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順福
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強調“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關系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但高校畢業生“懶就業”已逐漸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重慶商務職業學院舉辦了一場匯集學生、家長、輔導員、學校就業工作人員等的關于“懶就業”的大討論。
學生:既穩定又有發展前途的工作怎么那么難找呢?
“不是我們挑剔,我們也很著急。只想找一個既穩定,又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培養體系的工作崗位真的好難。”來自15級會計專業的陳丹這樣談到。有不少同學表示,他們更看重快樂、平等、相對寬松的企業文化,把尊重員工看得比薪酬更重要。但是很多用人單位在他們看來,只是一味的壓榨,并不能滿足他們的求職需求。也有很多同學認為社會上的中小企業大多不靠譜,自己正在專心準備公務員的考試或者事業單位的考試,有些同學一考就是三五年。
除了對用人單位要求高、正在準備考試之外,還有一些學生表示“怕就業”,對就業有抵觸心理。“與客戶說話我就緊張”、“完不成任務怎么辦”、“外面社會競爭那么大,身邊的人都比我優秀,好怕自己輸的很慘”這一系列心理暗示都讓他們不敢去找工作,焦慮無效后陷入徹底放棄,逃避的狀態。
家長:著急也沒用啊,只能由著孩子來
不少現場的家長對孩子找工作表示積極支持但無力的狀態。有的家長表示,自己四處托人給孩子介紹工作,但是孩子都不喜歡,說是不符合他的職業理想,自己只能干著急。也有家長表示,專科生能找到的好工作太少了,那些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也不想讓孩子去受那份苦,好在我們還能養活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現場家長建議,學校多邀請一些好的就業單位到學校開招聘會,或者直接把學生推薦給優秀單位。
輔導員:缺乏明晰的求職目標跳槽過于頻繁
輔導員談到,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夠及時找到合適的工作。“懶就業”只存在于少部分學生。這部分學生很迷茫,無法正確定位,缺乏明晰的求職目標,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更不適應由學生向職業人的社會角色轉變。很多在一家公司剛干不久,遇到一點不如意的地方就覺得自己不適合,頻繁跳槽。針對這種情況的學生,我們采取兩點措施:
一是將他們集中起來,讓他們自己討論不愿就業的原因,就業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為什么要跳槽等等。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有三個好處。首先可以讓他們正視并梳理自己的問題,很多問題經過自己一分析就迎刃而解了;其次是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啟發并解決問題;最后有些解決不了的求職心理問題可以由輔導員現場直接給予疏導。
二是一對一的給予個性化指導。包括通過各種職業興趣能力等測試,觀察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找到方向之后,再與學生一起搜集這方面的工作機會。學生處胡老師表示,“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因此也最容易了解和走進學生,這方面我們正在努力做地更好。”
就業工作人員:心態、能力都較為欠缺,對自己認知有誤區
就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學校非常重視就業工作。針對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分別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等公共課程。今年,更是與各個專業深度結合,開設了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除此之外,學校每年還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模擬招聘大賽以及簡歷制作大賽來提升學生就業求職技能;每年邀請至少三位高校就業創業指導專家來校做就業指導方面講座;畢業季的招聘信息更是源源不斷地推送等等。
雖然在整體上學校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都做得比較好,但是仍存在很多學生“懶就業”、“怕就業”。通過調研發現,“懶”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就業心態上沒有正確地加以轉換以及就業能力上的欠缺,導致現有工作和自己愿望有差距,不想干;符合愿望的,又夠不著。于是,啥工作都懶得看了。寧愿啃著老、混著,也不愿“降格以求”。因此學校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需要從心態轉變和能力提升兩個方面狠下功夫。一是通過多種渠道讓學生認識到大學生已不再是早些年的“香餑餑”,大學生應早早了解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放下“知識分子”的高姿態,主動與國家、社會、行業接軌,以“空杯”的心態從基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二是開展“個性化”、“一對一”的指導與服務。針對學生在求職和工作中所欠缺的基本能力與素養,有針對性地輔導。比如,如何撰寫一份漂亮的簡歷?無領導小組討論要怎么展現自己?在公司實習時應該注意那些問題?等等。
“懶就業”既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消極現象,也是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良好契機,通過探尋“懶就業”背后的原因,結合各方建議,我們認為,學校層面要加大對畢業生的就業求職輔導力度,特別是心態的轉變和就業能力的培養。輔導員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幫助學生盡快找到求職目標。學生要放平心態,切記眼高手低,找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補缺,做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同時要結合國家大的方針政策,將自身需求與國家、社會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