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勇●陳一
中美進行貿易戰之際,一條臺灣農訪團到美國“送溫暖”、大量采購大豆的消息顯得格外扎眼。當地時間28日,臺灣駐芝加哥辦事處證實,“2018年臺灣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與美方簽署價值高達15.6億美元的大豆采購意向書。有媒體測算,這批大豆采購價格比當前市價高出約27%。雖說是商業行為,但輿論普遍認為,背后有政治因素驅動。臺駐美代表及多名美國農業州的國會議員參加簽約活動,美國政客指責中國大陸的同時,表揚臺灣“是可靠的貿易伙伴”。此前,臺灣領導人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等都曾拿貿易戰說事,鼓動在大陸的臺商回臺。臺當局希望借貿易摩擦漁利的意圖很明顯,但若是為了取悅美國而故意在被大陸重點瞄準的大豆上施以援手,性質可就惡劣多了。臺灣《旺報》稱,臺灣增購美國大豆,與美國對臺軍售的意義相同,說穿了,是臺灣向美國交保護費。文章警告,卷入美國與大陸的貿易戰,對臺灣不利。
向美國交保護費?
“美中貿易戰當頭,臺灣挺美農民增購大豆”,臺“中央社”29日以此為題稱,美國與中國大陸貿易戰升溫,大陸對美國大豆加征25%的關稅。與此同時,臺灣農訪團在明尼蘇達州簽署增購美國大豆的意向書。根據臺駐芝加哥辦事處發布的新聞稿,臺灣區植物油制煉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洪堯昆率領的“2018年臺灣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于美國時間27日在明尼蘇達州州長戴頓的官邸,與該州大豆研究及推廣協會簽署采購意向書。參與農訪團的大豆進口業者預計,2018年至2019年將增購60萬噸至100萬噸的美國大豆。這項增購將使臺灣這兩年采購美國大豆的預估總量達到390萬噸,總值達15.6億美元。
洪堯昆在簽約儀式致辭時稱,農訪團繼去年訪美簽署采購意向書,今年再度組團擴大采購美國大豆,“以行動展現臺灣對美國農民的友誼與支持,期盼臺美未來在農業及經濟等領域持續加強合作”。臺駐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黃鈞耀稱,“將持續推動臺灣與美國中西部更緊密的經貿關系”。
臺方披露的消息與此前美國媒體的說法差不多。“美國之音”27日稱,臺灣農訪團本周三在華盛頓國會山與美國大豆協會簽訂意向書,預訂向美國采購大約390萬噸、總值約15.6億美元的大豆。該數額比去年臺灣承諾采購的金額增加30%。臺駐美代表高碩泰及多名來自美國農業州的國會議員出席簽約儀式,美國國務院代理亞太副助卿石露蕊也在場。
“協議背后很可能有政治因素推動,臺灣試圖增強同美國的關系。”路透社28日稱,明尼蘇達州的農業官員上個月曾訪問臺灣。澳大利亞一家咨詢公司駐臺北的負責人普魯特說:“他們(臺灣)一直渴望鞏固同美國的關系,因此這樣做的一個途徑就是(從美國)購買更多的大豆。”報道稱,今年臺灣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暴增。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臺灣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比2013年至2017年的平均進口量增加80%,達到120萬噸。
香港01網站29日稱,按照透露出來的數據計算,此次臺灣向美國采購的大豆價格約為每噸400美元。由于出口減少及產量提升,美國大豆價格今年6月初以來有較大跌幅,作為指針的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美豆指數)持續下跌,逼近10年來最低點。當前美豆指數約合每噸316.7美元,臺灣此次采購價格較此高出約27%。美國聯邦眾議員羅斯-雷提南稱,中國大陸“以霸凌、恐嚇手段對待美國農民,臺灣則是可靠的貿易伙伴”。
牽扯這么多因素,這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嗎?而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洪堯昆還是臺灣福壽實業董事長,今年2月曾被臺“外交部長”李大維贈予“外交之友貢獻獎”,表彰其“長期協助政府增進與中南美洲地區友邦實質關系的卓越貢獻”。
“臺灣此時向美伸出援手,的確會讓共和黨相當滿意。可是與軍售的意義相同,說穿了,只是臺灣向美國交保護費。”臺灣《旺報》直言不諱地稱,特朗普政府發起對大陸的貿易戰,各國政府無不設法置身事外,只有蔡政府甘愿充當美國的棋子,欣喜地讓美國打起臺灣牌,自行卷入中美貿易戰的旋渦中,寧愿冒著極大風險來討好美國,卻與大陸的關系愈搞愈差。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豈是政府應有作為?
兩強沖突,臺禍多于福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勇●陳一
中美進行貿易戰之際,一條臺灣農訪團到美國“送溫暖”、大量采購大豆的消息顯得格外扎眼。當地時間28日,臺灣駐芝加哥辦事處證實,“2018年臺灣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與美方簽署價值高達15.6億美元的大豆采購意向書。有媒體測算,這批大豆采購價格比當前市價高出約27%。雖說是商業行為,但輿論普遍認為,背后有政治因素驅動。臺駐美代表及多名美國農業州的國會議員參加簽約活動,美國政客指責中國大陸的同時,表揚臺灣“是可靠的貿易伙伴”。此前,臺灣領導人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等都曾拿貿易戰說事,鼓動在大陸的臺商回臺。臺當局希望借貿易摩擦漁利的意圖很明顯,但若是為了取悅美國而故意在被大陸重點瞄準的大豆上施以援手,性質可就惡劣多了。臺灣《旺報》稱,臺灣增購美國大豆,與美國對臺軍售的意義相同,說穿了,是臺灣向美國交保護費。文章警告,卷入美國與大陸的貿易戰,對臺灣不利。
向美國交保護費?
“美中貿易戰當頭,臺灣挺美農民增購大豆”,臺“中央社”29日以此為題稱,美國與中國大陸貿易戰升溫,大陸對美國大豆加征25%的關稅。與此同時,臺灣農訪團在明尼蘇達州簽署增購美國大豆的意向書。根據臺駐芝加哥辦事處發布的新聞稿,臺灣區植物油制煉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洪堯昆率領的“2018年臺灣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于美國時間27日在明尼蘇達州州長戴頓的官邸,與該州大豆研究及推廣協會簽署采購意向書。參與農訪團的大豆進口業者預計,2018年至2019年將增購60萬噸至100萬噸的美國大豆。這項增購將使臺灣這兩年采購美國大豆的預估總量達到390萬噸,總值達15.6億美元。
洪堯昆在簽約儀式致辭時稱,農訪團繼去年訪美簽署采購意向書,今年再度組團擴大采購美國大豆,“以行動展現臺灣對美國農民的友誼與支持,期盼臺美未來在農業及經濟等領域持續加強合作”。臺駐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黃鈞耀稱,“將持續推動臺灣與美國中西部更緊密的經貿關系”。
臺方披露的消息與此前美國媒體的說法差不多。“美國之音”27日稱,臺灣農訪團本周三在華盛頓國會山與美國大豆協會簽訂意向書,預訂向美國采購大約390萬噸、總值約15.6億美元的大豆。該數額比去年臺灣承諾采購的金額增加30%。臺駐美代表高碩泰及多名來自美國農業州的國會議員出席簽約儀式,美國國務院代理亞太副助卿石露蕊也在場。
“協議背后很可能有政治因素推動,臺灣試圖增強同美國的關系。”路透社28日稱,明尼蘇達州的農業官員上個月曾訪問臺灣。澳大利亞一家咨詢公司駐臺北的負責人普魯特說:“他們(臺灣)一直渴望鞏固同美國的關系,因此這樣做的一個途徑就是(從美國)購買更多的大豆。”報道稱,今年臺灣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暴增。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臺灣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比2013年至2017年的平均進口量增加80%,達到120萬噸。
香港01網站29日稱,按照透露出來的數據計算,此次臺灣向美國采購的大豆價格約為每噸400美元。由于出口減少及產量提升,美國大豆價格今年6月初以來有較大跌幅,作為指針的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美豆指數)持續下跌,逼近10年來最低點。當前美豆指數約合每噸316.7美元,臺灣此次采購價格較此高出約27%。美國聯邦眾議員羅斯-雷提南稱,中國大陸“以霸凌、恐嚇手段對待美國農民,臺灣則是可靠的貿易伙伴”。
牽扯這么多因素,這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嗎?而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洪堯昆還是臺灣福壽實業董事長,今年2月曾被臺“外交部長”李大維贈予“外交之友貢獻獎”,表彰其“長期協助政府增進與中南美洲地區友邦實質關系的卓越貢獻”。
“臺灣此時向美伸出援手,的確會讓共和黨相當滿意。可是與軍售的意義相同,說穿了,只是臺灣向美國交保護費。”臺灣《旺報》直言不諱地稱,特朗普政府發起對大陸的貿易戰,各國政府無不設法置身事外,只有蔡政府甘愿充當美國的棋子,欣喜地讓美國打起臺灣牌,自行卷入中美貿易戰的旋渦中,寧愿冒著極大風險來討好美國,卻與大陸的關系愈搞愈差。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豈是政府應有作為?
兩強沖突,臺禍多于福
其實,大陸與美國爆發貿易沖突以來,臺當局多次流露想借機漁利的想法。據臺灣《工商時報》26日報道,蔡英文25日出席“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第24屆年會”開幕典禮時,再次邀請所有臺商利用經濟復蘇機會,加大對臺灣投資。臺媒認為,民進黨當局鼓動臺商返臺投資,是呼應美國的貿易戰策略。今年3月,賴清德公開宣稱,臺灣要借貿易戰“得到有利的事情”,“如果美中貿易戰無法解決的話,勢必讓臺商離開中國前往美國,甚至回到臺灣,因此美中貿易大戰有助分散臺灣投資風險”。
在島內一些分析人士看來,臺當局想借機漁利不切實際,在貿易戰中選邊站隊尤其危險。一方面,臺灣經濟上對大陸依賴度高;另一方面,臺灣對美國也有貿易順差,特朗普最后未必會放過臺灣。臺灣雅虎網站的文章稱,盡管民進黨政府一再宣稱,要降低對大陸經貿的依賴,但這兩年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有增無減,2017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比重高達41%,幾乎是所有貿易對象中對大陸依存度最高的一個。
臺灣《聯合報》29日在社論中稱,受到關稅影響,大陸出口的商品有可能經由臺商轉單,讓臺灣出口受益,甚至部分產業將生產線移回臺灣。但應該憂心的是,臺灣屬于中國產業鏈的一環,恐受波及。不同的調查報告都顯示,中美貿易戰可能的重災區,臺灣最容易受到沖擊。“我們政府與企業都應該未雨綢繆,畢竟兩只大象打架,周遭草地都遭殃”。
“中美沖突升高對臺灣而言,絕對禍多于福。”臺灣《中國時報》29日稱,中美摩擦激化,美國政府、國會、學界較以往更為同情臺灣。但強烈的“反中”情緒以及對臺灣的同情,是否會轉化為對臺灣的絕對支持,在中國崛起、美國收縮大趨勢下并不確定。民進黨政府切莫見獵心喜,甘為美國棋子,反而提高兩岸風險。
大豆是中國反擊美國征稅措施的重要目標。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大豆8月的對華成交量約為13萬噸,驟減至去年同期的1/10。盡管歐盟、日本以及臺灣地區等近來增加了對美國大豆的進口,8月份美豆出口甚至超過去年同期,但總體上很難抵消中國的進口減少。《日本經濟新聞》28日稱,從年度(2017年9月—2018年8月)出口數據來看,美國大豆的總出口量為5638萬噸,比上年度減少3%。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量為2768萬噸,大幅減少850萬噸(23%)。伊藤忠商事旗下食品公司的本部長服部秀城表示,“美國沒能將對華出口減少部分完全彌補回來”。
而且,貿易戰讓美豆價格降至10年來的最低點。美國“商業內幕”稱,特朗普周三在紐約稱,“大豆價格正在上漲,我們只受到很小的傷害”。但現實情況是,自從中國對豆類征收25%的進口關稅以報復特朗普政府后,大豆價格下跌的幅度超過12%。農業管理專家、伊利諾伊大學教授施尼基說:“人們對未來非常擔憂,因為豆農將看到關稅導致大豆價格更低。”
“對華貿易戰會帶來危險的長期風險”,彭博社28日援引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的話說,特朗普發動的對華貿易戰可能意味著長期的疼痛,許多國家和公司在對美貿易上可能向后撤。保爾森說:“企業和國家想與美國做生意,因為我們有可信賴、穩定的經濟政策。如果他們認為美國將要切斷這個供應鏈,那么他們還會把美國作為一個供應方嗎?如果他們擔心將來會陷入關稅戰,那么外國投資者還想來到這里在美國建廠嗎?”▲
環球時報201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