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陜西省漢陰縣人民醫院 泌尿外科, 陜西 安康, 725100)
應激是臨床外科患者最常見的機體適應性反應,主要由心理情緒變化引發,可造成生命體征波動性改變,與手術進程及預后關系密切,因此是外科護理的重點關注內容[1]。男性泌尿外科患者多存在一系列心理問題,因此導致的急性應激水平是影響患者手術結局和預后的關鍵因素。為探討個性化護理模式對男性泌尿外科患者圍術期生理應激和滿意度的影響效果,本研究選取80例患者進行臨床隨機對比,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入院的80例泌尿外科男性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個性化護理組,各40例。納入標準[2-3]: ① 18~69歲,男性; ② 經臨床診斷需進行泌尿外科手術者; ③ 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4-5]: ① 治療依從性低或配合度低者; ② 合并精神、認知、語言或功能障礙者; ③ 合并其他軀體疾病。個性化護理組中,患者年齡21~67歲,平均(45.40±9.70)歲; 腎囊腫開窗術6例,前列腺電切術20例,腎上腺腺瘤切除術7例,其他手術7例。常規組中,患者年齡20~69歲,平均(45.90±10.40)歲; 腎囊腫開窗術7例,前列腺電切術21例,腎上腺腺瘤切除術6例,其他手術6例。2組患者年齡與手術類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臨床護理,包括入院指導、病房安排、家屬溝通、手術介紹、術前準備、工作交接、術后病情觀察、輸液操作與出院指導等。個性化護理組則加施個性化護理。① 心理干預:護理人員第一時間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向患者講述手術的必要性,告知科室儀器先進性與醫療技術人員可靠性,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緩解患者緊張情緒; 以放松療法、轉移注意力法或冥想療法等方式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痛閾,緩解負面情緒,引導其聯想出院后的健康生活,并囑家屬陪同。② 應激干預:囑患者宣泄郁積的悲觀情緒,護理人員講解心理應激與生理應激的重要性,評估患者認知能力,必要時予手部撫觸按摩; 組織患者交流并進行健康宣教,鼓勵“共情者”交流經驗,解除醫患誤解,強化社會支持,并對負面情緒嚴重的患者施以勸慰與支持療法。③ 術前強化腸道護理:術前被動戒除患者不良生活習慣,戒煙酒的同時糾正不良飲食習慣,補充高維生素與高熱量、無渣、流質飲食,術前3 d進行排痰與床邊大小便練習,術前每晚肥皂水灌腸,保證腸道通暢。④ 術后基礎護理:嚴格執行監護體制,縮短巡查間隔時間,囑家屬時刻陪同并協助監護,一旦患者發生意識障礙、血壓異常等情況需及時搶救; 囑患者絕對臥床,保護留置管道,定期更換床單并予體位護理,預防壓瘡; 低流量持續給藥,嚴格監測患者體溫與肺功能,保證下肢定期活動等。
① 癥狀應激程度參考斯坦福急性應激問卷(SASRQ)[6]中關于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部分評估,包括分離癥狀等6個維度,分數越高,代表癥狀應激越嚴重。② 心理應激程度參考癥狀自評量表(SCL-90)[7]中關于心理應激部分評估,包括焦慮等8個維度,分數越高,代表心理應激越嚴重。③ 滿意度參考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共計50分, 41~50分為非常滿意, 31~<41分為一般滿意, 21~<31分為略表不滿, 0~<21分為不滿意。

麻醉前,個體化護理組患者的心率、舒張壓、收縮壓、去甲腎上腺素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圍術期生理應激指標比較
與入院時比較, *P<0.05; 與常規組比較, #P<0.05。
干預后,個體化護理組患者癥狀應激各維度評分及PTSD總分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干預后,個體化護理組SCL-90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癥狀應激評分比較 分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常規組比較, #P<0.05。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應激評分比較 分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常規組比較, #P<0.05。
精細護理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性優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n(%)]
與常規組比較, #P<0.05。
應激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學者Selye H于1936年首次提出,是指所有生物對于緊張性事件所產生的適應性反應,可發生于正向或負向事件,是以心理波動為起點引發的機體生理與行為改變,主要包括應激源、反應、認知評價、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個體差異等因素,并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達到最終的應激程度[8-10]。應激系統模型理論在醫學領域中應用廣泛,在急診外科作為應激源的前提下,患者所表現的身心健康、心理承受力、生理反應、應對方式等內容,是影響外科手術成功與否和預后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也成為護理工作的重點內容[11-13]。
傳統的護理模式主要圍繞手術實施系統化的護理操作,主要依靠護理指南或醫囑進行機械化的護理流程,缺乏主觀能動性、針對性與預見性[14-16]。因個性與心境存在較大差異,患者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均不相同,所產生的應激水平也因人而異,因此臨床醫護人員應采取更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模式進行針對性與個體化的服務,以更適合具有獨特性質的應激類型進行緩解與對抗[15]。個性化護理模式是近年來廣泛應用至臨床的護理模式,主張個體評估與因人施護,對患者的心理與認知干預要求較高,尤其需針對術前患者的應激狀態進行有序干預,因此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前產生的負面應激,對手術進程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16]。
本研究數據顯示,個體化護理組患者麻醉前心率、舒張壓、收縮壓、去甲腎上腺素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干預后PTSD總分及SCL-90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護理滿意度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個性化護理模式可明顯改善患者心理問題,穩定術前生命體征與激素水平,改善生理應激程度,有助于手術順利進行,從而提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模式對男性泌尿外科患者圍術期生理應激和滿意度的影響效果顯著,可提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