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既是科學制定生均撥款和學費標準的重要依據,也是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滿足社會各界對教育經費成本信息要求的必然選擇。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作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指導文件,在教職工人數、福利費和工會經費、科研費用、表外費用等成本項目的核算方面暴露出了局限性。本文在剖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后,提出新時期下做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國家應出臺成本監審實施細則,各高校要引入多維度核算方法,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教育成本 成本監審辦法 成本項目
20世紀80年代,我國啟動了教育體制改革工作,90年代起逐步施行收費招生模式,1999年頒布了擴招政策,我國高等教育邁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必須轉變固化思想,深化改革,加強財務管理,不僅要注重辦學的社會效益,同時要注重辦學的經濟效益,才能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謀得生存和發展。因此,高校辦學的教育成本的核算問題提上了日程。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意義
(一)政策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明確規定:“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在校生教育成本進行核算和界定,以此為重要參考來下撥教育經費”。作為財政補助事業單位,高校收入來源較為單一,以教育成本為基礎的教育經費撥款是學校收入的主要來源,對學校的發展建設具有的舉足輕重作用[1]。
此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高等學校學費應綜合考慮高等院校培養成本、社會物價以及家庭承受度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收費標準”。《高等學校收費暫行管理辦法》規定:“在現階段,高等學校學費的標準占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25%。具體比例必須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群眾承受能力分布調整到位。”作為政府定價的學費、住宿費,屬于重大政策事項,納入聽證目錄范圍,教育培養成本是定價的主要依據。
由此可見,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是科學制定生均撥款和學費標準的重要依據。
(二)現實意義
21世紀起,許多高校抓住了擴招的有利時機,不斷擴大辦學規模,擴建新校區,學校經費投入的有限性和資金需求的緊迫性這一矛盾日益加深。同時,由于高校長時間缺乏成本意識,重投入、輕使用的錯誤觀念沒有得到及時修正,資金使用效益低下,大型設備閑置現象較為普遍,甚至存在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情況,加深了教育經費面臨的困境。加強財務管理,實施開源節流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大問題。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日趨多元化,個人家庭作為教育成本分擔和補償機制的一員,對教育質量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也急需了解教育經費的資金用途和用款金額,而衡量經費使用狀況最實在的一個指標就是教育成本。
為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滿足社會各界對教育經費成本信息的要求,必須加強高校教育成本管理。
二、高校教育成本的定義
教育成本是指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務而耗費的所有資源的價值[2],包括了資源耗費(直接支出)和機會成本兩部分。高等教育成本作為教育成本的一個分支,包括學校的成本和個人的成本兩個方面。學校的成本包括為培養學生而花費的教育資源和學校放棄商業收益的機會成本,即廣義上的高校教育成本;個人的成本包括個人為接受教育產生的相應支出和個人放棄工作的機會成本兩方面內容。
由于機會成本難以衡量,故本文僅以狹義的高校教育成本(貨幣形式的實際支出)作為討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對象[3],以提高問題解決的實際意義。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依據及其局限性
(一)主要依據
我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指導性文件是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以下簡稱《成本監審辦法》)。辦法明確了核算原則、成本構成項目和具體的核算要求。自2005年執行以來,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按照《成本監審辦法》規定,權責發生制是高校教育培養成本的核算原則之一[4],培養成本“由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和固定資產折舊四部分組成。”在核算方面,《成本監審辦法》對學生人數、教職工人數、福利費和工會經費、維修費、招待費、其他公用支出、離退休人員費用、住房補貼、設備及房屋折舊、科研費用、短期培訓支出等成本項目的核算方法做出了定性和定量的規定。
《成本監審辦法》以《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中的辦學條件指標測算方法為依據,確定了不同類別學生的標準數折算系數。維修費、招待費、其他公用支出、離退休人員費用、住房補貼、短期培訓支出等成本項目的核算一般無異議。2013年起施行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引入修正的權責發生制,為設備及房屋折舊的核算提供了可能。
(二)《成本監審辦法》的局限性
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部分成本項目的核算口徑出現了與現實不相適應的情況。具體內容如下:
1.教職工人數。《成本監審辦法》規定,學校行政人員比例超過15%、在職教職工總數超編、生師比不達標,則按比例核減工資及福利費成本。現實情況是,物價部門和教育部門一般以《高等教育基層統計報表》中的數據作為高校教育成本核定的依據,但此報表并不反映人社部門批復的學校編制結構數,也不反映近年來用人政策的新變化,直接影響學校工資福利費的核算。如:由于對各項規定中教職工人數的統計口徑有不同的理解,造成高基報表中反映的行政人員數與人社部門的實際批復數出現不一致,會出現人社部門的行政人員批復數小于15%、但高基報表中的行政人員比例超過15%的情況,直接影響學校的工資福利成本。又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才工作,2017年正式出臺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建立了更加開放靈活的用人機制。高校也不再拘泥于原有的單一制度,通過人事代理、柔性引進等方式多渠道吸引人才。而按照《成本監審辦法》的規定,此類編外人員的工資支出不列入學校辦學成本,需核減工資福利費支出,造成實際成本虛減的情況。
2.福利費、工會經費的計提。《成本監審辦法》規定,工資總額主要指基本工資和津貼。但事業單位自2011年施行績效工資改革以來,工資結構與2005年相比發生了極大變化,事業單位的工資不僅包括“基本工資”與“津貼補貼”,還包括基礎性績效等項目。若僅按前兩項“基本工資”與“津貼補貼”的2%和3%來計算高校工會費和福利費計入成本費用的金額,會造成少計培養成本的情況。
3.科研費用。《成本監審辦法》并未明確界定科研費用的定義和核算范圍,物價部門和教育部門在進行科研費用的核減時,以年度財務決算報表為依據,按科研事業支出科目(5002)的70%進行核減。事實上,科研費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科研費用包括與科研相關的所有支出,狹義的科研費用僅指科研專項經費。目前國家對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經費管理日益完善,科研經費實現了全口徑預算,科研經費必須全額用于項目研究,不得開支日常辦公項目或挪為他用。在決算報表中,同級財政撥款的科研項目經費收支情況列入“206科學技術支出”項進行反映,非同級財政撥款的科研項目經費收支情況則與學校教育經費一并列入“2050205高等教育支出”項進行反映。由于我國高校會計制度也未明確規定科研事業支出核算具體范圍,各個高校均按各自理解進行核算,有的高校將涉及科研工作任務的人員的所有費用(包括工資及相關社保費用)均放入到科研事業支出科目(5002)核算,擴大了學校整個科研支出范圍,加大了科研支出費用的核減金額。
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科研能力成為衡量一個合格大學生的重要指標,高校加大了對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投入,科研部門承擔的教學任務也逐漸增加,科研活動與教學活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按照70%的比例核減教育培養成本是否科學也有待商榷。
4.表外費用的遺漏。為滿足擴招后的辦學需要,全國各高校掀起了擴建新校區的高潮。在教育經費投入有限的情況下,20世紀末21世紀初,形成了大規模的高校債務。但超概算投入、待核銷支出、債務產生的財務費用、應付未付的工程款等基建大額支出由于是銀行貸款形成的,屬償還性資金,與學校內部墊支的支出類似,無法在財務報表中得到任何體現,制訂于2005年的《成本監審辦法》也未考慮此重大成本影響因素,無形中了大幅度削減了學校的辦學成本,削弱了成本的真實性。
四、對策及建議
(一)出臺《成本監審辦法》實施細則,明晰成本項目核算內容
國家發改委制訂的《成本監審辦法》至今已執行十余年,其間經過了全國各地各高校的多次實踐性檢驗,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科學性,既是物價部門定價的主要依據,也是高校建立成本約束機制的重要指引。近年來高等教育迅速發展,急需國家層面對高等教育成本進行頂層設計,出臺具體實施細則,使各高校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關部門要梳理各高校存在的共性問題,以急需解決的現實矛盾為突破口,進一步明確和完善教職工人數、福利費和工會經費、科研費用、表外費用的具體核算內容和方法,保證政策實施落到實處。
(二)以《成本監審辦法》為基礎,引入多維度核算方法
《成本監審辦法》是高校進行成本核算的重要指引,但不是唯一依據。隨著高校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獨立性不斷增強,成本核算不再單單是政府部門關心的問題。高校必須從自身管理需要出發,不拘泥于眼前,借鑒國內外優秀經驗和做法,博取眾家之長,探索制定適合本校實際的成本核算制度,確定成本核算項目的內容和方法,保證成本核算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由于留學生和繼續教育學生無財政撥款,有條件的高校,可考慮按普通本專科學生、全日制研究生、留學生、繼續教育學生和應用型本科學生等不同類別進行教育成本的核算。更進一步,在區分學科大類的基礎上,還可以探索不同專業教育成本的核算。此外,醫學類院校存在附屬教學醫院的教學成本,藝術類和體育類院校以小班教學為主,這些人才培養中的特殊性,決定了專門院校的辦學特點和規律,也應該在成本核算中加以體現。
(三)保持發展的眼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教育成本可以為政府部門和高校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但成本核算本身是歷史數據的歸納整理和提煉升華,在進行未來事項的決策時,必須充分考慮重大未來影響因素,如:消費價格指數、生產價格指數、國內生產總值、通貨膨脹率、政策性調資、學校中長期建設規劃的資金需求等。學校要建立成本核算動態調整長效機制,可采取以學制為一個周期,定期對成本項目和計算方法進行審核,確保教育成本核算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李運慶.新晉本科院校加強專業建設的重要性探析[J].考試周刊,2012(5):163-164.
[2]楊世忠.論我國高等學校教育成本的補償與分擔[J].中國審計評論,2016(1):12-21.
[3]曲京山.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體系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11:11.
[4]顧志勇.高校發展戰略視域下的教師隊伍建設成本管理研究[D].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6:46
作者簡介:撒晶晶(1982-),女,回族,云南昆明人,碩士研究生,會計師,畢業于云南大學,現任職于昆明醫科大學計劃財務處副科長,研究方向:高校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