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荔
[摘要]對于會計而言,會計電算化已經是會計人員的一個基本技能,要從事會計行業必須掌握這一門技術。但是僅僅是會計電算化也還是不行的,會計信息化促進了會計行業快速發展,使會計人員從純手工的高強度中解放出來,促使會計在事業單位中的地位變得更為重要。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主要針對新會計準則下會計信息化方式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會計;會計信息化
隨著當前計算機科學技術在企業應用中的分量不斷增大,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各種先進的理念成為當前企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和保障前提。通過對計算機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的不斷使用,使得企業在會計管理過程中實現系統化的工作過程。
一、新會計準則下的企業會計信息化的特點
(一)以信息技術為依托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生產資料的流通更加便捷,時間與空間不再成為限制貿易的問題。隨著信息傳遞的快捷性越來越強,使得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如果不充分利用時間,就有可能失去機會。事業單位在生產經營中的信息化管理是最主要的管理模式,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事業單位信息化技術得到了極大的完善,信息技術在事業單位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進而為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目前,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不斷趨于系統化、深入化以及全面化發展,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來實現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已經是勢在必行。
(二)充分利用并控制信息資源
事業單位內部的所有資源,信息資源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具體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為了實現事業單位的發展,就必須建立在充分利用并控制事業單位內部信息資源的基礎之上,可見事業單位信息化體系所處的地位十分關鍵。信息化建設這一龐大的工程具有很強的系統性,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事業單位對其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于事業單位管理與發展而言,會計信息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對于事業單位整體的改變來講更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最終目標為提高事業單位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整個行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逐漸形成良性競爭。為了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推動事業單位發展,事業單位就必須對會計信息化予以重視。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事業單位必須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這也是會計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目標。盡管會計信息化建設對于企業而言是一項十分龐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夠使信息化技術的運行得以實現,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和問題也是很多的,然而一旦企業信息化建設完成,就必然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見,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使會計信息化得以實施,能夠使企業的競爭力得到迅速提升,進而為企業生產經營效益的提升提供支持,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新會計準則背景下會計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系統在信息化中受到的影響
在網絡信息高度發展的社會,虛擬公司大量出現,其中網絡公司就是典型的虛擬公司,因此會計的主體范圍與傳統的定義出現了沖突。虛擬公司具有小快靈的特點,虛擬公司的短期特征十分明顯,同時越來越多的數字貨幣、電子商務對傳統的實體貨幣計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些改變促使會計信息系統必須及時更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新會計準則的背景下,會計監督在會計信息化中變得相對更加困難,因此在新會計準則背景下,會計系統信息化的過程中會計監督系統必須盡快完善,并建立完善的決策系統,是企業經營管理者能夠及時跟進企業的財務形勢和外部環境作出準確的預測。此外,會計信息化的實現,是會計系統實時處理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社會的實施財務數據,電子憑證、電子賬單和信息報表、電子商務使會計處理方式多元化,對會計工作流程產生了巨大影響和挑戰。
(二)會計信息化人才缺失
在會計工作實行了信息化的標準以后,將會計工作人員從繁重的會計工作中解脫出來,可以將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企業的運行管理中來,對企業的經營發展做出一定的分析,為企業的經營做出貢獻。在會計信息化的模式執行下,會計工作人員的職能也發生了變化,那么對于會計人員的要求也就有了新的標準。在新的工作方式下,從事信息化會計工作的人員,要同時具備會計知識,財務知識和計算機知識,在這些方面都要熟練的掌握但是在現階段的企業當中,對于這方面的人員還比較稀缺,這就使得會計工作在信息化方面應該發揮的職能有所減弱。
(三)會計信息化與企業信息化結合不夠緊密
實現會計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財務、業務、生產一體化,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統一性,這就要求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一體化,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還有一部分企業由于管理意識不到位,資金短缺、人員缺乏、業務鏈脫節等原因使財務軟件大多只在財務部門使用,致使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不能共享,不僅造成橫向上不能與銀行、稅務等部門信息共享,縱向上不能與客戶、供應商及時溝通,而且與企業內部業務部門也沒有很好的連接,不能實現財務與業務一體化,從而影響企業會計信息化實現的進程。
三、新會計準則下會計信息化方式
(一)規范財務信息化管理系統
新會計準則下,事業單位財務信息化的本質是對本單位內部的財務管理關系和財務業務進行重組再造。為了增強事業單位財務信息化發展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必須結合本單位的實際發展情況和財務信息化發展的需求,對原來單位內部的財務管理關系和財務業務進行梳理和詳細的分析,并在新會計準則的引導下,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將這些業務進行合理的調整,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此外,任何一個事業單位的財務信息化建設都是一個系統工程,由于單位內部層級、員工之間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進行財務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高層管理者要充分考慮全局的發展需求進行財務信息規劃,科學的解決財務信息共享的問題。
(二)調整會計核算基礎
原有的會計核算基礎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進行事業單位的現金收支工作,這種核算方法可能導致無法及時反映單位的當期債務情況,同時無法及時反應出單位現有的財務風險。因此,新準則規定,事業單位一般情況下采用將收付實現制,根據財政部會計制度,部分經濟業務或者事項可以采用權責發生制,因此建立更貼合實際的會計核算模式,有利于提高整個財務數據反映的全面性以及真實性。同時,新事業單位會計準則通過改變固定資產的核算方法實現會計核算方法的改變,現在的事業單位多以計提修購基金的方法反應整個固定資產的減值狀況,這并不能完全反應真實的資產減值狀況。
(三)建立良好的會計信息化基礎
要實現會計信息化,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會計信息化基礎,尤其是規范的業務流程、管理制度、良好的經營狀況、雄厚的資本以及企業決策者的會計信息化意識。首先,企業領導人要意識到會計信息化的重要性,對其要給予信心。讓員工知道它的重要性。第二,完善業務流程,對會計信息化的步驟流程做好,不脫節,做好每一步。第三,一定要完善企業的管理制度,要嚴格要求員工按照會計信息化的程序進行操作,對員工實行獎勵制度。最后,雄厚的資金扶持必不可少。這可以讓大家對會計信息化充滿信心。建立良好的會計信息化基礎,才能更好地做到會計信息化。
(四)新舊制度的順利銜接
首先,事業單位應在年底根據原賬目編制“科目余額表”。其次于新準則實施后根據新制度和新準則成立新賬,并對原賬目和科目余額進行相應調整,編制新的科目余額表。而且,財政部門應加強宣傳與培訓,保證新準則與新制度的順利實施。財政部門事業單位對相關財務規章制度的執行監管方。所以,財政部門應做好新準則和新制度的領導和引導工作,繼續做好新準則與新制度的培訓與宣傳。雖然新準則與新制度已正式實施,但是依舊不能放松相關的培訓與宣傳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管理機制
會計監督的基礎在于事業單位的內部監督管理,因此,要提升事業單位會計監督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內部控制管理機制的重要性。如果事業單位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缺乏對內部控制管理制度,就會降低會計監督的現實意義。所以,為了強化事業單位內部的分工,明確細化責任領域,不斷促進內部監督管理的完善性建設,這樣才有利于事業單位各個工作環節都能夠按照內部控制管理制度去實行,并且按照標準化的工作流程,這樣才能顯著提升事業單位會計工作效率。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計算機及通訊技術飛速發展,會計信息化不斷發展,并在不同領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而事業單位作為一個特殊的單位,其自身會計信息化的建設起步較晚,且發展緩慢。會計信息化建設本身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作,對于事業單位財務信息使用者具有重大意義,規范事業單位的會計行為,推動事業單位的財務活動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