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奇
【關鍵詞】 初中生;挫折教育;原因;做
法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14—0040—01
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初中生處在生長發育的轉型期,心理活動豐富,容易受外界條件的刺激和誘導,加上沒有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一遇到挫折就會因為應對能力不足導致思想的波動,嚴重的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成績甚至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因此,學校應要求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正確認識挫折教育,并能在實際教育教學當中有效運用。下面,筆者就挫折教育談幾點認識。
一、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
挫折是情緒的表現,是因為個體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遭遇了障礙,致使目的不能完全實現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挫折的產生有內在因素也有外部原因,因為個人的能力、動機、生理等造成的屬于內在因素,因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造成的屬于外部原因。當初中生遇到挫折時,無論是教師或者家長,一定要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只有找到源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逐步走出因為挫折造成的沮喪、自卑等消極狀態。而要想找出產生挫折的原因,教育者要和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渠道,讓受挫者愿意說出自己的困惑。只有抓住挫折產生的原因,繼續進行挫折教育才會有方向。
二、引導初中生學會正確面對挫折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總會有大大小小的困難擺在面前,只有學生能夠認識到失敗的必然性,才能坦然接受失敗。作為教育者,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勇敢地接受失敗,再從失敗中總結經驗,讓失敗變成成長的階梯和機遇。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遇到各種未知困難的時候始終保持自信樂觀的態度,并能找出積極有效的方法戰勝困難。班主任不妨在班集體活動中有目的地設置挫折教育環節,在可控范圍內磨煉學生的受挫能力,最終讓學生能夠認識自我,挑戰自我,接受失敗,創造成功的條件。
三、挫折教育要避免出現極端
過度贊揚和過度刺激都不是挫折教育提倡的方法,教育者一定要抓住初中生特有的年齡特點,掌握個體差異,了解家庭背景,做到因材施教。和學生談心,讓他們放松戒備心理,樂于和教育者溝通,然后針對不同群體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案。挫折教育切忌一刀切的極端做法,要熟悉每一個學生的抗壓限度,避免出現不可控的結果。對教育過程中學生取得的成績,教育者要及時給出肯定的評價并鼓勵其取得更大的進步。教師要注意不能無限肯定學生,否則容易讓學生產生唯我獨尊的自負心態。如果學生失敗了,也不要一味地加大壓力,避免學生產生自暴自棄的自卑心理。教育者一定要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產生的原因,總結失敗中得到的經驗,爭取下次遇到同種類型的困難時,能多一條選擇的方式,避免重復失敗。
四、鼓勵家長參與到挫折教育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未來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有很多家長卻把教育的責任直接推卸給學校,使孩子在班集體中形成挫敗感甚至自暴自棄。
作為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一定要意識到家長和學校聯系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家長會和平時的溝通渠道,及時反饋學生在家校的表現,不要讓學生誤以為老師和家長聯系就是打小告狀的,讓學生理解并接受老師和家長溝通的合理性。教師也要利用和家長的溝通機會讓家長充分認識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爭取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并能用實際行動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讓家長意識到與其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讓孩子勇敢地面對生命中必須經歷的風雨。只有家長和教師之間互通順暢、彼此支持,才能形成教育合力,避免家庭教育抵消學校教育的不利局面。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坎,但未必是壞事,關鍵是遇到挫折以后如何面對,積極地面對并戰勝挫折的人是成功的,消極抵觸并回避挫折的人注定是失敗的。挫折教育是連續的,是伴隨著一個人成長的,挫折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見影的,它要求教育者一點一滴地關注和鼓勵學生,對學生施予挫折教育,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為進入高中乃至于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