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十九大以后,從教育部到省市區教育主管部門都提出了寫好教育“奮進之筆”的目標任務和關鍵舉措,藍圖明確、路線清晰,充分體現了群眾關切、社會關注,更重要的是為解決教育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開出了一劑良藥。
作為縣區教育局長,既是終端謀劃“奮進之筆”具體實施的神經中樞,也是直接面對一線學校把各項目標任務轉化為工作現實的動力之源。如何拿“良藥”治愈諸如“城市擠、鄉村弱”“課業負擔重”等“頑疾”呢?就甘州區教育工作實際而言,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隊伍建設”和“責任落實”這兩個關鍵點持久發力。
一、狠抓隊伍建設是寫好“奮進之筆”的著力點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新發展理念要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關鍵在于各級領導干部的認識和行動。
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當前,我國正處于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但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更加重視教育,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好能夠滿足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教師隊伍作為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是牽動教育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必須在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關鍵點上集中發力,寫好“奮進之筆”,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一是始終要把師德師風放在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陳寶生部長將師德稱為“教師鐵律”,我們必須要想方設法加強師德師風養成教育,重在用“四有好老師”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統領教師成長發展。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好老師應該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提升人格品質,并把正確的道德觀傳授給學生。
今年,甘州區提出了建立健全把骨干教師和后備干部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業務骨干的“雙培養”機制和師德師風、考核、保障、激勵、監督五大長效機制,并針對師德方面的問題著手制定了“從教初心”“教育良心”教育研討方案,定期開展師德講堂和“甘州好老師”“最美鄉村教師”推薦行動等系列活動,目的就是要將新時期師德標準具體細化落實到教師教育課程,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未來的教師決定未來教育狀況,瞄準師德師風集中發力,是固本培元的根本途徑。風氣正了,路就對了。教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立德樹人第一招就是師德建設,要把教師培養好。我們不能期望一個師德不健康的人能夠教育出好學生,能夠教育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夠教育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一代新人。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只有不斷指導強化學校、教師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用教師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教師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教育化人的功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二是要把能力提升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讓最優秀的人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是甘州教育管理層對教師教育最本質的認識。教育興則國家興,教師強才有教育強。好老師除了具備優良的道德品質,還應該具備學習、處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
2014年開始,為了進一步夯實教師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教育局領導班子深入調研,想學校所想、急教師所急,立足區域實際,從教師能力提升這一教育核心落筆,構建區域“行政+學會+基地”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模式,集中本區域優勢資源,建立18個學科研訓基地,搭建10余個省外教師跟崗研修平臺,使全區教師快速成長成為可能。經過三年的發展,培訓教師4.5萬人次,實現了縣域內大面積、高質量教師培訓需要,做到了教師專業發展“一個不少”。這一改革舉措,不僅有效解決了教師結構性缺編的難題,其經驗和做法廣被《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各大媒體在全國報道推廣。
就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言,隊伍能力提升之路才剛剛開始。2018年,我們開出的“藥方”是:堅持素質全面、業務見長,瞄準教學基本功訓練和實踐教學,鞏固已有成果、夯實薄弱學科、提升培養規格、分類“梯次成長”,著力培養造就一支黨和人民滿意的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甘州區對高質量教師的培養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全方位的。在教師培優換擋提速的同時,今年還增加了教師“三字一話、信息技術應用”基本功大比武活動,貼近一線,開展教學視導,重點加大對工作5年內的青年教師開展每學年一輪的“磨課”、班主任管理評比競賽、年終教學成績展評活動,評價結果作為青年教師評優晉級和輪崗交流的主要依據,助推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提升。
二、狠抓責任落實是寫好“奮進之筆”的落腳點
“發展唯恐無策,有策更憂不落實”,改革越到最后,硬骨頭越多,攻堅越難。因此,抓好落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關鍵環節。2018年是基礎教育質量年,要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敢打硬仗的思想準備。
“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編出來的輝煌”。再好的規劃,落不到實處都是鬼話。抓好工作落實,對于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努力形成真抓實干的氛圍,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推出的事就要真抓實干、一抓到底。我們必須要把工作落腳點放在抓責任、抓轉辦、抓督查、抓共享、強化整改落實上,寫好教育“奮進之筆”才能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是要抓好工作落實的“閉環式”責任鏈條。完善制度是抓好工作落實的根本保障,基層教育局必須要注重建立從宏觀到微觀、從計劃到執行的完整責任體系,健全責任鏈條,明確分級分層責任體系,堅持以上率下,層層落實工作責任。
年初,我們結合新時期機關工作實際,在修訂完善教育局工作規程和科室工作制度的基礎上,相繼建立了干部入校調研工作制度、局機關科室聯席會議制度、科室負責人按月向分管局長書面匯報重點工作推進落實制度和通報制度。確定2018年甘州教育20項“奮進之筆”,每項工作任務都有落實的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每項工作都有明確目標、工作舉措、牽頭領導、責任科室和完成時限。教育黨工委率先垂范,科室干部和校園長身體力行,初步建立了一級帶一級、一級促一級、一級督一級的工作格局和“有崗、有責、有流程、有評議、有獎懲”的干部工作機制。同時,探索開展重點工作、督查績效評價的有效途徑,將督查結果納入對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這種“閉環式”責任管理機制的建立,不但體現了工作落實的完整性,而且起到了檢驗干部工作作風是否扎實有效的作用、有效推動落實工作日常化、規范化、機制化。
二是要把督查督導貫穿責任落實的全過程。“奮進之筆”要落地生根,督查督導就必須及時跟進。狠抓工作落實,關鍵在于提高執行力。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強化教育督查督導的工作力度,在督中推動工作落實,在查中發現解決問題,才能保證教育事業健康科學持續發展。
今年,甘州區在督導工作方面確定的主要任務是:圍繞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校長辦學理念和領導力開展專項督導,持續強化督導結果運用,采取問題回訪督導,切實增強督導權威。當前,最迫切的是要健全和加強督查的實施細則,建立教育督導與教育決策、教育執行之間銜接順暢、統籌有力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任務分解、聯合督查、調研督查、落實報告、核查復核、督促整改等制度。重點是要健全常態督查機制,構建年初有分解、中期有推進、專項有督查、年底有考核的督查模式。特別是要充分應用督查結果,建立工作臺賬,解決一個、銷號一個、及時清零。堅持跟蹤問效,已經落實的要查效果,正在落實的查進度,尚未落實的查原因,不抓落實的查責任。做到關口前移,及早預警。工作落實緩慢的,及時提醒;工作落實敷衍了事的,重點予以通報;對任務落實進度和成果出現偏差的進行約談;對落實不力、弄虛作假的,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問責。因此,我們必須要發揚釘子精神,凡事想在前、謀在前、干在前,聞令輒動、雷厲風行,責任跟緊了、查實了,效果自然就出來了。只有把督查督導切實貫穿責任落實的全過程,將督查結果納入對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寫好“奮進之筆”才能指日可待。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人民滿意的教育既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作為新時期區域教育的掌舵人,寫好“奮進之筆”,我們一肩擔道義,一肩擔重托,不能有半點含糊,要擔得起、擔得穩。只要抓住了要害,也就握住了全局,“補短板、強弱項、啃硬骨頭”也就有了鮮活的現實意義。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