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 普外科二區, 江蘇 如皋, 226500)
胃穿孔屬于臨床常見的急腹癥,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多數患者確診時即伴有彌漫性腹膜炎,需要立刻行外科手術治療[1]。目前手術治療胃穿孔主要有胃大部切除術和修補術。集束化護理針對某個護理問題,采取具有循證支持的聯合護理措施,以增強護理效果和降低并發癥[2]。為了探討集束化護理在胃穿孔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選取本院96例患者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取的96例胃穿孔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護理方案分為觀察組(實施集束化護理)和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各48例。觀察組男28例,女20例; 年齡43~68歲,平均(55.19±2.02)歲。手術類型: 胃大部切除術14例,修補術34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 年齡41~68歲,平均(55.22±2.00)歲。手術類型: 胃大部切除術12例,修補術3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3]: 患者上腹部劇痛,且伴隨發熱、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經X線檢查發現膈下有游離氣體。
排除標準: 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 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即病情監測、術前完善血常規、尿常規、配血、CT檢查、X線檢查等,術后體位護理、胃管護理、生活護理等。觀察組采取集束化護理。
1.2.1 術前護理: 胃穿孔多發病較急,入院腹痛劇烈,多需要立刻手術治療,而患者可能產生緊張、焦慮、不安、煩躁等負性情緒,護士應該加強和患者的溝通,給其講解胃穿孔實施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并采用以往成功的案例宣教,注意語言溫和,態度和藹,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
1.2.2 術中護理: 護士核查患者的身份、資料、手術方式等,迅速建立靜脈通路,密切觀察血壓、心率、體溫、脈搏、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的變化,并積極配合醫生手術,并備好搶救物品和藥物,做好搶救準備。
1.2.3 術后護理: ⑴ 常規護理:患者全麻未醒,應該采取平臥位,頭偏一側,保持呼吸道暢通,避免嘔吐物、痰液堵塞氣道。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神志變化,待患者全麻清醒后,協助患者取半坐臥位,有助于改善呼吸,促進肺部引流,有利于炎癥吸收,避免膈下膿腫,且可減輕腹部切口張力,減輕術后疼痛感。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按摩,預防壓瘡,定時叩背排痰,避免墜積性肺炎。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病情好轉,可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可促進腸蠕動,減輕腹脹,且可有效防止下肢靜脈血栓。⑵ 胃管護理:術后留置胃管,有助于減少胃內的積液和積氣,使胃處于排空狀態,減輕胃腸道壓力,減輕吻合口周圍張力,促進傷口愈合。但進行胃管護理時應注意妥善保存胃管,保持胃管暢通,若存在胃管堵塞,首選采取注射器將堵塞物抽出,并使用0.90%氯化鈉反復進行沖洗。⑶ 腹腔引流管護理:術后護士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術后24 h應警惕是否存在出血,術后引流液顏色多從淡紅逐漸轉為清亮,且多不超過500 mL。避免引流管打折、受壓、牽拉等,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觀察是否有血塊堵塞管道。每日更換引流袋,在術后3~5 d, 若引流液<10 mL即可拔管。如存在膿性引流液時應逐漸延長拔管時間。⑷ 疼痛護理:術后患者多存在疼痛,而疼痛可造成患者情緒急躁、煩躁等,術后護士應加強心理護理,轉移患者對于疾病的注意,減輕疼痛,必要時采取鎮痛泵止痛。⑸ 并發癥處理: ① 術后出血。術后24 h內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等波動,尤其應關注血壓變化,妥善固定胃管,并密切觀察胃液的性質、量、顏色,遵醫囑使用止血藥。② 感染。若術后3~5 d患者仍存在切口疼痛、壓痛,應懷疑局部炎癥,應定時監測體溫,觀察是否存在感染。若存在感染,應充分引流,做好切口的護理,保證傷口敷料清潔和干燥,采取抗生素治療。③ 尿潴留。術后患者可因膀胱回縮無力,膀胱輸出感覺減少、情緒緊張等因素造成尿潴留,護士應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指導其放松心情; 對于無機械性梗阻的患者,應該指導患者聽水流聲等暗示療法,并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誘導其排尿; 對于一般情況較好的患者,可按摩腹部,或是導尿。⑹ 飲食干預:術后等患者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后,指導患者遵循流質-半流質-軟食等順序,逐漸恢復飲食,進食清淡、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避免進食油膩、刺激性、易產氣、堅硬的食物。⑺ 出院指導:護士于患者出院前再次進行宣教,指導患者的生活、飲食、運動等,避免重體力活動,并定期復查,于術后3個月到門診進行胃鏡檢查,了解恢復情況。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2組情緒變化。SAS、SDS標準分≥50分即可評定為焦慮、抑郁狀態。SAS評分: 50~<60分為輕度焦慮, 60~<70分為中度焦慮, ≥70分為重度焦慮。SDS評分: 35~<50分為輕度抑郁, 50~<70分為中度抑郁,≥70分為重度抑郁。評分采用消化道疾病生活質量量表評分(GIQLI評分)對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量表分為日常生活活動(5個條目)、心理情緒(5個條目)、軀體生理功能(7個條目)、自覺癥狀(19個條目),每個條目為0~4分,總分數最高為144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護理滿意度依據為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滿分為100分。滿意, >80分; 基本滿意, 60~80分; 不滿意, 評分<60分。護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并發癥發生率=(發生并發癥例數/總例數)×100%。
干預前2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 干預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觀察組術后GIQLI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1 2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2 消化道疾病生活質量量表評分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4。

表4 2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胃屬于消化道的一部分,主要組成結構是平滑肌,當進食過度超過胃容積時,可造成胃膨大,促進胃壁平滑肌擴張、變薄,當此時腹內壓驟升時,即可引發胃穿孔[5]。胃穿孔屬于消化性潰瘍的并發癥之一,多因患者飲食不節造成胃酸分泌過多所致。胃穿孔發病較急,患者可感覺腹部灼燒樣或是刀割樣疼痛,且疼痛呈持續性,很快由胃部穿孔部蔓延至全腹部,除此之外,患者還可出現呼吸短促、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肢體發涼等癥狀,也會出現酸堿平衡紊亂、彌漫性腹膜炎[6]。患者多需要立刻行外科手術治療,并應該根據患者的就診時間、年齡、病情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目前臨床穿孔修補術和胃大部切除術應用廣泛[7]。患者因胃穿孔發生突然、病情嚴重,其生理和心理可發生巨大變化,故采取有效的護理方式十分重要。
臨床護理方法諸多,應用于不同的患者,其效果也具有差異性,故除了及時手術之外,采取適當的護理方式也至關重要[8]。集束化護理以循證醫學為依據,善于發現護理問題,并運用循證護理解決問題,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且可提高護理效率[9]。在進行手術之前,患者多害怕、恐懼,護士應做好心理疏導,給其講解手術的要點,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術后患者全麻清醒后幫助其取半臥位,即可減小腹部切口張力,緩解患者的疼痛感,還可促進痰液引流,避免墜積性肺炎,且可增加患者的舒適感[10-12]。胃穿孔術后的患者,多需要臥床和禁食,留置胃管可減輕胃腸道的壓力,但仍可能會對胃腸功能造成一定影響。故當肛門排氣后應指導患者進食,加強營養,促進恢復。同時應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密切觀察腹腔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等,避免出血。術后患者切口疼痛,護士應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及時鎮痛,增強患者的舒適性[13-15]。術后加強病情觀察,采取針對性護理,可有效預防感染、尿潴留、出血等并發癥,增強手術療效,增強護理的安全性。加強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定期復查,可監測恢復情況。總之,集束化護理屬于優質護理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于胃穿孔手術的患者,采取集束化護理,可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生活質量,且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