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瑜
摘 要 本文通過對“糾正”和“糾正措施”二者概念的辨析,結合具體案例,闡述了“糾正”和“糾正措施”在不合格處置中的正確應用及對提升產品質量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糾正” “糾正措施” 過程 質量改進
一、概述
“糾正”和“糾正措施”是不合格處置中的兩種重要手段。“糾正”指將已出現的“不合格”變“合格”,以滿足顧客需求。“糾正措施”指通過消除“產生不合格的過程原因”,改進“過程”,避免類似問題的再發生,有效提升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
二、“糾正”和“糾正措施”的辨析
質量管控工作中,要想正確實施不合格處置,就必須深刻理解“糾正”和“糾正措施”這兩個極易混淆的概念。
在GB/T 19000-2016中,“糾正”的定義為“為消除已發現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糾正措施”的定義為“為消除不合格的原因并防止再發生所采取的措施”。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與“預防措施”不同,“糾正”和“糾正措施”都是對已發生的不合格進行處置,但二者針對的對象不同,從而產生的作用范圍也不同。
“糾正”的對象是“已發現的不合格”,目的是有錯必糾,把不合格變合格,如返工(注意:返修不屬于糾正)、降級。而“糾正措施”的對象是“產生不合格的原因”,這個原因通常在“產生不合格的過程”中。當消除不合格原因,改進“不合格的過程”后,就能有效避免不合格的再次發生。同時,通過舉一反三,對類似機理的不合格(已存在,但還未暴露)進行排查,能使組織從中獲取最大化的收益。
GJB 9001C-2017中指出“糾正措施應與不合格所產生的影響相適應”。對已發生的不合格是采取“糾正”還是“糾正措施”,需根據不合格的影響程度,綜合考慮風險、成本、效益各方面因素。
三、“糾正”和“糾正措施”的應用實例
實際應用中,對“糾正”“糾正措施”認識不到位,在進行不合格處置時極易陷入誤區,導致“糾正”“糾正措施”不全面甚至無效。為便于讀者正確理解、應用,筆者將結合典型案例對二者進行深入剖析。
誤區1:錯把“糾正”當“糾正措施”。
案例1:質量體系外審時,審核員發現某份合同未按程序文件要求簽署,缺少銷售經理簽名。針對此不符合項,該企業采用“糾正措施”進行閉環:將沒簽字的合同完成補簽字。
這種把“糾正”當“糾正措施”的情況,在企業中很常見。如果深入查找銷售經理沒有簽名的原因,就會發現,原來銷售經理經常在外出差,但合同又無法因此耽誤不簽,程序文件中該條款要求的操作性不強。因此,可修改程序文件的相關要求為當銷售經理不在時,可授權XXX角色完成合同簽署。同時舉一反三,排查還有無類似問題的程序文件,同步整改。這才是“糾正措施”的正確做法。
案例2:A店的玻璃門因太潔凈易被忽視而被行人撞壞。
這個案例在互聯網上流傳甚廣。很多人認為,把撞碎的玻璃門進行更換是“糾正”,在更換的玻璃門上貼“小心玻璃”的警示牌是“糾正措施”。但筆者認為,以上措施均屬于“糾正”。具體理由如下:
本案例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不合格的對象是“被撞壞的玻璃門”而不是“玻璃”,在更換玻璃,修復玻璃門后,如不貼上警示牌,玻璃門仍存在再被撞碎的不合格因素。因此,只有貼上警示牌才能確保被撞壞的玻璃門,由不合格變為真正的合格。
要想避免A店再次出現其他玻璃門被撞壞的事件,得采用“糾正措施”。
正確的“糾正措施”是,針對安裝玻璃門過程中的不合格原因,增加制度規定,改進玻璃門的安裝過程,即安裝好玻璃門后必須貼上“小心玻璃”的警示牌。同時,舉一反三,A店所有玻璃門都貼上“小心玻璃”的警示牌。
誤區2:以為只要是“糾正”,就不需要查找不合格產生的原因,導致糾正無效。
案例:水泵在使用過程中失效。究其原因是水泵潤滑油箱里的潤滑油耗盡,造成軸承金屬缺乏潤滑,產生金屬疲勞,最終導致軸承斷裂,水泵故障。
本案中,如直接對斷裂軸承進行更換,是不是正確的“糾正”?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不清楚不合格產生的原因,僅對斷裂軸承進行更換,后續使用過程中,勢必會造成該水泵再次失效,這樣的“糾正”純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
正確的“糾正”是針對不合格產生的原因進行處置。一是更換軸承;二是在潤滑油箱中加滿潤滑油;三是添加潤滑油箱油量監測程序,當油量低于門限值時,水泵自動發出警報,提醒加油。只有采取以上措施,才真正消除了本臺故障水泵的不合格。
要想防止其他水泵出現類似故障,就必須采用“糾正措施”,針對該型號水泵的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改進。一是在本型號水泵的技術狀態文件中增加“加油提醒”功能,增加潤滑油箱油量監測程序,作為驗收時的檢驗項目,確保“加油提醒”功能正常無誤;二是在本型號水泵的使用說明書中用戶使用注意事項一章,補充“加油提醒”相關內容;三是舉一反三,排查所有有類似故障機理的不合格產品。
類似場景還有很多,如元器件的失效,保險絲的異常熔斷等,要想“糾正”有效,就必須先找到不合格產生的原因。
誤區3:對“糾正”概念理解不到位,導致“糾正”不全面。
案例:某測試儀器或某檢驗工具超期使用。
面對這種情況,通常采取的“糾正”為重新計量校準,合格有效后方可用于后續測試、檢驗中。但這樣的“糾正”并不全面。
再次審視“糾正”的定義,即為消除已發現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由于測試儀器、檢驗工具的特殊性,本案中要消除的不合格,還包括對測試儀器、檢驗設備在超期時測試、檢驗的產品,必須重新開展測試,檢驗工作,確認相關數據的正確性。只有這樣,才算完成了全面的“糾正”。
采用“糾正措施”,需深挖測試儀器或某檢驗工具超期使用的原因。一般對不合格原因層層深入的程度,應根據不合格的性質和消除不合格的目的,直至達到需制定對策、采取措施、改進過程的程度。
為什么儀器、工具超期使用?因為新進廠的員工不知道有相關規定。
為什么不知道相關規定?因為沒有接受相關培訓。
為什么沒有進行相關培訓?因為計劃緊張,未給出培訓安排。
不問為什么,責任人是測試儀器、檢驗工具的使用人,問了為什么,了解了不合格產生的原因,責任人是安排培訓的管理者。
采用“糾正措施”,在制度文件中增加“正確使用相關儀器、工具”的培訓內容,確定培訓計劃,及時對新員工開展宣貫培訓,才能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
誤區4:“糾正措施”無實際操作性。
案例:某產品試制時發現產品加工不合格,原因分析是需要專用加工設備。“糾正措施”是購買精密的數控加工設備。但由于企業沒錢,新品數量少,公司不可能購買此設備,“糾正措施”遲遲不能得到實施。這樣的“糾正措施”沒有實際操作性。
誤區5:對“舉一反三”認識不足,導致對不合格的清查不徹底。
案例1:某設備開展電源試驗時,突然發出尖銳的爆裂聲,經分析,發現故障原因是內部濾波器A由于設計缺陷引發芯片短路。令人遺憾的是,該設備中還有一款濾波器B,曾因類似故障在前期完成技術歸零(注:技術歸零是“糾正措施”的一個示例,在武器裝備質量管控中被廣泛使用),并通過優化電路消除了設計缺陷。但在實施技術歸零“舉一反三”時,只清理了與濾波器B相關的所有產品,未對存在類似不合格的濾波器A進行清理,導致類似機理的故障再次發生。
案例2:某產品中的芯片A因焊盤尺寸設計錯誤,發生短路問題完成了技術歸零。一年后,顧客使用該產品時再次出現短路問題。一查原因,竟然是芯片A為技術歸零前狀態,又一起“舉一反三”不到位。
“舉一反三”作為“糾正措施”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要求清查本型號產品、擁有類似故障機理的其他產品,是否存在相同或類似不合格,以避免不合格的再發生,只有把“舉一反三”要求落實到位,才能最大程度避免不合格的再發生。
四、結語
持續改進是GB/T 19001標準的主要原則。正確采用“糾正”和“糾正措施”,提高不合格處置的有效性,可以達到消除不合格、優化“過程”,持續改進的目的,對提升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9研究所)
參考文獻
[1] GB/T 19000-2016《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Z].
[2] GJB 9001C-2017《質量管理體系要求》[Z].
[3] 對糾正措施的理解和審核[J].新時代認證,2006.
[4] 提高糾正措施的有效性[J].航空標準化與質量,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