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軼軒
摘要:中華民族的聲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絢麗多彩,非常多元化的。本文闡述了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背景,分析了我國民族聲樂在當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給出了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思路。旨在為民族聲樂的教育與發展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民族聲樂;多元化;傳統;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西學東漸也好,唱法爭論也罷,中國的民族聲樂在探索中發展,在發展中進步,發展到今天的多元并存,既是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對聲樂藝術的促進,也是我國國情下發展的必然進程。
一、我國民族聲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雖然現在我們的民族聲樂經過幾千年的成長發展至今形成了科學體系,但在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忽略了傳統民族聲樂藝術。我們過分注重民族聲樂吸收美聲唱法的優點,反而導致傳統民族聲樂中的藝術個性缺失,一味的只向前發展歌唱技能,而不重其質量和民族的東西。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是中國民族聲樂發展賴以生存的土壤,換句話說就是傳統民歌是基礎,大力倡導對傳統民族聲樂的保護。第二,我們的民族聲樂在和諧中發展。不能只注重“傳統”守舊而不前進,也不能只要求具有“現代”,化而不尊重傳統。民族聲樂不能單一而要多元化發展,“多條腿走路”。第三,出現唱法單一的問題。在聲樂領域,有很多歌者只善于使用一種發聲形態與音色來演繹作品,很多高等音樂院校培養的聲樂學生唱法單一、界限分明,使得聽眾難以分辨同類唱法的張三與李四,出現了“千篇一律”、“千人一聲”的現象。他們同老一輩優秀的歌唱家相比,在演唱的民族風格與地方色彩的表現上,在繼承和學習中國優秀傳統聲樂方面顯得“底氣不足”。
主要原因:一是眾多演唱者缺乏對戲曲、曲藝、民間音樂的學習,對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深入的研究不夠。二是有些歌唱家尤其是有些青年演員對民族音樂的看法不甚正確,認為民歌小調陳舊、土氣,發音方法不科學,地方戲曲難聽、落伍,演唱這些作品難以表現自己的歌唱技巧。三是在如今大部分地方的民族聲樂學派和民族聲樂教育中,只存在一種教學方法,一種聲音模式的影響,一切以西洋美聲唱法的標準來衡量歌唱的優劣,演唱的音質、音色、共鳴、吐字、用氣等等。四是造成某種聲音一統天下現象的存在,傳媒也負有重要的責任。這幾年的電視歌曲大獎賽和春節文藝晚會實際上對演唱風櫛“千人一面”的出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思路
1.保護傳統民族聲樂是每一個音樂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是我們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精華。作為年輕的一輩,不能只是一味地崇洋媚外,總覺得西方的就是好的,西方的就是完全正確的,屬于西方的的音樂文化我們都要吸收進來,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保護我們的傳統音樂。首先,我們要有民族意識,多去閱讀相關的傳統理論書籍,多陪我們的老一輩昕我們傳統的戲劇戲曲,把傳統藝術的精髓應用在自己歌唱表演中去,把傳統聲樂歌唱方法經過我們巧細的探究之后再進行二度創作,加入自己的理解,民族唱法才會實現演唱風格的多元化。其次學會尊重傳統藝術,保護傳統的民族歌曲。堅持“共性”和“個性”的發展,即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為共性,為基礎,有自己的風格和創新為個性,我們只要強調共性,不忘個性,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獨特個性和鮮明民族風格才能做到有個性的民族演唱方法。
2.政府及社會組織也應發揮積極作用。對傳統的保護不只是落實到個人,還要靠我們的政府和相關文化部門對其實施一些實質性的保護措施和管理條文,或者組織開展有關民歌的比賽和社區互動節目。當然媒體的呼吁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當今媒體傳播為主導,傳媒能給大眾一定的引導作用。關于傳統民族聲樂的保護主流媒體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盡最大努力地去宣傳,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等現代手段,專門設相關的傳統音樂節目,專門設相關的民歌講座介紹并普及相關的民歌知識。
3.不斷學習,開拓創新。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或者演唱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因此不管是西方的美聲還是中國的民族唱法,不管是傳統的民族聲樂還是現代的民族聲樂,不管是國內的民族聲樂還是外國的民間音樂,我們在學習和吸收的過程中要敢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前提還是尊重傳統為基礎,再去結合自己的實際去整合再創新。我國的民族聲樂工作者、教育家和藝術家在我們的民族聲樂進程中做了很多的貢獻,他們堅持了共性和個性的結合,使我國的民族唱法具有自己明顯的風格特點。另外,我們的歌唱家們和聲樂學習者要在文化走出去方面作出自己的榜樣,在開個人演唱會音樂會時,堅持把民族的特色呈現出來,展現一個高水平的演唱和帶有自己創新風格的音樂會。在創新方面,雖然目前對我們來說有難度,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先去向前輩們去學習,多聽多看,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去論釋,活到老學到老,創新之路也是如此,需要我們去不斷地想,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