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珈宇
摘要:董其昌的山水畫以清雅的筆調呈現出清凈幽遠的氣氛和平淡天真的狀態,他的筆墨力追古人之法,師從五代時期山水大家董巨一脈,以平遠的構圖和簡潔的形象構建整體布局,再用拙中帶秀的書法用筆和淺降設色的方法,營造出素雅平和的審美意境,使他的山水畫散發出濃厚的文人氣息,形成獨具他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秋興八景圖》是董其昌設色山水畫的代表作。描繪了初秋蒼茫的江南特點。本文以《秋興八景圖》為例進行分析,第一部分論述了董其昌在掌握古人筆墨構圖的基礎上加入了人格情感并學為己用。第二部分論述了他的山水畫“構圖”“筆墨”“色彩”三個方面分析其繪畫表現形式和特色。第三部分分析董其昌“平淡天真”的山水畫風格。
關鍵詞:秋興八景圖;師法古人;淺降山水;平淡;天真
董其昌是晚明最杰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注重師法,傳統技法。董其昌要求對古代作品的臨摹中鍛煉自己的技法及深入領悟古人的精神內蘊,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對董其昌來說,老師不必講究出身,只要覺得好就通通學習,不管是所學內容,還是所拜的師傅,董其昌全無門戶之見。學習的目的,是四五年后,超越文沈。可見,對董其昌而言,理論是理論,學習是學習。董其昌也有著自己的學習方法,想做“集大成者”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立場和對藝術的獨特見解,才可學為己用。
從董其昌的《煙江疊嶂圖》中可以看出,他在筆法上效法董源,采用內斂的披麻皴,線條圓潤溫婉而富有變化。借鑒于董源的長披麻松散地附著在山石上,靈動的線條交互排列,于長短、粗細、濃淡、產生出極強的韻律感。董其昌曾評價董源的山水畫“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薄稙t湘圖》畫的是江南景色。畫中山巒連綿,山水樹石都籠罩于朦朧之中,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遠處坡下有張網的漁人和船。山石用筆點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董其昌的《高逸圖軸》枯淡的筆墨中又濃墨提點,如畫中的矮樹及山石轉角處,這種濃淡相結合的方法呈現出了畫面“有輕有重”的自然表現。從整體來看,此圖雖是仿倪瓚之作,但是對倪瓚的圖式進行改造,加強了空間深度的表現,看似一江兩岸,但此岸和對岸本身又包含著內部結構的變化,這樣一來就少了倪氏繪畫的極簡冷寂的氛圍,表現出的是既平淡又豐富的氣象,構圖也是從倪瓚《容膝齋圖》發展而來。近處繪有低矮的平坡和松杉,這些松杉穿插有致,中間部分留白,表現出溪水的澄澈,遠處青山數座。全圖境界清凈幽遠。董其昌曾經評價倪瓚的作品“其佳處在筆法秀峭耳”,董氏所言“秀峭”即是指繪畫運筆“須用側筆,有輕有重”。可以看出董其昌他主張的創作應從學習古人的作品入手,掌握古代大師上的筆墨和構圖的基礎上,在加上他自己的個人情感最后變為自己的東西,集其大成,自出機杼。
在構圖方面“一河兩岸”式的三段式構圖成為董其昌構建“蕭散簡遠”構圖的標志性圖式。他常常在整幅圖的最底部畫上一抹山坡,用他最拿手的披麻皴描繪出山石的陰陽向背和水流邊的巖岸,松松散散,錯落有致,透著一股平淡的意境。岸邊山坡常有幾株枝繁葉茂的樹木竟相生長。樹木的上方即是畫面的中景部分,一片寧靜的水面緩緩地淌入眼簾,讓讀者在這一彎水里稍作停留,繼而轉向另一個高峰。在畫面的中上部董其昌會特意安排一組遠山,筆勢自然流暢,平淡天真。
在設色方面淺絳是黃公望的首創,其特色在于平淡天真中見高華流麗,使作品顯得渾厚而華滋。”在淺絳設色方法的基礎上,以較濃重色彩入畫,明亮鮮麗,天真自然。他的高妙之處就在于:華麗鮮亮的色彩沒有產生一絲浮躁,反而有一股素雅平和的氣息在畫面之中。董其昌還有一部分勾有墨線的青綠山水,調成非常淺淡的程度,通過層層積染,形成厚重潤澤的質感。董其昌的色彩往往是濃烈的,但營造的氣氛仿佛不食人間煙火一般,平淡而又天真。例如董其昌所著的《秋興八景圖》,即是用淺絳設色的佳作。八幅圖的山石、樹木均以淡赭石作底,形成赭基調,用淡淡的花青積染山頭。這八幅寫生表現出了作者對景象的描摹能力,用筆綿密而有精工之態,設色上也更顯成熟,所用色彩幾乎都加以淡墨來消除顏色本身的火氣,薄薄的設色顯得通明而透徹。
董其昌一生都在師古和思變中不斷突破和完善自己。他真正被后人記住的是他的畫論,他的創作,他孜孜追求的藝術理想。董其昌師法古人,站在前人的高度上不斷創新取得了前人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成就。創造出一種古淡天真的藝術境界。古淡天真的審美特征,在傳統繪畫和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在明末清初這樣一個覺醒的時代,在董其昌濃厚的禪宗思想的指引下,董其昌的繪畫美學思想顯出了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時代價值。所以我們研究董其昌繪畫美學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