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州市國土資源局 龔西征
湖州市2005年提出建設綠色礦山,經過多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兩山引領、政府主導,生態集聚、科學布局,標準先行、全域推進,礦地融合、產業銜接”特色鮮明的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礦業新路子,綠色礦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全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

湖州市域面積5820平方公里,東部為水鄉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為主,概稱“五山一水四分田”。境內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礦產61種,主要是建筑石料、石灰巖和膨潤土等,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建筑石料生產基地和重要的優質水泥生產基地。
湖州是“兩山”重要理念的誕生地,是綠色礦山的發源地。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調研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05年12月,湖州在全國率先提出綠色礦山建設。湖州綠色礦山建設走過了四個階段:2005-2008年為試點探索階段;2009-2012年為鞏固提升階段;2013-2016年為全域推進階段;2017年以來為“兩山融合”發展階段。現場會在湖州成功舉辦。
第一階段:2005-2008年,試點探索階段。以2005年出臺《湖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為標志,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提出了“減點、控量、生態、集聚”思路,以“四鐵精神”(鐵的決心、鐵的措施、鐵的手段、鐵的紀律)加大礦山整治力度,全面關停“低、小、散、污”企業。2006年6月全省綠色礦山建設
第二階段:2009-2012年,鞏固提升階段。礦產開采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開發。2009年出臺了《湖州市鼓勵綠色礦山創建實施辦法》,提出了綠色礦山建設是礦山企業的責任,把綠色礦山創建作為新設礦山的準入條件;2012年12月,湖州提出全域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第三階段:2013-2016年,全域推進階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高綠色礦山建設標準。2013年,出臺了《湖州市市級綠色礦山管理辦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鞏固提升綠色礦山,規范綠色礦山申報、驗收、認定程序,綠色礦山有了驗收依據和標準。2016年湖州被列為全國綠色礦業示范區。

第四階段:2017年以來,“兩山融合”發展階段。以全國綠色礦業示范區建設試點為契機,按照奮力率先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要求,2017年率先在全國發布了《綠色礦山建設規范(DB3305/T40-2017)》地方標準,堅持綠色發展引領,建設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實現礦山開采“兩山融合”發展。
湖州是原國土資源部黨組14個聯系點之一,在自然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的關心支持下,湖州形成了“兩山引領、政府主導,生態集聚、科學布局,標準先行、全域推進,礦地融合、產業銜接”特色鮮明的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路子,綠色礦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一是礦業發展理念變新了。“兩山”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意識牢固樹立起來了,社會各界包括礦山業主的生態意識不斷提升,綠色開采已成為自覺行動。二是礦山開發秩序變好了。點少了、量減了、礦山布局優化了、礦山“小、散、亂”問題得到了根本整治。礦山從整治開始的612家削減到49家(其中建筑石料礦山30家)。建筑石料開采量從峰值時的1.64億噸下降到4731萬噸。單個礦山規模由不足10萬噸/年提高到150萬噸/年以上,最大的礦山為460萬噸/年。礦山安全生產事故變沒了,從最多一年死72人降為零事故、零亡人。群眾信訪變沒了,連續多年沒有“兩會”提案議案,去年中央環保督查期間涉及礦山的信訪只有2件。三是礦山生態環境變美了。綠色礦山建設得到全面推進。湖州建成綠色礦山47家,建成率達到96%,國家級綠色礦山8家,國家級、省級綠色礦山占全市礦山總數的57%。礦山開采、加工、運輸過程的環保問題得到落實,粉塵得到了防治,污水得到處理,邊開采邊治理,礦區整體環境煥然一新,一改過去“臟亂差”“塵土揚”“污水流”的場景。四是礦產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效率變高了。礦產資源開采方式變科學了,一批科學的礦山開采技術、先進的生產工藝、設備和企業發明的專利技術得到了運用,礦山科技進步得到了發展,企業文化得到了培育,資源綜合利用率得到了提升,達到99%以上,礦地得到治理和有效利用。五是廢礦治理進度變快了。礦地融合發展得到了有效推進,一批廢棄礦山得到了治理,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得到了高效充分利用。以國土資源部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為契機和抓手,積極推進廢棄礦山的治理和礦山生態恢復,探索形成“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景則景、宜林則林”四種模式,完成廢棄礦山治理336個,省級示范工程43個,累計治理復綠1.9萬余畝,復墾耕地2.8萬畝,開發可建設利用土地3.5萬余畝。省百礦示范項目——仁皇山廢棄礦山治理項目入選中宣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湖州在全國率先編制了第一輪《湖州市礦產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首次提出了“禁采區、限采區、開采區”理念,調整優化礦山布局,開展礦山企業整治,礦山開發“低、小、散、亂、污”狀況徹底改變,為綠色礦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第二輪《湖州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5-2015年)》,把“打造綠色礦山”作為一個章節,明確了綠色礦山的具體內涵,建設“五化”礦山,即資源利用集約化、開采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保化、企業管理規范化、閉坑礦區生態化,湖州綠色礦山建設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路徑。第三輪《湖州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1-2015)》提出“全面實施綠色礦山建設工程,將綠色礦山創建作為新設礦山的準入條件之一,凡具備綠色礦山建設條件的礦山都必須按要求創建綠色礦山,基本形成全市綠色礦山格局”。第四輪《湖州市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提出全面推進“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從全面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水平、全面優化礦業布局結構、全面推進礦山生態環境修復、穩步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工程、增強礦業開發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構建完善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六大方面做了詳細規定,到2020年全市綠色礦山建成率達到100%。
湖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綠色礦業發展提供政策依據,建立了一整套系統的制度。2005年出臺了《湖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全面系統提出了綠色礦山建設的指導思想、創建標準、組織實施步驟以及保障措施等,全面布局和系統推進。2009年出臺了《湖州市鼓勵綠色礦山創建實施辦法》,規定了鼓勵企業參與綠色礦山建設的優惠政策,充分調動礦山業主的創建積極性。2013年出臺了《湖州市市級綠色礦山管理辦法》,全面規定了綠色礦山創建管理要求,從綠色礦山申報驗收條件、申報驗收程序、驗收認定程序、后續監督管理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
湖州市委、市政府把綠色礦山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形成了良好的推進機制。一是建立了專門研究機制。高規格決策,將綠色礦山建設列入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議題多次專門研究;高規格發文,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了《關于從緊從嚴依法規范管理礦產資源十條規定》《關于深入開展礦山復綠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扎實推進礦山復綠工作的若干意見》等多個規范性文件;高規格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抓,每年召開一次全市礦山企業管理工作會議(原湖州市委書記、現任浙江省副省長陳偉俊在去年大會上提出了“三優先三服從”。“三優先三服從”:當生產與生活發生矛盾時要優先服從于生活,當項目與環境發生矛盾時要優先服從于環境,當開發與保護發生矛盾時要優先服從于保護);高規格授牌,綠色礦山以市政府的名義發文、授牌。二是建立了部門協調機制。湖州成立礦山企業綜合管理辦公室,作為常設機構,組織國土、環保等相關部門不定期召開綠色礦業發展工作協調會,研究分析綠色礦山建設推進中的新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三是建立了工作考核機制。與各縣區簽定綠色礦業發展目標責任書,將礦山生態環境建設和建設綠色礦山作為主要內容,列入縣區綜合考核和生態市建設考核的范圍。四是建立了工作宣傳機制。每年定期、不定期開展礦產資源管理政策宣傳,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已成為自覺行動。
為進一步統一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積極探索標準體系。一是完善綠色礦山建設“五化”標準。在《關于創建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五化”的基礎上,2013年將原先創建內容優化調整為依法依規辦礦、資源綜合利用、開采方式科學、企業管理規范、生態環境保護、水土保持有效、企業形象提升7個方面38條建設要求,全面優化了綠色礦山建設各方面標準指標。二是出臺《持證礦山潔化綠化美化標準(試行)》。在原有綠色礦山建設7個方面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研究,在礦山潔化、綠化、美化方面提出了標準,明確了“辦公區、開采區、生產區、運料道路(系統)、碼頭區、生活區、企業環境”7個方面的22項潔化、14項綠化、17項美化標準。三是發布《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在系統總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礦山生態環境建設新的內容和要求,制定了綠色礦山建設地方標準——《綠色礦山規范》,詳細規定了綠色礦山的范圍與定義、內容與要求、認定與監管等,明確規定了三大塊內容七個方面50項指標,涵蓋了礦山企業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全過程。
湖州市正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和“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設好”的指示,堅持以“兩山”理念為引領,按照率先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要求,全面開展國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奮力當好礦山管理領域踐行“兩山”理念“模范生”“樣板地”。
為2020年前建成全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湖州市根據自然資源部的部署要求,研究制定了《湖州市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主要是做好七項工作和成為五方面示范。

1.全面優化礦產開發布局。圍繞礦產資源開發“生態優先、總量控制、自用為主”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全市礦山總數控制在42個,年開采總量控制在6800萬噸以內,所有礦山集中在開采區,限采區、禁采區不再設經營性固體礦山。
2.深入調整礦業產業結構。優化礦業結構,增強礦業開發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到2020年全市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95%以上;鼓勵培育有實力的礦山企業產業鏈延伸,重點培育1-2家從礦產資源開采到生產預制建筑構件一體化企業試點,推動礦業轉型升級,鼓勵礦業企業利用礦地向旅游等產業轉移。
3.整體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鼓勵引導礦山企業加大技改投入,推進科技創新,提升礦產資源開采加工水平。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礦山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工藝、技術和設備符合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淘汰技術目錄的要求,露天礦山開采回采率達到100%,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99%以上;礦業產值能耗、水耗達到節能減排要求,固廢處置率100%,廢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粉塵達標排放。同時,關鍵生產工藝流程數控化率80%以上,礦山的研究開發資金投入為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的1%以上;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累計取得20項以上專利成果,取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科技型礦山企業8家以上。
4.全面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水平。發布實施《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全域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到2020年,全市綠色礦山建成率達100%,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可綠化面積的100%。重點建成3個開采建筑石料的綠色礦山示范礦山、2個開采石灰巖的綠色礦山示范礦山。
5.全面加強礦山地質(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生產礦山開發利用監管,確保礦山生產全過程和礦山閉坑符合生態環境的要求。組織實施礦山復綠專項行動,按照“一年啟動,兩年攻堅,三年掃尾”的要求,2019年前全面完成63個重點廢棄礦山治理,產出建設用地15000畝,墾造耕地4600畝,復綠造林5300畝。
6.全面推進礦地融合發展。積極探討礦地融合新機制,推進礦產資源開發與土地開發利用融合發展,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和礦地利用采礦權試點工作,全面完成63個重點廢棄礦山治理,全面完成省7個礦地利用采礦權試點。探索礦山與地方和諧發展,建立完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的協調機制,及時妥善解決涉礦矛盾,維護礦山企業合法權益和礦區群眾利益。到2020年,全市不發生涉礦重大群體性事件,企業職工滿意度和礦區群眾滿意度80%以上。
7.構建完善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礦山誠信體制建設、建立綠色礦業發展工作新機制,形成一整套綠色礦業發展制度。
1.礦業轉型升級示范。培育2家從礦產資源開采到生產預制建筑構件一體化或礦山利用礦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的示范企業。
2.綠色礦山標準化建設示范。實施《綠色礦山建設規范》,打造綠色礦山標準化建設示范區。建成5家實施綠色礦山標準的示范礦山。
3.礦地融合發展示范。積極探索礦產資源管理和土地管理融合發展新途徑,探討礦產資源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融合,實現礦產資源開采與土地綜合利用結合。打造10個廢棄礦山生態治理示范工程。
4.智慧礦山示范。培育2家生產智能化、管理智慧化的現代數字化的示范礦山。
5.信用礦山示范。創新礦山開發監督管理新途徑,建立“企業自我約束、部門監管、社會監督”的共同責任體系,充分發揮誠信監管作用,打造信用礦山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