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華秀
摘要:米歇爾·??绿岢龅奈⒂^權力學說,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君主至上的權力觀,并將權力的視角從國家政治的宏觀層面輻射到公共空間中。在現代社會,微觀權力主要通過一系列規范化的策略和技術發揮作用;它可以被任何個人或群體自主選擇和擁有,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社會控制的效果。在如今的網絡社會里,逐漸衍生出了一種“匿名的規訓藝術”——網絡輿論。在社會控制的層面上,無處不在的網絡輿論使得規訓趨于內在化與日常化。微觀權力的運作具有隱蔽性,卻也最大程度地發揮著效力。
關鍵詞:福柯;規訓;懲罰;網絡輿論;微觀權力
一、??碌摹拔⒂^權力論”
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關注的都是一般學者很少涉及的領域,諸如精神病、麻風病、醫院、監獄、性等,這些主題都是極其隱秘卻與每個個體息息相關的。本文的焦點主要放在福柯的“權力”觀點上,尤其是他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所提及的“微觀權力”。
學界關于“權力被誰占據”的討論從不停息。霍布斯認為,權力屬于社會共同體的統治者(通常是國家的君主);馬克思則認為,權力應屬于經濟上的統治者——資產階級。福柯則不同意以上兩種觀點,他提出,權力并非是國家的政治權力中心。權力關系就像一張錯綜復雜的網,上面有“無數沖撞點、不穩定中心,每一點都有可能發生沖突、斗爭,甚至發生暫時的權力關系的顛倒”。權力的主體從未確定位置,它可以隨時發生分割或轉讓。
??略陂_篇描繪的行刑場面,似乎展示了一場古老而殘酷的“懲罰劇目”,或者說是君主通過對罪犯實施懲罰來表現和重建權力的一種古老的儀式。在一定程度上,懲罰權力也作為一項恐怖政策存在,即“用罪犯的肉體來使所有的人意識到君主的無限存在”。這“所有的人”不僅指罪犯自身,也包括圍觀和見證處決過程的民眾,泛指君主意圖“馴服”的所有對象—一“規訓”就是按照權力主體的要求制造溫順的主體。而在福柯看來,暴力的馴服統治抵不過潛意識的思想改造,正如賽爾萬所言,“愚蠢的暴君用鐵鏈束縛他的奴隸,而真正的政治家則用奴隸自己的思想鎖鏈更有力地約束他們”。懲罰的最終目的并不在于鎮壓犯罪,更要承擔一種監督和管制的社會功能。因此,他提出要確立一整套關于懲罰和規訓的技術和關系策略,通過連續性的活動對人進行教育和思想改造,這就是規訓權力的體現,即“微觀權力”。
二、網絡輿論中的規訓機制
“輿論”一詞,最初來自盧梭提出的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概念,他認為公眾輿論指的是社會的習俗和風尚。在此之前與之后,也相繼出現了“人民的輿論”、“公眾的輿論”、“公共意愿”等類似表達,“輿論”一詞也逐漸流行起來。從15世紀歐洲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到18世紀初英國咖啡館、巴黎的沙龍等社交場所的流行,隨著傳播載體的發展和公共領域的擴大,公眾輿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目前國內對于“輿論”最具代表性的定義為:“輿論是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
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民們借助網絡平臺表達民意,參與公共事務,網絡輿論迅速崛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流更加廣泛和便利,人們的言行受到了彼此之間隱形的監視和評價。規訓的權力被分配給網絡空間的每個行為主體,他們自動形成無數個觀察點,束縛彼此的認知和行為。這種由網絡輿論構成的虛構關系,卻會自動地產生出一種真實的征服感——這便是??碌摹耙幱柵c懲罰”機制在網絡社會中的一種變異與延伸。
(一)權力主體多元化
??聦τ跈嗔Τ钟幸粋€很重要的觀點:話語即權力。即話語滲透著權力,甚至話語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權力?;ヂ摼W出現之后,公民們無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人人都可以在網絡空間里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更古老的年代,君主幾乎占據權力的制高點,擁有“一言以誅之”的強權。再不濟,懲罰和管制的事務也須由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或檢察機關來實施。而網絡平臺的準入門檻極低,任何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行為主體(不論是工人、農民、學生,還是企業精英、教授),只需要借助一個互聯網端口(手機、電腦、Pad等),就可以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
此外,規訓主體是匿名的、不確定的。每一個人都只是偌大的規訓關系網中的一個點,每個人都既可能是規訓的實施者,也可能是規訓的實施對象;或者由曾經的規訓方,轉變為被規訓者。網民可能受人際關系網的影響突然加入某個公共事件的討論,表現出短暫的狂熱;也極有可能突然失去興趣,轉而投入其他事件的輿論當中去??傊⒂^權力的主體達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匿名化、平民化。
(二)規訓手段的隱蔽性
追溯到邊沁的“全景敞視建筑”概念,??略凇兑幱柵c懲罰》一書中也提到了“全景監獄”,用來描述傳統社會中憑借信息的不對稱所形成的以管理者為權力中心的社會控制模式?!叭俺ㄒ暋苯Y構比較符合傳統的媒體監管,到了如今網絡輿論的大環境卻不太適用,監視方式從“一對多”變成了“多對多”的模式。
此外,“全景監獄”形象中監視和規訓的對象是彼此分離的,他們不能就彼此的罪行和心得進行交流;在網絡社會里,網民卻可以就某一事件展開激烈的討論,且很可能會受到彼此觀點的影響。兩者唯一相同的一點是,網絡空間里的監視依然存在著,而且無處不在。
根據戈夫曼的戲劇理論,社會中的每個人作為“演員”,都在舞臺的兩種區域中轉換。在前臺區域,人們按照特定的社會規范去實施行為,以適應當下的場景;而在后臺區域,人們無需偽裝,可以盡情放松,露出自己真實的一面。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白天嚴謹認真地工作,謹慎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下班后精神松懈下來,去酒吧、夜店等娛樂場所盡情宣泄。但在網絡輿論環境里,仿佛“后臺區域,從未存在過。每個網民雖然相對于其他匿名ID而言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但他們發表的任何言論都會被網絡“記錄”下來,因此,每個個體都不應過于放逐自我。譬如前段時間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瘋狂轉發的“戀童癖”的照片,引起了廣大民眾的警惕和討伐,毋庸置疑有利于規范化社會的穩定。
麥克盧漢的“地球村”理論,也預示著如今互聯網時代“草木皆兵”的境況。在這個“村”里,個體之間的距離無限拉近。我們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窺視他人或者被窺視,這也表明了網絡空間里規訓手段的隱秘性與多樣性。淘寶、京東監視著我們的購物習慣,亞馬遜、當當監視著我們的購書習慣,百度、谷歌監視著我們的網頁瀏覽習慣,Facebook、微信、qq似乎竊聽了我們的通訊錄和社交關系網……這樣的全方位監視模式,雖然讓每個人感到束縛,卻也或多或少達到了規訓的效果。
(三)規訓效果的失范
哈貝馬斯所主張的“無扭曲的意見表達、溝通及對話”所需的“理想說話語境”在互聯網中得到了較好的實現,為現代公共領域的重構提供了重要的契機。但理想的話語權主體不僅要具備網絡技術的使用能力、擁有獨立人格且能夠表達觀點,更需要有責任感和清醒的頭腦,否則就很容易形成網絡輿論中典型的“沉默的螺旋”現象,導致規訓機制的失靈。最值得一提的是網絡暴力的現象,主要表現為網絡偽民意的過度表達,對被規訓者過分施加懲罰。
網絡暴力具有偶發性質,要形成一定規模并非易事,其過程一般需要傳統的大眾媒體推波助瀾。
例如近來在微博上備受關注的“成都虐狗事件”,事件主角何興麗女士因為被曝敲詐和虐狗,引發數十萬網民的譴責之聲。隨后多方媒體爭相報道該事件的具體細節、協商過程和賠償措施,形成“滾雪球式”的網絡民怨。網民自發爆光何女士的身份證、電話號碼、工作單位、家庭住址乃至配偶的資料等私人信息,使她承受了比經濟賠償更嚴苛的精神壓力。網民受情緒影響而選擇曝光何女士的私人信息,這種宣泄式的表達機制,無疑牽涉到侵犯隱私的問題,這恰恰是正常秩序下的社會所不容許的行為。不負責任的規訓者受非理性因素驅使,過度解讀民意的表達,更容易引發輿論異化。
三、微觀權力的良性運作方式
(一)自我“規訓”
網絡社會,亦可稱之為“攝像頭”社會。人人都活在別人的監視目光之下,即使監視的手段更為隱蔽和具有欺騙性。誠然,現代社會反對普遍化規范,反對整齊劃一的固定模式;主張個體自由選擇,彰顯個體之間的個性化差異。與基于肉體生理反應的反復馴化(如一頭熊被馴化,警犬的馴化)是根本不同的,??滤谠S的“微觀權力”,也是一種紀律式的自我規訓。
與庫利的“鏡中我理論”相似,個體可以依據他人的評價來反觀自身,從而不斷地實現社會化的過程;在社會控制的層面上講,這其實也是“規訓”的一個過程。開放的網絡輿論恰好為每個人提供了這樣一個“檢視自身”的平臺。??聦土P機制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其“鎮壓”效應和“懲罰”方面,而是將它置于可能產生的一系列積極效應中,把它當成“一種與自我實現和人生成就聯系在一起的積極力量”。作為被規訓個體而言,應當坦然接受他者的審視目光,相互監督和制約。作為實施規訓者,應當保持理智的思維模式,為自己的言論負責,推動形成良性的網絡輿論。
(二)公開“懲罰”
由于權力主體的不確定性和“沉默的螺旋”機制的作用,網絡輿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公共領域的群體性抗爭的表達方式。加上大眾媒體面對熱點事件的“推波助瀾式”表達,使得匿名眾議的規訓方式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難以形成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面對突發性的謠言式網絡輿論暴力,政府和相關權威機構應該及時行動,壓制網絡“偽民意”的崛起,不能讓非理性的“網絡審判”占據上風。
2017年12月20日下午,歷時一年多的江歌案終于宣判,陳世峰被判20年。在整個事件當中,除了被害人江歌、兇手陳世峰以及江歌室友陳鑫以外,跨越國度的案件性質、江歌母親的現身陳情也使得網絡輿論幾度達到巔峰。在整個案件的進展過程中,司法機關和相關媒體的處理方式也備受關注。尤其是庭審的六天之內,媒體總會將案件的最新進展及時報道給民眾,使信息盡量公開化、透明化,很好地遏制了網絡流言的傳播。包括同期熱議的“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中,相關政府部門也即時對幼兒園及背后的管理人員展開了調查,第二日就發表了公開聲明,及時安撫民眾的情緒。對于突發性公共事件,關鍵的規制方法在于相關信息的發布與辟謠機制的建立。同時,對于惡意造謠者應予以嚴懲,警示他人。
四、結語
米歇爾·福柯的“微觀權力”在現代社會中無孔不入,通過一系列規范化的策略和技術發揮作用。在網絡空間里,規訓的權力內化于一種社會機制,約束和管制著互聯網中的每個獨立主體,對人進行連續的教育和思想改造。在網絡輿論環境里,網民們自行發表言論,同時隱蔽地監視他人或被他人監視,以此制約自身的言行舉止。但多元化、匿名性的民眾并非理想的權力主體,他們易于形成偽民意并過度行使“懲罰權”,出現網絡暴力、侵犯隱私、網絡審判等不正常的現象。于網絡輿論而言,微觀權力的良性運作方式應當做到自秘“規訓”與公開“懲罰”并行。在網民自發彼此約束這一規訓手段失靈的情況下,政府及相關部門、傳統媒體等權威機構要及時應對,防止網絡輿論的持續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