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林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5—0098—01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隱藏著部分問題,導致教學質量受到影響,其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初中思想品德課本的知識內容本身乏味,加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缺少自身獨到的理解,為了展示出政治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與作用,促使教學質量提升,盡管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已經對書本知識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理,可是效果依然不佳。第二,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并不感興趣,對政治學科也不關注。他們的學習也并非為了提升自己的整體素養,而是教學體制促使他們一定要學習這方面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同學們在聽講,但專注度不高,始終處在被動接受內容的狀態下。第三,相當一部分學校也不重視思想品德學科教學,教師僅僅是把滿足教學需要的內容當做目標,為了趕教學進度,只關注重點內容的教學,其余的內容容易被忽視,學生也就不能系統地學習這門課程。這些都是導致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原因。
二、新課改背景下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
1.激發學生對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興趣,提升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對理論內容的記憶是不可避免的。以往,教師主要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要求學生們重復背誦。但這種枯燥乏味的背誦,學生就算當時記住了,可是在能力考查的應用上非常不靈活。為此,應優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自覺地投身于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中。因為初中學生已經開始關注社會時事,而思想品德這門課程和社會時事、國家熱點問題是緊密聯系的,在指導他們學習相關課程內容時,教師可聯系當下的熱點事件引導他們展開討論,在探究熱點事件的過程中加深他們對理論內容的記憶。依據學生的特長與興趣,尋找、形成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對他們要多加鼓勵,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才會提高,對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參與觀念將會得到改善,這對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質量也會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依靠現實生活,促進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在提高學生整體水平素養方面也有較大的作用。初中時期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均還沒有完全養成,這一時期對學生展開科學的指導,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思想品德課程理論性內容很多,許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枯燥的內容與陳舊的教學模式也使他們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難以產生興趣,若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緊密結合現實生活,設計適宜的情境,在這一模式下展開教學,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了解到政治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引導學生理解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意義。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僅僅突出理論知識,初中生在理解上會產生較大的困難,對內容的掌握程度會大打折扣,學生就會感到思想品德學習與現實生活有較大的距離。在教學時,教師應該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踐機會,使他們在活動情境中體驗與了解知識。
3.重視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近些年,信息化教學已經獲得全面發展,多媒體設備的利用為教師教學任務的實現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有效發揮其功能,利用“微課”教學方式,借助簡短的視頻把學生帶進思想品德課學習的現實情境中。如在教學“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這節內容時,教師可剪輯一部分生活中不良現象的短片作為反面教材,同時在結尾的地方提出問題,如“你會怎樣選擇”等,通過這種方法能使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激發其更為深入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正義”的重要作用,并使其變成自己良好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4.重視初中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思想品德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對學生個人素養和品德的塑造,全面找出其思想中產生的問題,并進行科學的指導。思想品德教學并非是限制學生的天性與個性,部分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沒有興趣的重要原因在于,思想品德課教學太過教條,與學生追求個性發展的思想不相統一。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全面了解掌握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源自于教師的理解和尊重。另外,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還要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并在此基礎上對他們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做,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熱情,而且還能夠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