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嫣然
摘要:現代纖維藝術是從西方傳統壁掛發展起來的,并有著五千多年久遠歷史,以其材料天生的親和與柔韌性的特點,再加上藝術家們的不斷努力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的藝術形式。2000年“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在北京成功舉辦,纖維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展示了藝術家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對這一藝術形式的不同詮釋和思考。
關鍵詞:纖維藝術;傳統;創新
纖維藝術是歷久彌新的藝術,回望這段從傳統到現代纖維藝術、從老一輩到新一輩纖維藝術家的發展成長征程,對于現在的纖維領域,都是一筆輝煌的財富。如今隨著國內外纖維展示平臺越來越多,比如說國際性展覽“洛桑到北京纖維藝術作品展”每三年在中國的開幕閉幕,集聚了相當多的中外纖維藝術家,這種國際性展覽成為藝術家們齊聚一堂研究、交流,互相學習吸收外來文化思想等等的平臺,對于展覽的規模,規模越來越大的展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藝術家們的創作激情,促使纖維藝術在當下的快速發展。可喜的是,一些不是這個領域的藝術家們大多在弘揚傳統的民族思想觀念的基礎上,跨界創新地開始研究這個領域的藝術,并且開始深思,通過國內外藝術家的努力使得當代纖維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向。
纖維材料多種多樣:有竹纖維、麻纖維、人造纖維等等,起源于西方掛在墻上或鋪在地上的壁毯藝術,多是西方觀賞性平面藝術。這種藝術類別在國內也是將其做成觀賞性的物品陳設在室內。進入21世紀后,國內舉辦了多次非常大且影響性的展覽,比如“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作品展”等,就這樣,漸漸地纖維藝術被越來越多國內外的人熟知,傳進千家萬戶,就這樣能進一步促使藝術家們創作的激情,促進中國在國際纖維藝術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外國藝術家紛紛投稿,中國的纖維藝術展覽逐漸形成國際上的領頭羊。所以,我們現在來對中國纖維藝術的發展進行回首,對中國纖維藝術有好處,促使以后在中國開設與這相關的展覽是相當有必要有好處的,使纖維藝術能夠家喻戶曉并且展覽對國際有一定影響力。
發展纖維藝術必不可少的就是對纖維藝術教育的發展。林樂成教授,堪稱“纖維界的鼻祖”,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的開創者。在林老師的帶領下,現在我國的纖維藝術教育可以說是已經擁有一定規模。在國內涌現出了一部分纖維藝術的佼佼者,他們到處開個展,在國際展覽中頻頻露面。其他藝術類學校紛紛效仿,在設計學院下開設纖維這個獨立的專業,一些藝術家開始教授纖維理論實踐課程,使學生能夠更深入了解學習纖維藝術,在每年六月的畢業創作中,也出現了很多非常不錯的作品,然后送去相關展覽參展并且入選是一件多么令老師同學驕傲的事情。要知道,中國的纖維藝術也有著其很長的歷史,并且相信在21世紀的今天更加快速地發展著,事實就是這樣的,現如今的纖維藝術在國內外的影響如火如荼,中國的“洛桑展”第九屆展覽集聚了五十四個國家的藝術家投送作品,是迄今為止參展藝術家最多的一次,說明我國的纖維藝術正向著未來邁進一大步,發展迅猛。
纖維藝術的發展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在這一時期的纖維藝術多是以傳統的壁毯為主,常常以栽絨等工藝為主,寫實的人物場景題材平面表現形式特別多,顏色鮮艷喜慶,有著簡素的特點,而且大多數是以觀賞性為主,但是早期的大多纖維作品都是給人感覺非常不精細,當前纖維藝術發展沒有什么成就。然后在80年代末這一段時期,纖維藝術才異于早期的壁掛作品,出現了不只是墻上壁掛的東西,還出現了一些立體裝置類的作品,藝術家們紛紛跨界,開始用本學科內外的思維來創作作品、更加創造性的表現和展示藝術作品,比如第九屆“洛桑展”的金獎作品就是由兩位攝影藝術家運用攝影的理論創新來創作作品,運用攝影獨特的理念來制成纖維作品,收到評委的一致認同,這不是從未見過的材料,但是表現出來的攝影視覺效果讓人眼前一亮,這正是跨界藝術家給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到了90年代末,我們不難發現,這時期的作品早己不像之前的粗糙簡單,而且高科技迅猛發展與一些新材料的涌現,讓藝術家們逐漸開始思考在作品中如何運用材料的可能性與如何構成形式上的的表達的可能性,那些新的材料和獨特美感的表現形式引發藝術家創作的熱情激情,他們通過探索新材料的特點,發現了它們的獨特魅力與空間和可能的形式美,創作出了特別多讓世人驚嘆的作品。特別是纖維藝術作品在獨立場景環境展現下帶給人們的享受或活力,是藝術帶給觀者的一個奇妙的感覺。還有的藝術家會將光影也運用到作品中,使他的作品與環境形成統一,構成一個獨立的整體,給人們帶來獨特的作品趣味。在工藝手法上,更是越來越精細獨特美感。21世紀初,中國的纖維藝術在林樂成老師的帶領下快速發展,特別是通過各種國際性的展覽和宣傳比如“洛桑”等國際性的纖維展覽,聚集了國內外非常有名的藝術家,大家歡聚一堂迎接這個“盛世”,促進纖維藝術領域的發展,這一個個國際性的展覽讓我對國際纖維藝術的當前現狀與未夾趨向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
第一,多元性的纖維藝術。多元性包括材料形式工藝技術的多元性,他們組成的視覺語言手段來豐富作品。纖維藝術發展至今,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這些豐富的材料指導我們創新不同的形式語言來表達美學含義。對于現代纖維藝術的蓬勃發展,藝術家們帶著很多創作激情對這一領域進行大膽的探索和試驗,多元化形式材料一展現出來在領域內就引起了良好的反響。有的是平面的還有的是立面的,全立體還有半立體的裝置等等,還有很多作品是其作品與周圍環境的統一整體來表現的多元化創作構想。
第二,民族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我們不能說強調“現代”來拋棄“傳統”,不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這是一個辨證發展的過程。如今,時代在發展,高科技、大機器時代的現狀,纖維藝術家們現在應該去研究為了實現人的物質與精神的統一的東西創作作品,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比如怎樣利用新的材料?如何開拓新的思維來實現藝術成就是藝術家們應該考慮的。中國纖維藝術的民族性對于21世紀的藝術作品有很大的成效,因為中國擁有獨一無二的民族性特點,對于國外纖維作品,這一系列中國民族性作品會更加與眾不同,五千年歷史長河,所以我國擁有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積累,比如河姆渡彩陶紋飾,夏商周青銅圖案等等現如今都是纖維藝術家們創作時的靈感來源,可以吸取的豐富資源來創作。所以我認為需要在引進“新”的東西的時候也不要擯棄“舊”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是中國所獨有的,能夠與國外藝術作品不同的審美。所以說對于藝術家們來說,繼承傳統文化和創新技術這兩方面缺一不可。
就拿近期的展覽來說,“洛桑展”金獎獲得者梁雪芳老師,她的刺繡作品《爾若盛開二》是由多個作品組成,刺繡內容是夏日荷趣的情景,內容簡潔干凈,中規中矩,但是當我們看到梁老師帶過來的實物時,通過對傳統刺繡作品的現代展現是另大家眼前一亮的,刺繡作品不像是以前規規矩矩的平躺在桌子上或者立在桌子上,她的作品是將每個邊長接近40厘米崩架作品以傾斜四十度單邊架在墻上,我覺得這正是傳統的作品與當代的展示形式的完美結合足以打動評委的。纖維藝術的創作是民族傳統思維的和現代的藝術的綜合表現,所以說,好的作品就是民族性的傳統的東西與現代的形式美感相統一,在時代的條件要求下,實現精神與物質的統一,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國內纖維藝術家開始參加國外的展覽保留自己初心的同時吸取國外藝術的不一樣的特點,而且藝術家們創作的同時保留和傳承發揚我國傳統民族性的特立獨行的情懷的東西,通過中國纖維藝術迅猛發展。
我們相信,按照這樣迅猛的發展速度,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纖維藝術在國內外纖維藝術教育的逐漸普及和時代要求中,更好的開拓出美好的將來,中國也將成為纖維藝術展覽發展最高的殿堂,藝術家們將更多的好的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