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姣
摘要:陶瓷茶器是茶文化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宜興紫砂壺是陶瓷茶器之一,也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具體的形式、豐富的內容體現美學蘊含和審美意識,通過特殊的材料和技藝手段使人對關的追求物態化,通過特殊的載體和語言呈現藝術內涵,成為人們觀賞和品評的對象。紫砂壺不僅具有實用功能,而且具有材料關、造型美、工藝關、裝飾美、意境美五大方面的審美特征,作為審美意識的物化語言,其所具有的豐富表達能力是有其根源的。這一藝術形象則漸漸地成為形神兼備、物我交融的個性化創作,一件紫砂壺有了比例協調的造型結構,加之名家精湛的技藝,具備恰當的容積和重量,壺執握舒適,壺嘴出水流暢,則可稱完美了。現在人們把鑒定宜興紫砂壺優劣的標準,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個字屬藝術標準,后一字為功用標準。
關鍵詞:紫砂壺;優劣;鑒賞;知識素養
一是“泥”。紫砂壺聞名于世,固然與它的優良制作工藝分不開,但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與否是人們更為注重的。紫砂泥又稱紫砂礦,雅稱“富貴土”,俗稱“天青泥”、“紅棕泥”、“底槽清泥”、“大紅泥”,為制作紫砂壺(器)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黃龍山巖層下數百米,在“甲泥”礦層之間。廣東大埔和宜興丁蜀地區都有紫砂礦。在宜興,只能在丁蜀地區范圍內的陶土礦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燒制的成品如紫砂壺、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藝品。得益于飲茶風氣,紫砂壺最為常見,其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近代許多陶瓷專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時,均說其含有氧化鐵的成分,其實含有氧化鐵的泥,全國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別處就產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這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含有氧化鐵,而在紫砂的“砂”。根據現代科學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結構確有與其他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樣的紫砂泥,其結構也不盡相同,有著細微的差別。這樣,由于原材料的不同,帶來功能效用及給人的感受也就不盡相同。所以評價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先是泥的優劣。紫砂壺是實用功能很強的藝術品,在不斷試用的過程中,要讓人感覺手感好,達到心理愉悅的目的。
二是“形”。紫砂壺之形,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說。人們對形狀的喜舍總會加進自己的心理審美,有的愛大度,有的愛清秀,有的愛古拙,有的愛趣味,不能強求的同時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件藝術品是作者心境的物化和修養的表達。紫砂壺也是一樣,它的造型在整個茶文化中只要自然和諧就好了。歷史上留傳至今的紫砂壺造型,至今之所以還受人們各種形式的追捧贊譽,就是因為它已經融入到茶文化中了,成了茶文化的一部分。
2013年5月5日第七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在直興開幕,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宜興“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并由中國工藝美術五師汪寅仙首次宣布了【十大經典紫砂壺器型】評選結果。紫砂壺十大經典器型是從宜興市播電視臺、江蘇省陶協、宜興市陶協主辦的《紫砂壺十大經典器形型》評選活動中選出來的包括石瓢、仿鼓、供春、掇球、提壁、魚化龍、龍頭一捆捆竹、井欄、報春、風卷葵十大經典款犁。
三是“工”。中國藝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國畫中的大寫意,豪放:國畫工筆,嚴謹。紫砂壺成型技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早先的紫砂壺有如自然天成,當屬豪放之列;后來匠師們制壺巧妙精細,當屬嚴謹之列。宜興紫砂壺造型的特點是非常注重點、線、面的美感。從設計的角度來講,要求制作工藝師具有一定的紫砂壺設計理念,把個人的藝術態度融入設計制作的過程中,令壺體的設計更加的完美和新穎。紫砂壺壺體講究氣度,講究合理的壺咀、壺把、壺鈕的功能搭配協調,對于愛壺者而言,首先分清壺的制作,是全手工或是手工壺,觀觀察壺體的造型是否優美,有無作品個性。壺體結構搭配是否協調,這是關鍵,如果是光貨表面是否平滑,咀把過渡是否自然,做工是否精細、干凈、利落。從實用性的角度考慮的話,要觀察壺的出水是否流暢、干凈,提起壺的時候是否省力舒適,壺的密封性是否良好,這都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壺的款識。鑒賞紫砂壺款識不僅僅是要知道制作者是誰,我們還可以欣賞紫砂壺上鐫刻的題詞內容以及書畫篆刻的水平。所以,一把壺可以說是詩、書、畫、印的集合體,它還可以給人帶來文學、書法、繪畫、金石等諸多方面美的享受。
五是“功”。功即紫砂壺的功能。一把壺如果過于追求它的外表形式,甚至出現中看不中用的情況,則有舍本逐末之嫌。紫砂壺發展至今與別的藝術品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術性全靠在用中去品,如果失去實用性,藝術性則有如空中樓閣。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壺的功能美。
鑒賞紫砂壺是需要很高的知識素養的.因為紫砂藝術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純美術,其本質特點是強調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功能性的統一,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其美學特征是滿足實用與給人美感的要求,體現材料美、工藝美和裝飾美。所以,紫砂壺藝術作為融生活與藝術為體的文化形態,它的發展脈絡是中華民族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形象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