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勇●陳一
中美進行貿易戰之際,一條臺灣農訪團到美國“送溫暖”、大量采購大豆的消息顯得格外扎眼。當地時間28日,臺灣駐芝加哥辦事處證實,“2018年臺灣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與美方簽署價值高達15.6億美元的大豆采購意向書。有媒體測算,這批大豆采購價格比當前市價高出約27%。雖說是商業行為,但輿論普遍認為,背后有政治因素驅動。臺駐美代表及多名美國農業州的國會議員參加簽約活動,美國政客指責中國大陸的同時,表揚臺灣“是可靠的貿易伙伴”。此前,臺灣領導人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等都曾拿貿易戰說事,鼓動在大陸的臺商回臺。臺當局希望借貿易摩擦漁利的意圖很明顯,但若是為了取悅美國而故意在被大陸重點瞄準的大豆上施以援手,性質可就惡劣多了。臺灣《旺報》稱,臺灣增購美國大豆,與美國對臺軍售的意義相同,說穿了,是臺灣向美國交保護費。文章警告,卷入美國與大陸的貿易戰,對臺灣不利。
向美國交保護費?
“美中貿易戰當頭,臺灣挺美農民增購大豆”,臺“中央社”29日以此為題稱,美國與中國大陸貿易戰升溫,大陸對美國大豆加征25%的關稅。與此同時,臺灣農訪團在明尼蘇達州簽署增購美國大豆的意向書。根據臺駐芝加哥辦事處發布的新聞稿,臺灣區植物油制煉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洪堯昆率領的“2018年臺灣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于美國時間27日在明尼蘇達州州長戴頓的官邸,與該州大豆研究及推廣協會簽署采購意向書。參與農訪團的大豆進口業者預計,2018年至2019年將增購60萬噸至100萬噸的美國大豆。這項增購將使臺灣這兩年采購美國大豆的預估總量達到390萬噸,總值達15.6億美元。
洪堯昆在簽約儀式致辭時稱,農訪團繼去年訪美簽署采購意向書,今年再度組團擴大采購美國大豆,“以行動展現臺灣對美國農民的友誼與支持,期盼臺美未來在農業及經濟等領域持續加強合作”。臺駐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黃鈞耀稱,“將持續推動臺灣與美國中西部更緊密的經貿關系”。
臺方披露的消息與此前美國媒體的說法差不多。“美國之音”27日稱,臺灣農訪團本周三在華盛頓國會山與美國大豆協會簽訂意向書,預訂向美國采購大約390萬噸、總值約15.6億美元的大豆。該數額比去年臺灣承諾采購的金額增加30%。臺駐美代表高碩泰及多名來自美國農業州的國會議員出席簽約儀式,美國國務院代理亞太副助卿石露蕊也在場。
“協議背后很可能有政治因素推動,臺灣試圖增強同美國的關系。”路透社28日稱,明尼蘇達州的農業官員上個月曾訪問臺灣。澳大利亞一家咨詢公司駐臺北的負責人普魯特說:“他們(臺灣)一直渴望鞏固同美國的關系,因此這樣做的一個途徑就是(從美國)購買更多的大豆。”報道稱,今年臺灣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暴增。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臺灣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比2013年至2017年的平均進口量增加80%,達到120萬噸。
香港01網站29日稱,按照透露出來的數據計算,此次臺灣向美國采購的大豆價格約為每噸400美元。由于出口減少及產量提升,美國大豆價格今年6月初以來有較大跌幅,作為指針的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美豆指數)持續下跌,逼近10年來最低點。當前美豆指數約合每噸316.7美元,臺灣此次采購價格較此高出約27%。美國聯邦眾議員羅斯-雷提南稱,中國大陸“以霸凌、恐嚇手段對待美國農民,臺灣則是可靠的貿易伙伴”。
牽扯這么多因素,這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嗎?而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洪堯昆還是臺灣福壽實業董事長,今年2月曾被臺“外交部長”李大維贈予“外交之友貢獻獎”,表彰其“長期協助政府增進與中南美洲地區友邦實質關系的卓越貢獻”。
“臺灣此時向美伸出援手,的確會讓共和黨相當滿意。可是與軍售的意義相同,說穿了,只是臺灣向美國交保護費。”臺灣《旺報》直言不諱地稱,特朗普政府發起對大陸的貿易戰,各國政府無不設法置身事外,只有蔡政府甘愿充當美國的棋子,欣喜地讓美國打起臺灣牌,自行卷入中美貿易戰的旋渦中,寧愿冒著極大風險來討好美國,卻與大陸的關系愈搞愈差。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豈是政府應有作為?
兩強沖突,臺禍多于福
環球時報201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