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偉
摘要: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它與圖畫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每個形體單位與語音單位相互對應和形體的符號化。戰國時期,隨著書寫需求的變化,文字在書寫應用中不斷改變自身圖畫式的結構,使得原來象形化的線條逐漸變得平直,最終形成了早期符號化的漢字——古隸。在經歷了戰國、秦、西漢時期的漫長演變后,漢字最后完成了由小篆向隸書轉變的過程。到了西漢中期,文字形體的改造基本完成,即為今天所說的漢隸;為了與古隸相互區別,也被稱為今隸。隸書在形式上破壞了古文字的象形結構,使得文字的書寫單位顯得更加符號化。這種象形與符號轉變之間巨大的反差,導致后來出土的先秦文獻只有少數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的人才能解讀。隨著1960文獻的出土,我們對漢字隸變過程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關鍵詞:文字;古隸;象形結構;隸變過程
一、隸變的具體方式
(一)解散篆體
隸書之前的文字,象形的程度雖然在不斷地降低,但是始終在保持著象形的原則不變。隸變的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定律,文字不再像以前那樣在乎象形原則,逐漸地將小篆圓滑的線條分解成平直的筆畫,以達到書寫的目的。這是隸書改造篆文的最重要的方式。
(二)省并篆形
隸書往往把篆文的多個筆畫省并為一筆,或把兩個以上的偏旁部首合省起來,改造成容易書寫的簡單筆畫。
(三)偏旁變形
在小篆中,一個字單獨使用時的寫法,通常與它作偏旁時的寫法相同,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在隸變過程中,一個字單獨用時和作偏旁時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它們分別要用不一樣的符號來表示。偏旁的寫法往往隨所處的位置而異,例如“水”旁的位置在上或在下時,就仍作“水”而不作“7”,如“漿”。有時即使位置相同,寫法也不同。因此,同一個偏旁在不同的文字里可以分化成很多種不同的寫法。
(四)偏旁混同
隸書為了書寫的簡易便捷,把某些書寫起來比較復雜的偏旁,改成了形狀相近,筆畫較少,又比較常見的偏旁。例如:“敦”“淳”“醇”,等字的偏旁和“郭”的偏旁都被改成“亨”。
二、隸變的影響
(一)對字形、字義的影響
象形的線條構成了最初的文字,均勻圓滑的線條構成了秦代的官方文字小篆,隸書平直方折的筆畫,一改以前字形的不規則性,變得易于書寫,由此改變了字的整體構造,進而打破了造字的慣例,使得人們不能單獨僅根據字形,就輕易得出與之對應的音節與意義,使得漢字與最初時期產生時具有的意義不再有明顯的聯系。經過隸變后的文字,人們要想了解古人為何會創造出這樣的字體形狀,只能通過深入探究才能獲得其本源所指。總之,隸書的變體改變了古代文字的字形結構,使得象形字不再具有象形的特征,大部分古文字變得不再像從前那樣聲形并茂,人們在學習字的音、形、義時,要獲得正確認識,唯有深刻記憶這一法了。
(二)對漢字的數量、職能分工的影響
伴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字的數量在原先文字不足的情況下,在改良字體的同時,也隨之衍生出了意義表達更加明確的文字,此時,一個文字有多種用途的情況已經可以完全不用出現了。“依類象形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字的結合,由最開始的“形符+聲符”發展到后來的“義符+聲符”,字的數量在不斷地得到增加。
最初的時候,在文字不足的情況下,假借的使用緩解了困境,但是一個字被多次使用,而且每次的意義還不一樣,難免借會造成識讀困難的局面。使用已知的義符和聲符進行組合,創造出有明確表達意義的字,就會比以前借音的情況要好得多。這種情況下造出的字,既能避免歧義,又為字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對書寫的影響
隸變使得漢字形體脫離了原本的圖畫性質,將不規則的線條變得易于書寫,使得人們書寫的文字變得符號化,變得平整直觀,易于書寫,書寫速度較以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有力地發揮了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際作用。隸書較篆書易寫,大大地節省了人們的精力,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漢字在隸書之后,發展為楷書,也是任何人也抗拒不了的。我們深信楷書也將適應社會的需要,更好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而服務。
三、結語
隸變作為漢字演變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在社會需求的不斷影響下,它的形式由繁到簡,經過了將近兩百年的跨度后,成熟的隸書最終形成。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演變過程能夠為研究歷朝歷代文化提供重要依據。其中,文字的隸變這一階段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所以說,隸變的研究對于研究中華文化具有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