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文星
摘要:群眾文化活動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其質量直接體現了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研究群眾文化活動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深遠意義。
關鍵詞: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需求;文化品牌影響力
群眾文化活動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其質量直接體現了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研究群眾文化活動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深遠意義。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漸完善和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實施,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活動需求,江北新區文化館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強化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用實際行動服務基層群眾,推動文化惠民。下面筆者將以第十二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美術、書法入選(優秀)作品展暨作品研討會為例,簡要闡述其成功舉辦的重要因素。
一、活動概況
2017年9月,在江北新區文化館新樓啟用一周年之際,由江北新區文化館策劃,江蘇省文化廳主辦,江蘇省文化館、江北新區宣傳部承辦的“第十二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美術、書法入選(優秀)作品巡回展暨作品研討會”于4日在江北新區文化館正式拉開帷幕,并于17日圓滿落幕。展覽分為美術、書法兩個系列,展期均為一周。共展出美術入展作品40件(含優秀作品10件),書法入展作品60件(含優秀作品20件)。展覽期間,主辦方舉辦美術、書法研討會各2場,書畫愛好者與文化學者、獲獎作者聚集一堂,賞析作品,分享心得。活動得到各市文化主管部門和各地文化館(站)、獲獎作者、社會各書畫團體、江北新區各街道文體中心、廣大書畫愛好者的大力支持。著名文化學者戴珩先生參與研討活動,南京市文化館組織全市各區縣文化業務干部觀摩交流,省館數字服務平臺對研討會進行線上同步直播。這場持續兩周的盛會展廳觀眾近2000人次,研討會參與者近700人次,微網站直播點擊率近9000人次,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成為2017年江北新區最受矚目的文化事件之一。這一普通群眾文化活動為何會如此火爆?如何進一步提升群文活動質量,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梳理分析。
二、活動成功舉辦的因素分析
1.活動定位準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作品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根據江蘇省文化廳關于開展“送書、送戲、送展覽”工程的部署,江蘇省文化館在全省范圍內組織五星巡回展,旨在推動江蘇美術、書法界人才培養;激發藝術家創作熱情,繁榮美術書法創作;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探索藝術創作路徑。此次活動策劃注重搭建交流平臺,推動藝術創作。
以“引進高端藝術展”為目標的群文品牌“丹青薈萃”于2016年10月由江北新區文化館創建,僅一年時間,已陸續推出近10場涵蓋美術、書法、攝影的省級展覽。將“居廟堂之高”省級藝術作品“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群眾文化活動更接地氣,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讓江北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接受高雅文化熏陶。將展覽和沙龍結合起來開展,劇場觀眾席免費開放,更是拓寬活動的覆蓋面,原本獲獎作者的“小平臺”搭建成全區乃至全省書畫交流“大平臺”,進一步將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落到實處。
2.符合群眾需求。活動集結了江蘇省美術、書法界的重要創作力量,作者來自全省各行各業:文化系統的群文工作者、學生、老師、自由職業者、退休老同志等,基層相同的藝術創作環境易于引起廣大書畫愛好者的共鳴。省文化館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省館的專家、學者直接參與活動,與名家近距離交流的吸引力提升了活動參與率。數字化展覽和陣地展覽結合開展,展覽期間分別舉辦2場研討會,每場研討會邀請5-6名藝術家參加,設置一位主嘉賓,活動場地設置在小劇場,劇場的200多個觀眾席對群眾免費開放,書畫家、書畫愛好者均可免費取票入場,和獲獎作者面對面交流。展覽和研討相結合,陣地服務、流動服務和數字化服務全覆蓋的活動形式,既突出獲獎作者各自創作理念,融合藝術家自身成長心境,又兼顧廣大書畫愛好者求知求教、廣泛參與的文化需求。
3.群眾基礎廣泛。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公眾對群眾文化活動的認知度和興趣度有較大提升。文化館通過建立人才信息庫、舉辦公益培訓、開展志愿服務等方式促進文化志愿者隊伍、文藝團隊規模的壯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逐漸增高,老百姓走進文化館、接受文化熏陶趨于常態化。以江北新區文化館為例:2016年全年,舉辦展覽12場,參觀人次14000人,培訓講座63次,培訓人次3100人,演出90場,觀眾人次26800人;2017年,展覽23場,參觀人次21000人,培訓講座76場,培訓人次4500人,演出89場,觀眾人次29000人。此次活動籌備期組織單位召集文化志愿者、書畫協會負責人多次召開協調會,借助志愿者和文藝骨干的影響力推動活動宣傳。這種發動群眾自身能動性深入基層的推廣方式深得群眾喜愛,讓參觀“五星巡展”成為人心所向。揚子老年大學、蘇青書畫院等多個團體自發將書畫培訓課堂引進展廳,現場賞析作品,講解創作技巧。
4.文化品牌影響力顯著。文化品牌是一個地區文化的形象和標志,品牌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求知、求樂、求美”的需求。此次活動是“精彩江蘇”文化品牌基層送展的系列活動之一,“精彩江蘇”是省文化廳打造的江蘇特色文化品牌;“五星工程獎”是江蘇省群眾文藝的重要品牌賽事,兩個文化品牌均具有輻射面廣、參與性強、帶動性好的特點;“丹青薈萃”是江北新區文化館自創的群文活動品牌,在全區有廣泛群眾基礎。活動同時借助“精彩江蘇”、“五星工程獎”、“丹青薈萃”多個品牌優勢,增強了感召力、吸引力,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
5.數字化文化館建設初見成效。現階段,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日漸完善,老百姓基本適應數字化服務方式。2017年,江北新區文化館網站注冊用戶353人,lOS APP下載量2780次,An—droid APP下載量1220次,微信關注用戶14860人,網站瀏覽量日均34次,新聞瀏覽量日均267次,演出投票人次78458人。此次活動宣傳除了運用電視臺(城市頻道、六合電視臺)、報紙(《社區新報》、《今日六合》報、《周末新江北》)、戶外LED大屏等傳統媒體外,還采用網站、論壇、APP、公眾號、QQ群、微信群等數字渠道全方位宣傳。展覽采用數字化展覽和陣地展覽全面結合的形式舉辦,文化館展廳、戶外LED大屏、文化館網站、微網站、APP、微信公眾號、《江之韻》雜志同步展出作品。活動全程文化館和群眾保持多元化互動交流,及時發現、疏導、解決問題,助推活動成功舉辦。
三、進一步提升群文活動質量的建議
1.適當延長宣傳周期。本次活動開始宣傳離活動舉辦只有一周時間,擬定依托省、市媒體集中宣傳的方案沒有得到實施,未形成大規模宣傳態勢。同時出于安全因素考慮,文化綜合樓廣場的戶外海報在開幕當天才安裝,“眼球效應”的宣傳效率有所降低。適當延長宣傳周期,增高宣傳頻率,參與人數應該會有明顯增加。
2.注重群眾體驗感,完善配套服務。群眾文化活動中“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的現象較為常見,盡管到場群眾都觀看了展覽,但真正能夠賞析、品讀作品的觀眾寥寥無幾。群文活動的宗旨是服務群眾,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要提供豐富、特色的文化產品,還需要有優質的配套服務,如展覽講解、座位引導等。重視群眾體驗感,完善配套服務,能提升活動參與度和滿意度。
3.重質不重量,合理設置活動周期。群眾文化活動周期的設置非常重要,尤其是藝術展覽。目前國內文化館、美術館的展期設置尚存爭議,為保證展覽質量,部分場館開始拉長展期,展覽數量由原來年均三四十個基本固定在二十個左右。此次活動,我們也面臨同樣問題,展期設置為一周,部分群眾在展廳留言簿上表示展期過短,建議延期。策劃群文活動可增設前期調研,根據具體內容,結合群眾需求,合理設置活動周期。
4.進一步完善數字化文化館服務。基于網絡虛擬空間不受時空和地域限制的優勢,數字化文化館可在服務內容上作廣泛擴展,進一步整合區內文化資源,結合群眾需求,根據微信和網站兩種平臺的不同特點匯總,豐富數字文化館服務內容,完善線上互動功能,增設視頻培訓、網絡比賽等豐富多彩的遠程服務。
此次“五星巡展”既是全省增進書畫交流的文化盛事,也是新區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打開群文工作新局面、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舉措,它是新區群眾文化活動的如實寫照。通過認真分析、總結,我們對新區群眾文化活動的認識更加理性、客觀,為今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