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強
(桐鄉市衛生學校,浙江 桐鄉 314500)
國內康復治療技術的中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大多始于21世紀初,其專業教師大多畢業于醫學本科院校的臨床醫學、康復醫學或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經過努力,教師都能取得教師資格、醫師或康復治療技師資格,成為“雙師型”教師,但普遍缺乏系統的教育教學學習經歷,加上從教時間較短,教育教學經驗積累不多,課堂教學的診斷能力明顯不足。他們普遍不能很好地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很好地進行教學反思,課堂教學質量亟須提高。為改變這種不理想的狀況,我們采用同伴互助的模式進行提高課堂教學診斷力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2015級、2016級、2017級3個年級共4個班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3個年級分別為89人、50人、50人。3個年級的學生在入學時的錄取成績、錄取年齡、錄取性別比及學制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取2016學年第一學期與2017學年第一學期任教科目一致的14名教師(9門課程)為比較對象,比較他們任教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對教師課堂的評分、同事對教師課堂的評分、教師參加課堂教學診斷能力測試的成績。取2016學年第一學期末采集的數據為對照數據,取2017學年第一學期末采集的數據為觀察數據。
14名教師均為本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教師,全部畢業于衛生類專業。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7人,初級職稱5人;“雙師型”教師11人,非“雙師型”教師3人;年齡在40~45歲之間的2人,在35~39歲之間的2人,在30~34歲之間的5人,在25~29歲之間的5人;男性7人,女性7人。
我們于2016學年第二學期開始,在本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教師中開展同伴互助式的課堂教學診斷活動,具體如下。
1.2.1 建立同伴互助組 同伴互助組組長由學科教研組組長擔任,組員為本校全體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的教師。
1.2.2 編制《有效教學理念冊》理念冊由學校外聘教學理論專家編寫,回答諸如“有效教學的特征及表現”“課堂教學診斷的概念”“課堂要素診斷內容”“課堂結構診斷內容”“如何判斷課堂教學是高效還是低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回答學生問題”“如何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記憶”“如何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如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等常見問題。
1.2.3 編制課堂教學診斷評價表 課堂教學診斷評價表是教師用于集體課堂觀察和教學診斷時的工具的集合及匯總,為針對教學問題提出策略性建議提供有效的思路。內容以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提出的課堂觀察4個維度68個觀察點為基礎,編制了課堂教學診斷的5個維度73個信息采集點,共計100分。(1)學生學習。包括學生形象、課堂準備、課堂傾聽、課堂互動、自主學習、目標達成6個方面15個信息采集點。(2)教師教學。包括外表形象、魅力素養、教學環節、內容呈現、師生對話、教學指導、教學機制7個方面18個信息采集點。(3)課程性質。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學習評價、課程資源5個方面16個信息采集點。(4)課堂文化。包括思考、民主、創新、關愛、特質5個方面19個信息采集點。(5)教學反饋。包括學生反饋、執教者反思、聽課人員反饋3個方面5個信息采集點。細化規范標準及賦分值,如學生形象計2分,內容涉及理想信念、尊師守紀、禮貌謙讓、團結協助、精神狀態、著裝、坐姿或站姿、注意力、反應力、課堂積極程度、有無廢話及小動作等。規范標準為:有理想,守紀律;尊師重道,有禮貌;團結互助,懂謙讓;精神飽滿,朝氣蓬勃;著裝整潔,坐姿或站姿端正,佩戴胸卡;學習主動,求知欲望高;上課認真,全程專注,反應靈敏,配合積極;無廢話,無小動作。按學生實際表現情況,評價分A、B、C、D、E 5個檔次,分別計 2、1.6、1.2、0.6、0 分。
1.2.4 開發課堂教學診斷能力試題庫 以《有效教學理念冊》、課堂教學診斷評價表內容為主要依據,開發1 000道選擇題,組建課堂教學診斷能力試題庫,試題庫每年更新約100道選擇題。
1.2.5 開展扎實有效的同伴互助活動 在組長的安排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廣泛開展課堂教學診斷活動。活動分為兩種:一種是同伴現場聽課,課后當場交流診斷內容及改進意見;另一種是通過錄播設備把課堂教學情況錄下,錄像上傳至學校內網,同伴觀看錄像后做出診斷并在內網上交流學習。以上兩種活動,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教師每周都必須參與至少一次。另外,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接受同伴聽課至少3次,其中錄像上傳至少1次。
1.3.1 學生學習成績 學生學習成績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依據,試卷由學校教務處從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試題庫中隨機抽取試題組成,不同學年難度系數一致,并做到全程保密。考試、閱卷過程按標準布置安排、組織實施,杜絕弄虛作假,做到公平公正。每門課程滿分100分。
1.3.2 師生課堂評分 學生對教師課堂評分由學校教務處于期末統一組織測評,使用《教學質量評估卡》,內容涉及為人師表、關愛學生、教學熟練程度、語言表達、上下課情況、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堂氣氛、課堂紀律、作業輔導、教學效果等方面,每個方面分為A、B、C、D 4個檔次,依次對應好、較好、一般、差,學生填涂后機讀賦分,滿分100分,賦分的平均值計為學生對該教師課堂的評分。
同事對教師課堂的評分由教研組于期末組織進行,使用課堂教學診斷評價表,內容涉及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課堂文化、教學反饋5個維度,每個維度又分若干個診斷點,每個診斷點根據權重計1~4分,根據實際表現情況每個診斷點分5個等次,滿分100分。某位教師所有聽課同事評分的平均值計為同事對該教師課堂的評分。
1.3.3 教師參加課堂教學診斷能力測試的成績 教師參加課堂教學診斷能力測試,由學校教師發展處于期末組織進行。測試試卷由學校教師發展處從校課堂教學診斷能力試題庫中隨機抽取試題組成,不同學年難度系數一致,并做到全程保密。考試、閱卷過程按標準布置安排、組織實施,杜絕弄虛作假,做到公平公正。滿分100分。
9門課程期末考試總成績的班級平均值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優勢明顯,見表 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涉及的9門課程期末考試平均成績之和的比較(s,分)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涉及的9門課程期末考試平均成績之和的比較(s,分)
組別 學生人數P觀察組對照組100 139 9門課程期末考試總成績的班級平均值692.4±145.7 578.9±222.6<0.05
共有14名參評教師,觀察組的學生對教師課堂評分、同事對教師課堂評分、教師參加課堂教學診斷能力的測試成績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 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師生對教師的課堂評分及教師參加課堂教學診斷能力測試的成績比較(±s,分)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師生對教師的課堂評分及教師參加課堂教學診斷能力測試的成績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教師數14 14學生對教師課堂評分(平均)95.11±3.98 86.54±4.21 P<0.05同事對教師課堂評分(平均)92.72±4.35 82.35±3.03 P<0.05教師參加課堂教學診斷能力的測試成績(平均)83.34±7.33 71.75±5.65 P<0.05
另外,比較同伴互助課堂教學診斷前后教師對同事課堂教學診斷的情況我們發現,經過一年的實踐,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診斷上,由稚嫩漸趨成熟,具體表現為:診斷視角日趨全面、診斷內容日趨豐富、診斷意見日趨完善、改進建議日趨成熟有效。
課堂教學診斷是指執教教師、教師同行或專家通過對課堂教學過程中諸要素及其關系的診視與判斷,發現并總結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的一種方法和技能,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能力[1]。課堂教學診斷是優化教學品質、提升教學質量、促進人才發展的重要保障[2]。
針對一線教師普遍存在的缺乏診斷思維意識、診斷標準泛化、診斷方式單一、診斷體系缺失等課堂教學診斷能力不足[3]的問題,邀請教學理論專家編制了《有效教學理念冊》,方便專業教師查閱,為他們有效開展課堂教學診斷活動奠定理論基礎。同時,我們開發了課堂教學診斷評價表,完善了診斷體系,明確了診斷對照標準,用于集體課堂觀察和教學診斷。此表可為教師自身的課堂教學實施提供標準對照,在為他人診斷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診斷自我,促進教育反思。
有調查認為,決定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校內因素大于校外因素[4]。同伴互助利用伙伴的力量及智慧,可以源源不斷地為教師個體開闊課堂教學診斷的視野,啟迪智慧,激發活力。同時,也可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診斷氛圍,潛移默化地促使教師自主、能動地展開理論學習與課堂實踐[5],有效實現教師課堂教學診斷能力的提高。
由于本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規模較小(國內其他學校情況也大多如此),涉及的專業教師人數不多,樣本數據不適宜用統計學方法進行統計比較。但從直觀來看,通過一年的同伴互助課堂教學診斷活動,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及同事對教師課堂的評價、教師對課堂教學診斷的認識及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有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