資料和憑證,以提高在項目地納稅的效率。
第二,建議加快全國稅務系統全國聯網的進度,實現外經證的全流程網上管控機制,從而最終取代紙質外經證,減少項目報驗、項目登記的工作量,降低錯誤率,進而企業可以將釋放出的人力、財力投入更加重要的納稅流程的完善工作中。
第三,建議在金稅三期中電子外經證模塊下增加發票信息推送系統。當建安企業新開具發票時,發票信息直接推送給項目地稅務機關,這樣可以使項目地的稅務機關變被動為主動,提前掌握預繳稅金的發生情況,確保精準跟蹤每一筆稅金,確保當地稅源不流失。由此帶來監管模式上的徹底轉變,將以往被動接受納稅人進行預繳變為主動監督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而這一轉變將極大地降低建安企業面臨的后期檢查風險。
第四,在稅務系統實現全國聯網的基礎上,逐步在金稅三期中加入稅金的跨區域劃撥模塊,實現“在機構所在地申報納稅,稅金二次分配到項目所在地”,既實現稅收平衡,也簡化納稅人跨縣(市、區)提供建筑服務的預繳納稅流程,同時有利于國家提高稅款入庫的效率,推動各地區經濟健康、平穩發展。
(作者單位為武漢郵電科學院、武漢虹信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