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關鍵詞】 寄宿生;心理狀況;成因;矯正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5—0032—01
初中階段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不僅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同時又是增長知識和才干的重要時期。初中階段也是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其心理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和過渡性。這一階段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競爭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維意識的發展,比較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寄宿生,因學習、生活環境的特殊,極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引發不良后果。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寄宿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1.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是學生心理缺陷的重要原因。當今的社會,由于市場經濟價值的影響和沖擊,部分經營者利欲熏心,學校周邊的游戲室和網吧應運而生,在不知不覺的誘惑中,一些學生逐漸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進而導致思想渙散、學習紀律松懈。
2.學校對住校生的管理缺乏及時的關心和教育。①多數寄宿制學校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大部分時間都以集體為活動單位,每天的三點一線學生感到非常單調,加之部分生活老師對學生的看管多于深入的教育和溝通,學生容易產生厭倦甚至逆反情緒,甚至會逃學。②為了確保學生的校園安全,學校往往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學生”的低層次上,確保學生“不出事”,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對學生成長有利但管理成本較高的嘗試,學生娛樂活動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③初升高的升學壓力大,選拔型考試客觀上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對分數的錯誤看法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焦慮,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
3.缺乏家庭親情教育,是學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因素。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家庭主要成員不全,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關系緊張,矛盾沖突頻繁,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如專制粗暴、強迫壓服,或溺愛嬌慣、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可忽視的原因。
二、寄宿生的心理矯正策略
1.營造良好的學校社區環境,提高寄宿生的心理自制力。應整頓、清理學校周圍的文化環境污染,依法取締不健康的黑網吧、游戲廳,在學校要開展健康向上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優化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讓留守兒童在校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時,成立家長委員會,組織和動員有愛心、有能力的人們擔負起為外出打工者教育子女的責任,提供家庭式的寄宿制管理,如代理媽媽、代理爸爸等幫助解決學校留守學生所面臨的具體的現實問題。
2.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促進寄宿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搞好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學習與生活的教育,因為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比較關鍵的時期,他們的心理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心理和生理健康容易產生變異。作為一名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主動親近他們,關心他們,多與他們交流和溝通,在他們需要幫助時,給予適當的精神鼓勵和物質資助。在學習和生活上做學生的貼心人,教會學生要有一顆向上之心,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度過人生的關鍵時期,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班主任、任課教師要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及時向監管人了解留守兒童的思想表現,做好心理健康記錄,出現問題及時糾正,引導學生健康快樂地向上發展。
3. 抓好日常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學校、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好朋友、好師長,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于處在壓力中的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樂觀、堅強的心理素質。(1)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要關注全體學生。要經常表揚和發現學生的優點,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學好,增強自信心。在工作中,必須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任何一個有責任心和有志于成功地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都不可忽視精神和情感在教學中的分量。(2)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教師對成績差的學生應采取單獨談話的方式,幫助其分析原因,克服自卑。要以愛心架起與學生互相溝通和信任的橋梁,創造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和才干的和諧氛圍。
4.加強與寄宿生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學校要向寄宿生的家長公布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聯系電話,增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聯系。利用電話、家訪等指導家長或臨時監護人掌握與學校、學生溝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學生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教師要及時與在外務工的寄宿生父母進行交流,達到真誠溝通、解決問題的目的。此外,還要通過書信、電話、網絡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定期聯系,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和育人方式,共同關注學生生活、學習情況和心理、生理狀況,引導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自愛自強。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