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凡
摘要:發表于1936年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1957年著名導演梅阡將其改編成話劇,并執導演出。改編后的話劇《駱駝祥子》無論是在演員演出、情節設置以及舞臺場景布置等都是話劇版《駱駝祥子》的亮點。
關鍵詞:現實主義;符號學;駱駝祥子;改編
一、摹象戲劇寫實主義《駱駝祥子》
1980年話劇版《駱駝祥子》是根據老舍小說《駱駝祥子》改編,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在演員表演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反對自己的演員像舊型劇場的演員那樣,一登上舞臺,必然要表演一點東西;而要求演員在透明的“第四堵墻”里,生活于“規定情境”之中,通過深入的體驗,找到角色的貫串動作,認真的進行角色的創造。話劇《駱駝祥子》中每一位人物都是鮮活真實,人物形象豐滿立體。同一個大環境中,人物性格各自有各自的特色,每一位人物都可以說是一副活鮮鮮的圖畫。雖都被生活所逼迫,同面臨著生存,面臨著壓迫,但每一位人物身上都散發著閃光點。有虛偽、自私、時刻標榜自己是上層社會的小資本家劉四爺、天真直爽又帶有一絲庸俗小市民思想的虎妞以及與劉四爺相對的社會最底層拉車的車夫們:祥子、小順子、大個子等。將當時處于底層社會人的生存生活直觀呈現在觀眾面前,集中表現了《駱駝祥子》現實主義的一面。
二、從戲劇演出符號學看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提到“符號”這一個詞,人們總是習慣于將它理解為諸如數字或交通標志這一類東西。所謂符號學就是一門研究符號,或者說,研究記號和記號使用行為的科學。在舞臺上現實存在的是演員,是角色的創造者,而劇中人物或角色并不是現實的存在。所以演員藝術‘既是劇中人,又是劇外人,劇中與劇外,真假一個人”從戲劇演出符號學不僅僅包含演出者,也包括舞臺上用于交流的語言、以及人物的語言的語調、人物服裝、動作以及舞臺的布景燈光,都可作為戲劇演出符號學研究對象去研究,探討戲劇舞臺演出上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為劇中的主要人物虎妞、祥子、劉四爺,他們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角色關系的發展、聯系離不開劇中人物的語言、語調、舞臺等各個符號之間的聯系。虎妞、劉四爺、祥子的人物關系可以用正三角形來形容,三人的關系構架著整個劇情發展,讓整個話劇更加立體、多面,將社會下層市民的生活生動的呈現在舞臺上。劇中劉四爺與虎妞是父女關系,劉四爺與祥子雇主關系,而虎妞與祥子又為戀人關系,在這樣一種人物關系鏈,自然而然的存在著一些的戲劇性的情節在其中。
1980年版話劇《駱駝祥子》虎妞讓人印象深刻,虎妞是貫穿在話劇《駱駝祥子》的中心人物,也是整個劇情發展的線索鏈,如果說小說《駱駝祥子》塑造的祥子形象深刻豐富,那么在話劇版《駱駝祥子》中虎妞的形象則是集中突出的。在三角人物關系鏈中,虎妞與父親劉四爺的矛盾不僅僅是虎妞對父親劉四爺的不滿產生,同時也是伴隨著四爺對祥子的厭煩而產生的,而祥子又是虎妞所中意之人。所以,人物之間的矛盾發展推動著戲劇的產生。讓話劇看起來更有戲。
三、實現小說到戲劇《駱駝祥子》的成功跨越
1980年版話劇《駱駝祥子》由梅阡先生改編及導演,演出大獲成功,祥子、虎妞以及劉四爺等人物角色深受觀眾的喜愛,獲得了社會一致認可。改編原著《駱駝祥子》是十分艱巨的,而梅阡導演恰恰在這一點上取得了成功,話劇《駱駝祥子》不僅將原著中現實主義精神扮演在舞臺上,同時小說中的人物,一個個呈現在戲劇舞臺形象更加飽滿。
1.人物展覽式的呈現在舞臺上,各個活靈活現。原著《駱駝祥子》中祥子的憨厚、真誠的性格讓讀者印象深刻,老舍通過對祥子、小福子等人的悲慘命運,揭示黑暗社會的吃人本質,并吐露作者對這種舊制度的憤怒和抗議,因而全篇滲透著一種濃重的窒息和壓抑感,看不到光明的前景。改編后的話劇,強調了被壓抑人們的反抗精神。虎妞的人物特色在話劇中非常出彩,如果說小說中祥子的形象集中突出,那么話劇中的虎妞則是其一抹光亮,點亮了原著的悲慘壓抑的基調,話劇中的虎妞時刻朝氣蓬勃,是反抗劉四爺的主要力量,對劉四爺的不滿、反抗從不隱忍,向來是直來直往。
2.文學性與舞臺性的有機結合,讓作品更加生動自然。文學性的作品相對于舞臺作品來說,更加講究敘事性。對于人物的描寫,可以細致到內心活動的描寫或者是具體表情的描寫,而舞臺戲劇作品則更加強調其矛盾沖突性,情調作品的好看、耐看。梅阡導演成功的文學性與舞臺性做到有機統一,使改編后的舞臺作品依舊煥發著炫目光彩。梅阡先生對祥子的主導思想概括為“個人奮斗”,具體為“要買上自己的車”這一貫穿動作,去組織陪襯人物、戲劇場面等。將文學作品的人物描寫變成舞臺上去塑造人物形象,必須找到要集中展現人物性格特色以及人物的動作線索發展。話劇《駱駝祥子》對此進行了很好的掌握,促使了原著改編的成功與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