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
不久前,印俄在德里舉行了第19次年度領導人會晤,在能源、航天、經貿等多個領域都有比較大的動作。然而更令人矚目的是,此行中兩國頂著美國的“制裁警告”,簽署了俄羅斯向印度供應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合同,交易額超過50億美元。
由于美國方面認為這一做法違背了特朗普政府2017年通過的《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CAAT?SA),該法規定對與俄羅斯國防等部門進行重大交易的國家將實施二級制裁。人們更為關注的是,美國是否最終會給予印度豁免權?筆者認為,莫迪政府敢頂著美國警告與俄羅斯簽約,多半也是學習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極限施壓”策略,測試一下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印度到底能有多重要。
印美關系顯然沒有印俄關系的基礎深厚。印度同大國建立的戰略伙伴中,只有俄羅斯被稱為“特別特權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用“特權”來界定的戰略伙伴只有俄羅斯(印日也是特殊戰略伙伴)。同樣,印度只同俄羅斯和日本建立了領導人年度互訪機制,足見其重要性。所以,莫迪稱“世界一直在變,現在仍然在變,但是印俄的友誼沒有變”。
就在俄印顯示出如此熱絡之時,美印關系也在取得大發展。今年9月,美印首次“2+2”高級別對話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雙方還簽署了“通信兼容與安全協議”,以推動美印軍事裝備間實現通信聯通,提升兩軍協同作戰能力。為此,印度還專門派出外交部長斯瓦拉吉向普京做解釋。
印度之所以能在美俄間“左右逢源”,除了其戰略地緣價值在當前得到各方倚重之外,在大國之間多頭下注一直就是印度外交的“拿手戲”。冷戰期間,這一外交被印度總理尼赫魯冠以“不結盟”,冷戰后則被印度戰略界稱之為“戰略自主”,似乎顯示印度在外交政策上對主權與獨立自主的珍視。然而,歷史證明,這一平衡策略很容易被大國競爭加劇所打破。
自1991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的印度,將埋頭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在大國關系中采取多邊下注的做法,確保印度與所有大國的良好關系。與日本、美國、歐洲的經濟聯系,吸引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和技術。與中國發展關系,改善了周邊環境,學習了發展經濟的經驗并吸引了投資。印度外交策略又回到了在大國中“左右逢源”。而在當前的亞洲格局中,印度追求的是亞洲多極力量的平衡,因此其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而非高調支持。
就中國的對印外交而言,我們理解印度的安全訴求,同時也要看到中印關系不同于中美、中日、中歐、中俄關系的地方。中印兩國擁有相同的被殖民的歷史,國情相似,都是在美歐主導的體系中逐步崛起,因此對當前國際體系的態度較為一致,在很多全球性議題上能夠“天然趨同”。印度的戰略搖擺,一定意義上說是符合我們需要的。只是,美俄不斷地通過軍售來提升印度的軍事裝備,間接地破壞了整個地區的穩定,這是需要我們加以提防和警惕的。▲(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