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新玉, 趙月琴, 熊彩云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 婦科, 江蘇 泰興, 225400)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各種原因導致的盆底支持薄弱進而盆腔臟器異位連鎖引發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異常的疾病。盆腔器官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病率正逐步升高,盆腔器官脫垂的臨床發病率為40.00%~50.00%,絕經后婦女的發生率可達60.00%[1]。盆底重建術是通過修補或采用對人體無傷害的合成材料來代替原有的病損組織,重建盆底結構,提升并承托盆腔臟器,達到盆底解剖及功能恢復的目的[2]。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嚴重影響著中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而隨著社會診療水平以及盆底重建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老年患者的就診率不斷上升,手術治療方式得到推廣和普及。本研究選取68例采用網片實施盆底重建術的盆底功能障礙老年患者分為常規組與干預組,實施不同護理干預方法,結果顯示干預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效果更滿意,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婦科行盆底重建術的68例老年子宮脫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術前明確診斷為子宮脫垂伴陰道前后壁膨出,且均采用網片修補重建術。應用隨機分組方法,將68例患者分為常規組34例和干預組34例。2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病程、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1 常規組: 實施傳統的盆底重建術圍術期護理方法。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進行入院宣教,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協助患者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做好各項術前準備,術前3 d予高錳酸鉀坐浴或碘伏坐浴,術前1 d用0.50%碘伏陰道擦洗2次,術前1 d備皮,術前3 d進少渣飲食,術前1 d進流質飲食,術前晚及術前日晨常規機械灌腸2次,必要時根據醫囑給予腸道抗生素,老年患者術前特別要做好肺功能的測定。術后,囑患者待肛門排氣后進食,切口疼痛難忍時給予鎮痛藥,患者自愿下床活動,術后7~10 d拔除尿管。
1.2.2 干預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圍術期心理干預和行為干預。⑴ 圍術期心理干預: 盆腔器官脫垂會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不便,一方面患者由于病程較長,病變部位特殊、隱蔽,平時很少就診,加上老年患者反應遲鈍,語言理解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患者受傳統觀念束縛,且缺乏相關醫學知識,因此可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反應,如焦慮、恐懼、害羞、自卑等。護理人員應熱情接待患者,積極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鼓勵其表達自身情感,并反復耐心向患者講解本病的病因、主要臨床表現、目前最優的手術方式及本科室在該手術方面的技術優勢。重點強調手術優點及本科室技術優勢,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前過度焦慮與緊張將會導致血壓升高和心率加快,進而增加麻醉藥需求量,加重手術應激反應和術后并發癥。告知患者醫護人員會通過準確實施治療方案和各種護理技術,盡量縮短術前等待時間,減輕患者痛苦,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念。若病房有同病種患者,則請該病種患者現身說法,介紹手術感受,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并早日適應患者角色。鼓勵家屬多關心并體貼患者,多與患者溝通,避免不良情緒的影響。圍術期心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恐懼情緒,使患者由入院時的焦慮恐懼手術轉為積極配合各項術前檢查和手術。⑵ 圍術期行為干預: ① 入院后、術前、術后,護理人員及時講解并示范盆底功能鍛煉的方法、目的,直至患者理解并熟練掌握。反復收縮和放松盆底肌群,能恢復衰弱和松弛的盆底肌力[3]。盆底肌肉訓練可增強盆底及尿道周圍肌肉的張力。盆底肌肉訓練用于盆底器官脫垂,可改善主觀癥狀和客觀的嚴重程度,即反復主動地收縮盆底肌肉,提高盆底肌肉的力量和效度,提升盆底器官支撐能力。指導患者行收縮肛門運動,緩慢使用最大力使盆底肌收縮保持5~8 s, 然后緩慢放松5 s, 繼續做3~4次快速收縮。每天2組,每組堅持15~20 min, 如此反復訓練,平躺、坐位和站立姿勢均可鍛煉。② 術前訓練患者床上使用便盆及深呼吸、有效咳嗽鍛煉。為適應術后體位改變及生活習慣改變,術前3 d囑患者反復進行咳嗽、深呼吸功能鍛煉及床上使用便器,直到患者能規范演示。術后患者應以平臥位為主,禁半臥位,以降低外陰、陰道張力,促進傷口愈合[4]。不習慣臥床排尿、排便者第1次下床必須在護理人員的看護下如廁。③ 術后2 h協助患者飲溫開水50 mL, 若患者無不適主訴,術后4 h飲米湯100 mL, 后逐步過渡至半流質、軟食。由于患者對手術有一定擔心及進食等原因,可能導致便秘,影響手術切口愈合[5]。待患者術后肛門排氣后,應逐步增加粗纖維素飲食,防止便秘和使用腹壓,使網片盡快和周圍組織相容。告知患者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為主,指導患者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腹壓增加而影響手術效果,對于采取各項護理措施后仍便秘的患者可使用開塞露等緩瀉劑。④ 術后密切觀察患者下肢皮膚顏色、下腿圍及小腿腫脹疼痛感。本組患者術中采取截石位,下肢血液循環易受影響,加上老年婦女雌激素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較高,患者常伴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流緩慢等,術后活動少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術畢回房時注意保暖,室溫保持在25 ℃左右,防止冷刺激引起靜脈痙攣造成血液淤積[6]。密切觀察患者雙側腿圍的變化情況,并注意患者主訴。術后2 h患者下肢感覺未恢復前,指導家屬協助患者按摩下肢,指導患者做趾屈和背屈運動、足內外翻運動及足踝環轉運動。患者下肢感覺恢復后,指導其進行踝關節運動及膝關節伸屈運動,術后6 h鼓勵并協助患者早下床活動,必要時指導患者穿壓力梯度彈力襪。下床時遵守起床三步法,第1次下床時責任護士在床旁指導并觀察有無特殊不適。術后6 h常規遵醫囑使用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患者出現下肢疼痛、腫脹、下腿圍增大等異常癥狀,立即匯報醫生處理。⑤ 術后密切觀察陰道排液的量、顏色、性狀,有無異味,切口處有無腫脹、滲血等反應。網片植入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為侵蝕和感染[7], 主要表現為陰道異常出血、陰道異常排液、有異味、陰道異物感、性生活不適及血尿等。一般患者術后可有陰道流淡血性液體20 d左右。術前用雌激素軟膏涂抹陰道3~5 d, 可增加黏膜彈性、厚度和抗感染能力。術后用碘伏擦洗會陰處, 2次/d, 排便后及時為患者擦洗。一旦出現上述感染或侵蝕的異常癥狀及時匯報醫生處理。⑥ 術后保持尿管通暢及會陰部清潔,盆底重建術后恢復排尿至關重要。老年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陰防御能力差,易發生尿路感染,加之盆底重建術前需常規置尿管,易誘發尿路感染。留置導尿管者在住院期間發生泌尿道感染的危險是未留置尿管者的3倍, 70.00%~95.00%的尿路感染與留置尿管有關[8]。術前導尿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置管期間保持尿管通暢,避免扭曲、受壓、脫落。術后繼續盆底功能鍛煉,指導患者多飲水,刺激排尿反射,進一步促進膀胱功能恢復,達到沖洗尿路的目的,一般每天飲水1 500~2 000 mL。術后早期拔除尿管,拔管前進行膀胱功能鍛煉。本研究常規術后24 h拔除尿管,拔管前先夾閉尿管,待膀胱充盈有尿感時拔除尿管。拔管后督促患者多飲水,勤排尿,注意排尿情況,拔管后2 h囑患者及時如廁[9]。囑患者勿憋尿,減小膀胱充盈對剛修復的筋膜的壓力,減少尿路感染和尿潴留的發生。⑦ 安全管理。本組患者為老年患者,反應力下降,行動遲緩,各班次應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幫助患者盡快熟悉病房環境,物品放在老人易取放處,還應特別告知患者呼叫器的使用方法。保持病房地面清潔干燥,告知患者改變體位時動作宜緩慢且注意休息,術后第1次下床應有護理人員在旁看護,以防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而跌倒。⑧ 出院指導。出院后囑患者1個月后到門診復查,以后每3~6個月隨訪1次,禁盆浴及性生活3個月;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防止發生呼吸道疾病,避免劇烈咳嗽與慢性咳嗽; 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避免重體力活動及跳躍運動、打噴嚏等增加腹壓的動作; 保持外陰清潔,陰道有流血或異常分泌物時,及時來院復診。
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術后網片侵蝕和感染、尿路感染、尿潴留、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并發癥指標包括網片侵蝕和感染、尿潴留、尿路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干預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88%, 顯著低于常規組的29.4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盆底重建外科是集婦產科、肛腸科、泌尿科為一體的綜合學科,盆底重建術不僅可維護老年子宮脫垂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具有微創、手術時間短、術后疼痛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老年患者因機體免疫功能下降,且多伴有不同種類和程度的基礎疾病,導致手術耐受性差,手術風險高,術后并發癥多[10], 因此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是老年盆底重建手術患者住院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盆底重建手術的治療效果不僅與網片質量及醫生的手術技術有關,也與護理人員的圍術期護理密切相關。傳統護理方法對患者的心理及行為干預很少,護理并發癥較多。本研究除對患者的大多數共性問題進行護理外,還針對老年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個性化的護理干預,使老年患者在身體、心理、社會等方面處于最佳狀態下接受手術。護理干預是以患者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對患者實施身心整體護理,是一種整體化、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護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對臨床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術前心理干預有利于緩解患者焦慮、緊張情緒,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及術后康復奠定基礎,圍術期行為干預可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減少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