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晨茜 袁婧玲 黃莉
摘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創造出一方的文化。本項目旨在研究蘇州油畫家與蘇州地域文化的聯系,以蘇州典型油畫家為代表,深度探析蘊含蘇州地域特征的江南景象與畫家個人情感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蘇州;油畫家;地域性文化特征;文化特征元素
一、蘇州當地的文化特征
與許多其他地方的區域文化相比,蘇州文化具有更加鮮明的個性,是一種頗有代表性的區域文化。其內含的人文精神也頗有特色,在吳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影響深遠。
蘇州享有“溫柔富貴之地與“精致的城市”之美譽。在蘇州,山水是秀麗柔美的,小橋、流水、人家,一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條,精細入微。而且,生活在蘇州的蘇州人其心靈手巧也是為世人所公認的。因而,在這里所創造出來的一切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很突出地表現出精、細、秀、美的特點。如太湖石、太湖、蘇州園林、和隨處可見的小橋流水的婉轉。
僅以蘇州園林為例,便可窺其精美之一斑。常言道:“蘇州園林甲天下”,之所以能夠“甲天下”,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其精美無比。
關于蘇州園林的精美,歷代文人雅士多有論述。近年出版的魏嘉瓚所著《蘇州古典園林史》一書對此闡述得尤為透徹,他指出,蘇州園林“玲瓏精巧奪天工,美譽早揚寰宇中”,具體說來它具有著“小巧、幽曲、含蓄、精雅”的特點。由此可見,凡與蘇州相關的一切,在人們的心目中都與‘精美”兩個字聯系在一起。精美是蘇州文化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色。
綜上可知,蘇州文化是吳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內含的人文精神與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恐怕并無本質上的區別,但是蘇州文化與其他文化相比更加積極,更加強烈,也更加具體一些,因而也就更加符合歷史前進的方向。
二、蘇州油畫作品所蘊含的蘇州當地特色
蘇州油畫作品蘊含著十分鮮明的蘇州當地特色,為了更好地探析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立足于蘇州當地的地域性特征元素,因為地域性因素與油畫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有著直接的聯系;
其次細致地分析蘇州當地特征元素的油畫風格表現,以更加深入地探析其聯系與影響。
由此,我們把握典型,以代表性的油畫家(蘇州大學和蘇州科技大學油畫專業導師及其作品)為例,并對不同的油畫家、不同的繪畫題材、不同語言形式影響下形成的藝術風格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比較與研究。
戴家峰生于蘇州,其畫作中并未蘊含許多蘇州元素,但畫面卻自然、樸質。“千途萬境旨在歸真”,戴家峰的畫作既沒有某種敘事性的主題,也沒有宏大壯觀的場面,大多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例如《果實》、《秋》、《甜瓜》等,但正是這平凡可見的空間一隅,都被畫者賦予了其情感性特質,甚至賦予了它們靜默的態度。這種看似平凡樸素的物件抒發出的生命的品質是真切的生命信息。
也正因如此,戴家峰的畫作才會“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觀其作品,你會感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內心安靜,這種“靜觀”凝聚著一股精神的力量,因為精神的存在的本質形式是寧靜。
張驊騮與金緯皆是北方人,后定居于蘇州。張驊騮最引人注目的畫作便是《雪中太湖》。其不凡之處是借助畫筆將太湖的風景平民的特點表現出來,那些遍布湖邊的桅桿、小船、電線桿、小工廠、古民居,在畫家的筆下也成為了太湖的平民標志。張驊騮不屑于采取時下流行的印象派手法描繪出陽光的光感,而是用東方寫意的筆調把江南的柔美表現出來,那些平面的設計非但沒有損害他的藝術表現,反而因為意味性十足而生動有趣。而金緯的《雪中園林》同樣令人欣喜。描繪北方風景時,金緯善于在色彩的鋪陳與光影的變化中表現北方景象的深沉渾厚的闊大氣度。而江南風景與他的北方風景相比較,先前那種強烈的色彩與堅實硬朗的筆法被隱去了,而出現了煙雨蒙蒙、蒼萃秀潤、飄逸空靈的景致。
張新權是個優秀的風景畫家,他的《姑蘇系列》畫幅較小,卻包含了作者對這座古城全部情感的記載。他曾經說過:“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謝謝這座城和這位已成為高校教師的學生”。李旭這樣評價他:“明媚的陽光、幽雅的樹木、古老的村屋和恬靜的小橋流水是多年前他筆下的常見題材,而灑脫爽利的筆觸和明快鮮亮的色彩則成為他的標志性風格。”
在錢流表現京劇、昆曲人物的系列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這些傳統戲曲藝術樣式的癡迷,在他作品中,戲曲人物似乎置身于樹木和太湖石中間,現在、過去和未來,在他的虛構的園林中難以察覺的交錯會聚著,這謎一樣的畫面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他的代表作《昆曲遺韻》系列,運用油畫的藝術手段和舞臺藝術的構思,借鑒敦煌壁畫的形式特點,將昆曲人物與壁畫色彩相融合,讓畫面具有詩意,凸顯油畫語言的獨特和豐富。創造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古代美女形象。尤其是他的“梅蘭芳系列”,再現了梅蘭芳莊靜嫻雅、外柔內剛的舞臺藝術形象,既突出了昆曲的雅致抒情,又汲取了京劇的以形傳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燈光》與《姐姐的肖像》是吳曉洵的代表作。作為一位寫實畫家,能駕馭寫實繪畫語言的他絕不是把形與色的功能局限在“描述性”的范圍內。正如我們所知,在保持住畫面與自然之間某種相似性的前提之下,形色的處理有著極為廣闊的可能性空間,而一個寫實的畫家的更大量的精力和復雜的勞動,都要投入到后一部分的不斷組合和創造中去。而這后一部分所依據的原則,已經從自然轉移到畫面,從物象的寫實轉移到情緒的表達,從外在的物像轉移到內在的思維,從寫實的表面轉移到一種抽象繪畫畫面構成。
潘道生是江蘇近年來涌現出的創作成績突出的油畫家。他的作品樸素而不張揚,在靜謐之中充滿著濃濃的畫面意境。從2008年的作品《山村雨霽》到2010年的作品《三月·憶》,再到2013年的作品《夢回·鶴唳》和2014年的作品《水之戀》,不一樣的畫面卻呈現出一種婉約抒情的江南特有的情調,像是一股清純的溪流,緩緩進入人們的心田,其輕松的畫面布局和細膩的筆調以及淳樸的姑蘇女子形象,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嫩將現實題材與主觀理想相結合,帶有古典寫實主義的浪漫主義情懷,是一幅幅令人神往的油畫中的“桃花源”。其《夜車》等作品,帶讀者走進了一個唯美世界。王嫩作品中塑造的美人,體態嬌柔、神情含蓄、肌膚凝脂、脫凡脫俗。圣潔、典雅的格調,細膩、精微的筆觸,表達了德國美學家萊辛“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的世界觀,這無疑也是王嫩的美學觀。王嫩說“生活在美麗的蘇州是一種幸福”,這里給了他太多的創作靈感。
三、蘇州油畫家與蘇州地域文化的聯系
蘇州是一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城市,自古以來國畫中的吳門畫派是蘇州的繪畫藝術的代表,然而,我們另辟新路,將研究的目光放在蘇州油畫家與蘇州地域文化特征的聯系上,雖然蘇州油畫在全國影響還不大,在蘇州的影響也遠不及國畫,在油畫傳入中國以來從歷史上看,蘇州油畫也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特別是老一輩美術教育家顏文樑,與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一起被譽為我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四大奠基人。然而在蘇州這個江南水鄉生活過的油畫家們在畫面中怎樣表達出這種景象的,是我們創新研究的特色,而這些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江南情調也將會對我們的繪畫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探析蘇州油畫家與蘇州地域文化的聯系,首先應再進一步分析作家油畫作品中所蘊含的當地特色(以蘇州大學和蘇州科技大學油畫專業導師和其作品為例)。
潘道生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江南特有的婉約情調。其作品《三月·憶》所采用的素材太湖白魚也與其他的地方的魚不同,生命的背后更蘊含著江南文化精神的特質。漂浮的“魚”、垂青的“柳”等藝術符號在其畫作中經常運用,以表現出生命不息、記憶永存的情懷。他說:“江南,一個令人神往的東方水上威尼斯,自然的美與人文歷史的深厚底蘊...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給我無限的遐想,也曾激起過多少畫家的創作激情和創作欲望,我試圖做一個具有性情的藝術家、一個帶有哲思性的藝術家、一個試圖駕馭文化符號的藝術家。因為性情,所以就必然隨意而灑脫;因為哲思,所以就必然矛盾而癲狂;因為文化,所以就必然多夢而失眠。”
張驊騮和他的《太湖風情》系列,將藝術源于生活表現到了極致,那些遍布湖邊的桅桿、小船、電線桿、小工廠、古民居……等等,成了太湖平民化的標志。畫布上那些粉色、綠色和黑色是其自己獨創出來的色彩,可能是因為太湖,因為南方,因為那幽美朦朧的美麗。使得張驊騮那些顏色淡雅的油畫作品具有原始清新的感覺。但張驊騮的太湖不是我們常識中純粹柔美的太湖,他那些充滿明媚嫻靜情調的太湖風景油畫作品中其實悄悄散發出一股壓抑不住的寒意,一種淡淡的北方的冷峻和寂寞,從而平添了幾分深沉清冷的人文意境,這也正是這位北方畫家的南方風景中的不同凡響之處。
油畫家們的作品是經過縝密構思的結晶,將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畫出了別具風骨的江南韻味。這種畫面使我們眼前一亮,使畫面脫離了拘謹的用筆方法,其善于把在蘇州所見之物和對蘇州所感之情,提煉成內容充實、形式感強烈的畫境。油畫家們通過油畫這一媒介,給蘇州特有的元素:亭臺樓閣、假山樹木、太湖漁村、池塘小橋增添了幾分靈性和灑脫,而獨有一番滋味。蘇州當地文化成就了油畫家的油畫藝術,但是同時油畫家又通過作品向世人展示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姑蘇城。
四、結語
地域文化因素對創作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地域環境會形成不一樣的地域文化,而不同地域文化又都有各自的特點.地域文化的特點對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達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地域文化會有不一樣的情感表達,他們的關系是一榮俱榮,融為一體,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