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要:縱觀宜興紫砂壺藝術千百年的發展史,經歷代陶藝前輩們潛心藝術追求、耕耘積累,再有丈人墨客積極參與其中,摸索出一整套的手工制作技藝,利用獨一無二的紫砂泥料,以自然界為客觀對象,制作成紫砂陶藝術作品。
關鍵詞:紫砂藝術;自然美;陶藝品
早在明代,紫砂壺作品的造型結構上就出現了自然界中諸如菊花、菱花、蓮花、梅花等等形態的多種作品,壺藝界前輩們根據自然界山水石泉、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竹林等各種形、體、色、相,用紫砂泥料調配成多種泥色,制作成各式紫砂壺,清靜飄逸、古樸典雅,觀之玩之令人賞心悅目。
清代,紫砂壺藝術進入到更深的層次,作品在原有實用性基礎上,追求制作技法和藝術性,造型也有了明顯的改變,紫砂藝人為了提高紫砂壺的觀賞效果和藝術品位,以求達到古雅宜人、賞用共存,他們流連于鄉間田園,游走于山川地頭,觀察大自然,潛心研究自然界的形體形貌、形神形韻,以自然界為創作背景,設計制作出了一大批構思豐富、形態逼真、造型獨特的紫砂壺佳作,流芳百世。形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具有鮮明藝術特征和獨特藝術魅力的紫砂壺藝術文化。
目前,紫砂壺藝術作品已占據著中華藝術之重要地位,也成為了中華藝術之瑰寶。它獨有的自然美感、精湛的工藝及濃厚的文化底蘊,越來越廣泛地成為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必需品。
清代嘉道年間的陳曼生和楊彭年合作,由陳曼生設計銘刻、楊彭年制作,獨創了集書法藝術、陶刻藝術于一體的“曼生壺”之壺藝新風,稍后的畫家子冶與彭年、友蘭合作,開創了繪畫與紫砂壺相結合的藝術道路,并形成了“子冶壺”的獨特藝術風格。“曼生壺”的出現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精粹,詩詞、繪畫、書法、篆刻、雕塑融于一體,不僅表現出的制作者的個性特征,而且提高了作品的藝術素養。
由此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幾位壺藝家,他們獨創的藝術風格不但影響同輩人,而且一直影響著近代和現代的壺藝創作。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傳統模式的紫砂壺藝,已經觸及到中國傳統文化范疇的各個方面。
宜興紫砂淵源之長,影響范圍之廣,所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之多,可說是中外陶瓷史上的一個奇跡。之所以會有如此的魅力,除了紫砂本身特有的優良品質外,它表現出制作者的個性特征和涵蓋的藝術素養是其他炻器、瓷器和金屬器所無可比擬的。
藝術永無止境,作為當代紫砂藝人,在發揚前輩們壺藝傳統基礎上,必須更進一步地依托自然,自始至終把自然界的形態和形體與紫砂壺造型緊密結合,大膽創作創新,并有突破,使現代紫砂壺作品更具實用性和藝術性。
在紫砂壺藝近代史上,一大批作品均以竹、木、花、果作為壺體,再用竹葉、花葉等裝飾配置壺嘴、壺的、壺把,比例恰當,工藝精巧,更顯逼真,令人稱奇;也有一些作品形象地運用動物形體形態制作成壺體,或制成壺的、壺嘴,生動自然。自然界形態眾生,千奇百怪,造就了萬物之美感,只要我們細心地觀察和尋找,必將會有藝術創作之靈感,把思想認識與自然界融為一體,所創作出的紫砂壺藝術作品必將會達到更高的藝術境地。
紫砂壺的創作除了卓越的實用功能、創作意念,更應有機地結合傳統文化,作者要認識和熱愛大自然,要有個人的情趣愛好,創作的紫砂壺作品才能夠達到造型的日臻完美。在生活實踐中,要了解傳統、學習傳統、秉承傳統、發揚傳統充分提高自己的借鑒水準。在紫砂材質的肌理表達、工藝制作的技法技巧、造型裝飾的深化程度上,都蘊涵著許多種美感因素,只有達到高度統一,融會貫通,作品才能顯現真正的美感。在大自然的孕育中,紫砂壺藝術天生就表露一股自然美,散發著大自然的神靈氣息,這種美包含著泥、色、形,包合著精、氣、神,包含著自然性與藝術性。紫砂壺藝術發展到我們這一代,絕不能因循守舊,應該深知藝術貴在創新”。
藝術性基于傳統,但又不能根本地脫離傳統,紫砂壺藝術作品更說明了這一點。在當今的壺藝創作中,更應該秉承傳統,體現傳統,在前人傳世精品之作和優秀留世作品中汲取精華,并融入到現代人的個人情感和創新設計理念之中,更新創作觀和藝術觀,要自然地表達而不是硬搬,使紫砂壺藝術作品能夠表現出更新更強的現代藝術性。
紫砂壺藝術——我國傳統工藝之花正在爭艷綻放,奇味暗香。隨著世界茶道茶文化的蓬勃興起,加之當今制壺工藝技法先進和紫砂壺藝術文化市場的活躍等因素,時代必將會帶來紫砂文化的又一次繁榮,初現鼎盛。我們應該更深層地認識紫砂壺藝術與自然美巧妙融合的重要性和深刻含義,在充分享受自然界美感的同時,深入到自然、用心觀察自然,收集創作題材,用深邃的意念,創作出更加芬芳各異,神韻動人的紫砂壺藝術珍品,吸引五湖四海迷壺愛壺者把玩、雅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