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菲
摘要:中國傳統水墨人物畫在造型上秉承著對傳統文化的敬重和傳承,主要強調了“線性”造型的重要性;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繪畫的來源進行表述,他主張“書畫同體”。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提出了“以形寫神”的觀點奠定了中國傳統繪畫中造型理念的基礎,這三點形成了中國傳統水墨人物畫特有的造型觀念。
關鍵詞:傳統水墨人物;線性造型;書畫同源;以形寫神
一、線性造型——水墨人物畫造型與線條的關系
中國人物畫本著對傳統文化的敬重和傳承的造型觀,主要強調了“線性”造型的重要性。
中國畫用筆在早期呈現出對線條的重視。無論是楚漢時期帛畫上古樸簡單的線條還是梁楷所表現出的大寫意的風格,線條都是主要造型方式。線條的彎或直、細或粗、糙或滑可以表現出事物的質感,線條用筆的濃或淡、疏松或緊致、干燥或濕潤也可以表現出事物的空間。唐朝著名畫家吳道子在表現衣物的輕柔如絲綢般的質感時,用線粗細的當、富于變化,因此享有“吳帶當風”的美譽,它用筆的方法和表現的力度大過于前人。
北宋有一位畫家李公麟,他的畫風也獨具特色,將鐵線描的剛勁有力在游絲描的基礎之上加以融會貫通,從而開創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同樣,南宋畫家梁楷,他將線條與筆墨結合來表現事物的形象,線中有墨、墨中有線,二者達到統一狀態。線條在中國畫造型中線越來越獲得獨立的審美意義,并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線條的造型其實更為隨意,它來源于自然,卻具有更深層的表現作用。作為畫家,應該對線條從內心深處具有一種敏感的能力,力求使內心與線條之間的關系維持在平衡狀態,為此還應自覺將自己的心靈與線條的品性建立起一種親密關系。線面造型之所以能在意象造型中揮灑自如,正是得益于其以線為主的造型方式,它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神似、形似、似與不似。
二、以書入畫——水墨人物畫造型與書法的關系
傳統繪畫在表現上講究書畫同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繪畫的來源進行表述,他主張‘書畫同體”。上古之世,“書畫異名而同體”、“同體而未分”,又稱書畫同源,意指二者的起源相同。
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書畫的工具都是毛筆,都強調自然和富有韻律的用筆方法。在書畫歷史中,書和畫一直是作為一種密切的關系出現在作品中的。繪畫發展的早期,線條的變化不太明顯,例如楚墓的帛畫,說明篆書在那時是非常流行的。由于行草在魏朝和晉朝已出現,所以東晉顧愷之的線條在歷史上稱為“高古游絲”描,也可以稱為“高古”。南齊謝赫提出“六法”的理論,撇開“氣韻生動”不論,在可以學習而致的五法中,“骨法用筆”被擺到了第一位,而象形的“應物象形”和“隨類賦彩”則被移到了其后。這種事實其實表明了一種現象,當繪畫成為一種藝術的時候,它與其他一般的書畫種類就區分開來,我們看重的不再只是繪畫所表現的外在的物象,重要的是我們在表現形象時所運用的筆法和力度如何。書法在唐代的極盛時期有了明顯的進步,這也成就了畫家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獨特線條,它的畫作線條粗細錯落,風格迥異。行草和楷書在唐代非常流行,同時,書畫同源也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現象,到了宋朝和元朝,大量的文人畫開始出現,這使得書法和繪畫建立起更為緊密的關系。碑文化在明清的時候開始興盛,繪畫中逐漸加入了一些金石味的特色,那時的畫風也更加趨于注重金石味的風格,譬如趙之謙所描畫的人物形象,堪稱六朝石刻之甲。
近代對書畫關系的看法又出現了一種更為進步的理論,提倡書中有畫,畫中有書,這是這一時期李苦禪對書畫關系的辯證理論。在中國的繪畫歷史上,將書法與繪畫結合起來的現象,是中國繪畫所獨有的富有民族意味的一種現象,若一幅繪畫作品中畫法少于書法時,往往給人一種松散不牢固的感覺,無論書法的用筆多么渾厚有力,但對于繪畫來說都是輕飄飄的,非常單薄。
三、傳神寫照——水墨人物畫造型的神韻與精神內涵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提出了“以形寫神”的觀點奠定了中國傳統繪畫中造型理念的基礎。顧愷之主張‘傳神論”并加以詳細的論述,使得“傳神”成為中國畫傳統人物畫創作所遵循的最初的基本理論。
據說顧愷之畫人的時候,有的畫作時隔幾年也不畫眼睛,當人們好奇問他時,他回答:“四體妍蛋,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阿堵之中。”佛教學說中曾經提到“寫照”,這個詞語的解釋是主觀上的神奇精妙的感應能力,因此,一幅畫作的精妙之處不在于形體刻畫地多么詳細逼真,而在于對人物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的刻畫,這才是整幅畫的精彩絕倫之處。畫論中就一記載了顧愷之為殷仲堪畫肖像,對其眼疾“但明點童子,飛白拂其上,使如輕云之蔽日”,既突出了人物的現實特征,又對其加以美化,可謂保留了缺點又不失其內在的神韻。
指導老師:劉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