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犇
摘要:藝術的發展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很多藝術家都是在通過對前人的不停地學習而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后再影響未來的藝術家。關于這樣的討論最終還是要回到一個實在的方法論問題上來。回到這一點來看,我們應該對繪畫的原則比如“六法”中經營位置、隨類賦彩等觀點的總結;對繪畫精神,持一種考究的姿態學習,大量的閱讀可以在無形中形成我們自身的修養,傳統不是枷鎖,反而是階梯。然而作為一個繪畫工作者,我們是逃不開具體的方法論的。
關鍵詞:藝術傳承;技藝模仿;觀念載體;信息傳播
一、斯坦利·斯潘塞作品的啟示
繪畫有一個脈絡的傳承。中國歷代許多畫家在創作的時候都會以類似于百科全書的風水學作為參照物,畫山的都要以山居九式的方式來學習臨摹。國外藝術史上也有許多相似的案例。這是否打壓了一定程度上的創新?基于這樣的原因,是否可以看做藝術在幾百年的間隔里進展如此之緩?
這是一個關乎或涉及“繪畫的可能性”的問題,這個話題其實很有意思。有沒有這種可能性,我們能否從一些國內外藝術家開始梳理,試圖找到一個網狀的脈絡,一個共性的規律以后,然后再加以整理。
讀到一本霍克尼的書——《A bigger exhibition》。霍克尼用平板電腦畫畫,用照片做一些作品,我覺得很有意思。可以就這個話題聊起來,我覺得我看到霍克尼的畫以后想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其他的一些英國藝術家——你可以從他的畫中看到很多大師的影子,特別是斯坦利·斯潘塞。霍克尼很多繪畫作品,尤其早期的繪畫作品特別像斯潘塞,有許多借鑒的感覺。但是霍克尼又是在制作方式,或者說僅僅就是色彩上跟前輩拉開了一定的距離,他就顯的很有個性了。如果沒有看過斯潘塞的畫,單獨看霍克尼的作品,那是很有個性的。再說到英國已故畫家弗洛伊德。斯潘塞晚期作品,就是大概二戰前后的作品跟佛洛依德是很像的,但是他比弗洛伊德早多了。那個時候斯潘塞很沒落,幾乎是要靠畫商業畫才能度日。不過他的《有羊腿的肖像》、《畫家和第二任妻子》、《西博的肖像》等作品跟弗洛伊德尚未成熟時期的風格很接近,但是斯潘塞肯定比弗洛伊德早了幾十年去了。
我們似乎可以把它可以當成一條線索——其實再深入一點看斯潘塞的畫,他有很多東西是來自文藝復興,甚至來自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美術傳統當中的。而他的風格、觀念又很有前瞻性,早在20世紀初便對未來藝術風格形成了引導,影響了20世紀晚期很多重要的藝術家,甚至到了21世紀初的藝術作品中,我們還看到關于他的影子。
二、風格的溯源與傳承
斯坦利·斯潘塞的風格有本有源,是一汪活水,一直溯源向上,那是直追中世紀時期,甚至羅馬的時代的東西。他是一個很偉大的人物,但是我們還可以再仔細了解他身邊的或者說他那個時代前后的畫家,比如奧爾巴赫、奧爾巴赫的老師科索爾、還有培根以及剛剛談到的弗洛伊德、霍克尼等等,都有一種隱約可見的內在聯系。譬如奧爾巴赫和他的老師科索爾,他們的作品都畫的很厚重,畫的形式非常表現,題材主要集中在畫室內,朋友、親人以及畫室內外可見的風景等等。畫的就是“日常”。他們在傳記中還聲稱自己是英國最懂倫勃朗的人,奧爾巴赫每周都要去博物館看倫勃朗,他甚至還用自己的方式臨摹了《基督下架》這張畫。所以,他的風格就是源自倫勃朗,源自文藝復興之后,巴洛克時代的繪畫傳統之中。至少在他自己看來,他的風格是找得到根源的。所以我覺得我們要來談方法論這一問題,就應該找到這樣的線索。
斯潘塞的作品能夠在古典藝術的長河中找到一個起點和對應點。比如《士兵的復活》是對古典主義作品題材的學習,而斯潘塞的作品對后世也是起到具有前瞻洞見的作用,比如現在的寫實大師弗洛伊德早期的作品就是對他的學習。
我們在談論斯潘塞的時候,他的合理的因素就被不同的人看到了,比如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學習了這些東西,可以說連構圖加手法都加以學習了,只不過他的作品變厚重了,斯潘塞的畫很薄,可以明顯看出這里有一個關乎傳承承的因素。
霍克尼和弗洛伊德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鑒斯潘塞,直到弗洛伊德運用厚涂直接畫法后才與斯潘塞有所區分。這個厚畫法我們就暫且稱它為技術層面的轉變。創作過程中因為技術上轉變,從而使得創作方式也大幅度的變化。弗洛伊德早期的薄涂畫法已經可以看出對斯潘塞的模仿。相較于斯潘塞的作品,弗洛伊德后期的畫作顯得更為厚重,在技術層面上作出了轉變。
三、信息媒介的增長與傳播
另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因素,就是信息的傳播。斯潘塞與弗洛伊德都是英國籍藝術家,他們在某種緣由上分享或傳承了這種創作方式,可能在他們周圍還有很多的效仿者,在有了這樣的傳承以后,新的技術才是促使他們作品展現方式的不同。譬如在歐洲閉塞的時期,一個米蘭的畫家或者弗洛倫薩的畫家,他們能看到拉斐爾,米開朗琪羅,達芬奇,但是如果你是尼德蘭地區的畫家,你就非常困難看到這些人。但是這也并不意味尼德蘭地區的畫家就差了。結合他們的時代來看,繪畫的技藝是觀念的載體。主體還是觀念。
可以粗略下這樣一個結論,因為當時信息傳播方式的不發達,所以才有了這樣的情況,但是現在看來,信息傳播媒介如此發達的今天,也許我們在突出自身個性時就顯得相對困難。另一種影響是雜亂的訊息會導致人們潛心研究一個命題或中心的可能。
信息技術發達其實是社會形態的一種表現,當我們看到如此繁多的信息,有可能還會被影響,當然也有好的一面,我們會豐富自己的知識面,這個時候再去堅持自身的想法和創作,顯然更有說服力。
四、結語
個人對當下繪畫的看法,我更贊同,與之同時也在做的就是尋求對繪畫自身的平衡感,秩序感的回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無論是訊息量的加大還是媒介傳播的增長,歸根結底一個做藝術的人,一個從事架上繪畫的人,都應尋求對繪畫的平衡感。這里涵蓋了的中國藝術與國外藝術的造型規律,找到并且去學習好這樣的平衡基礎,讓這樣平衡的秩序自然流露在你的作品之中,無論是畫抽象還是具象,都無法逃離這樣一種認知狀況,傳統不是枷鎖,反而是階梯。這是藝術的基礎本質,這是精英藝術家應該具備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