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鎮
摘要:所謂“聲”,廣義地來說,是指聲音和聲樂技能技巧的統稱,它包含了聲音、語言和行腔等;狹義地來說,是專指“聲音”,即“歌聲”。在進行聲樂訓練時,我們首先要對人聲的各種音色進行巧妙地處理,創造出能集中反映其本質特征的聽覺形象,才能體現出聲樂藝術獨特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聲樂演唱;“聲”;“腔”;特征
一般來說,先天嗓音條件較好且歌唱得法者,所發出的聲音大都具有音色圓潤、清脆、嘹亮、純美等特質。“低聲區聲音厚實,中聲區聲音明朗,高聲區聲音高亢”,這是聲音的自然的物理屬性在人的聽覺上形成的客觀反映,日積月累便形成一種聲音觀念,或稱為審美標準。這種聲音觀念或審美標準,客觀反映了發聲歌唱的現象和本質、個別和一般等對立統一的規律,蘊涵著人類自身從生理到心理、從演唱到欣賞的同形同構效應。
一、“聲”的個性化
人的聲音正像人的面孔一樣千差萬別。人的嗓音由于發聲器官的構造不同,發聲方法有異,因而發出的聲音的音質、音色也就千差萬別。加之每個人的個性特征、審美情趣的不同,對音色的喜好也會有所差異。西方美學史上的“趣味無爭辯”,就是指這種審美個性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無可爭議的。人的聲音,正是具有這種個體本質和個性喜好,才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多樣美”。
從自然現象上看,聲音是人體聲帶振動后從喉嚨發出的聲波。如果說,人聲原本是一種無生命的聽覺物質,一旦進入到人的歌唱活動后就賦予了生命的活力,也就蘊涵了物質與精神交融的哲學意識。因此,人聲具有經過心靈創造后又回歸自然本質的審美屬性,或稱為“人性化”屬性。這種審美屬性,為我們創造聲樂藝術深層的思想美、情感美、精神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先決條件。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早就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的審美比較,說明這種美妙的人聲比各類樂器聲更具有誘人的返璞歸真的藝術魅力。
雖然人聲具有反映客觀規律的審美標準,但是,不同嗓音類型的聲音給人的審美感受又是不相同的:男高音的聲音高亢、俊美,經常扮演歌劇中年輕的小伙子;女高音的聲音靈巧、華美,經常扮演歌劇中美麗的少女、少婦:男中音聲音厚實、雄壯,經常扮演歌劇中的壯年男子;女中音聲音平實、柔美,經常扮演歌劇中的中老年婦女;男低音聲音低沉、渾厚,經常扮演歌劇中的老年人;女低音聲音較奇特,它同時具有女性的濃重感和男性的俊美感,因此,經常在歌劇中扮演女妖或反串男高音扮演青年小伙子。這種審美實踐反映出人的聲音中存在一種類型化價值取向。它是人們在聲樂實踐中,對不同類型的嗓音所獲得的不同聽覺感受的分類性經驗概括,是對人聲審美認識的一種深化。
二、“腔”的審美特征
如果說語言在表達情感上有著先天的優勢,那么聲腔的流光溢彩則會令人感受到回味無窮的藝術魅力。
行腔是指歌唱中對歌曲旋律的技巧性表現。旋律是由不同音高的樂音在時間上有序出現而構成的音樂形態,歌唱的旋律包含語言、音高、節奏與力度等的變化。對旋律的流暢性表達,會使人享受到情真意切、酣暢淋漓、一氣呵成的美感享受。同時,它又是聲音技巧的最為核心的環節。因此,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新作品時,應首先通過對整首歌曲歌詞與旋律的分析研究后,將自己訓練有素的各種聲樂技巧與手法,如良好的樂感、美妙的音色、控制自如的氣息、腔體的混合共鳴、統一聲區的能力、控制聲音力度的能力、語言的處理能力等都付諸于行腔之中,以期獲得這種“行腔流暢”的聲樂品質。
音準,是指歌唱中由聲帶振動頻率決定的一種聽覺屬性。音高準確的歌聲是一種樂音,它的最大特點是振動的有序性,即聲波呈周期性有規則的變化。歌聲在時值上按照一定的規律變化所形成的聽覺判斷,稱為歌唱中的節奏。節奏的有序與變化是行腔美的基本特征,也是情感表達的重要手段,如徐緩的節奏使人感覺沉重、輕快的節奏令人感覺振奮。另外,歌唱時節奏的準確把握本身就具有兩種審美功能:一是能使審美主體獲得與生活中的手足律動同感的“協同效益”;二是這種發聲的“科學有序性”將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滿足感,這種理性的滿足感中包含著強烈的感性愉悅因素。
“愛美”、“求新”是人的天性,也是藝術不斷發展的動力。一首歌曲的音調新不新、美不美,是能否體現聲樂藝術審美價值的重要決定因素。歌唱中的音調含有曲調與聲音兩層意思,只有音調新穎優美的歌曲,才能引起愉悅、激發興趣,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追求。但是,新穎優美的音調只有通過歌唱者的潤腔加工,體現出活靈活現、悅耳動聽的美感之后,才會不脛而走,傳遍萬戶千家。再美的歌曲,離開了歌唱者動情動聽的演唱,也僅是無生命的文本,不存在聽覺審美價值,更不便于流傳。
三、結語
歌曲的旋律雖然優美,歌者的技藝固然高超,如果沒有伴奏給予烘托,那該有多么單調乏味!常言說:“紅花雖好,還要綠葉相襯。”歌唱伴奏有著烘托和渲染情緒氣氛、增強歌唱節奏感、擴展聽覺立體感等重要的藝術表現作用。一種好的歌唱,其歌唱與伴奏的珠聯璧合能給人以烘云托月、此起彼伏、對比統一、交相輝映等豐富的聽覺審美感受。為此,一個成功的歌唱家還必須具備分析伴奏譜、深諳伴奏特點、溝通伴奏者心理等聲樂表演藝術素養。只有這樣,在表演合作時才能“配合默契”,獲得良好的整體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