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要:杰克遜·波洛克是抽象表現主義流派中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繪畫作品風格獨特,形式感強,具有不可復制性。由波洛克開創的“行動繪畫”對現代藝術影響至深,為以后的西方行動派藝術提供了創作啟示。
關鍵詞: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行動繪畫
20世紀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是二戰后第一個重要的美術運動,反映出藝術家們在特定社會歷史下的苦悶和仿徨,他們各具特色,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風格特征,“自動主義”和“生物形態主義”是他們共同的信條和創作法規。
30年代初爆發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隨之而來的工廠倒閉、銀行破產、金融癱瘓,導致一度繁榮鼎盛的經濟之勢忽然間土崩瓦解,人們開始對這樣的社會產生不滿和懷疑,當時的藝術家們也是如此,他們無力改變殘酷的社會現實,唯有在藝術創作中可以完全主宰自己。
杰克遜·波洛克是這一時期畫家的突出代表,他憑借對藝術的獨到見解和執著追求,實現了自己在藝術上的自我價值,于1947-1950年間使用“滴流畫法”創造出聞名世界的“滴畫”,成為美國現代藝術中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波洛克創作高峰期,他采用在帆布上很隨意地潑濺顏料作為主要的作畫方法。他用石塊、砂子、鐵釘和碎玻璃摻合顏料在畫布上磨擦,有時則任其成為稠的流體。
1947年波洛克的這一幅《整整五尋》成名之作是用油彩和鉛在畫布上創作的。(尋——長度單位,合6英尺或1.829米,用于測量水深),僅就這個題目的含義,除了意指海水的深度以外,還意味著滴色的層次,語意雙關。全畫以藍綠色為主調,波洛克在畫上先是大面積滴注,然后按各區域的情況加灑深淺不同的綠色,再后是黑色油漆,最后再在表層使用鋁漆,漆中還夾雜著不少“添加物”;同時還在某些他認為必須補色的地區澆滴一些醒目的白色和無光澤的色彩。畫家沿著畫布邊走邊滴,讓自身運動與滴色動作協調配合。我們從《整整五尋》上可以看到色線綿密得象網一樣彼此糾纏著,有的地方密不通風,有的地方突然出現泛上來的蜜黃色。圖上的局部即顯示了兩注稠厚的蜜黃色塊,它似乎在白色乳性液體中流出來的緩慢色斑,還勾帶著緩慢的紫色,因而成為全畫的最亮點。
波洛克創造了著名的滴灑畫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他非常反感把畫布繃在畫框上,即在不堅實的基礎上畫畫,所以他在進行創作時都是手提顏料桶,在平鋪于地上或掛在墻上的大塊畫布上邊走邊滴灑顏色,直覺或者偶然的因素在這里發揮了很大作用。開始作畫之前他也并不知道他要畫什么,只是在畫的過程中,不斷修改、添加、刪去,創作的過程如他自己所說:“一旦我進入繪畫,我意識不到我在畫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不擔心產生變化、毀壞形象等等。因為繪畫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試圖讓它自然呈現。只有當我和繪畫分離時,結果才會很混亂。相反,一切都會變得很協調,輕松地涂抹、刮掉,繪畫就這樣自然地誕生了。
對于這樣的創作方法,藝術評論家羅森伯格稱之為“行動繪畫”。顧名思義,“行動繪畫”的意思是,畫家為我們呈現的不只是完成時的畫面,而是包括了畫家的整個創作過程(為此采用的肢體運動),畫面成了畫家藝術行動的一種記錄,是畫家行動的場所。了解了波洛克的作畫過程后人們自然會很容易理解“行動繪畫”的名稱的由來。波洛克認為繪畫創作不應該一味追尋再現現實,而應該更加關注內在精神和情感的表達,他在行動中用滴畫法與無拘束的潑灑來即興宣泄內心的情感與思想,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創作方式,是他依據本能不斷地進行藝術嘗試的結果,最終找到了這種能夠充分表達其內心世界的繪畫語言。
《秋天的韻律,第30號》是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達到最輝煌時期的作品,彰顯出他對抽象繪畫的完美演繹。畫面上的色線進一步精減,在棕黃色的背景上揮灑上黑色、淺棕色、灰色、白色的線條,這幾種色線色相差別不大,明度上卻有著遞減的趨勢,色線在畫面上縱橫交錯、隨意流淌,每一種色線都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空間,層層空間之間互相交錯而又相對獨立,線條的豐富變化形成了空間的厚度,完全打破了傳統繪畫對空間的界定。
美國藝術家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中說:“生命的組織是情感的構架,因為情感只存在于活的生命體中,各種能夠表現情感的符號的邏輯,也必然是生命的邏輯。尋找生命情感的符號的邏輯,伴隨人類生命活動過程的始終。”在波洛克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中,這種生命情感的符號可以被理解為被潑灑在畫布上的自由的、狂放的、具有情感屬性的、色彩斑斕的點、線、面,這些基本元素構成的情感符號的邏輯正是波洛克所尋找的生命的邏輯,通過組織這些基本元素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完成自己尋找生命邏輯的歷程。
作者簡介:呂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