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程
摘 要: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而素質教育的實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班主任。而這就需要中小學班主任更新自身的角色,一是更新為“顯微鏡”角色,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敢于進行教育反思性教學;二是做好“望遠鏡”角色,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著重培養“互聯網+”時代所需的審美與創新能力,勇于預見教育未來改革方向并做出準備。
關鍵詞:班主任角色;“顯微鏡”角色;“望遠鏡”角色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5-06
教師角色是指在特定的教育關系或教育環境中所承擔的相應的身份地位,并按照教育制度的客觀要求以及社會、學校、教師自身等不同方面賦予的一定角色期望,而形成的具體的行為規范與模式的總和[1]。整體上而言,教師角色是一個動態、多維、多層面的立體復合結構系統,它呈現出多樣性的結構特征。因此,從不同視角或不同維度獲得的認識必然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不同學者對教師角色的研究也不盡相同。柏拉圖認為,教師是學生健全人格的開啟者,社會批判與啟蒙者;盧梭認為“教師是守望兒童善性的生命導師”;黑格爾認為“教師既不是主宰者,也不是放任者,應當是‘促進者”;美國前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唐納德·舍恩(Doand A.Schon)提出了教師的“反思型實踐者”的角色;王莉穎則提出,教師角色的顯性定位是教育者,教師角色的隱性定位是學習者,教師角色的本質定位是創造者[2]。國內外眾多關于教師的角色定位研究有其合理之處也由其不足之處,都反映了正確認識教師角色的重要性,但對中小學班主任的角色研究則較少。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并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互聯網+”也對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因此也要求中小學班主任及時更新角色,關注學生的變化,更新自身的知識和技術儲備,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中小學班主任的“顯微鏡”角色
顯微鏡能夠幫助人們看到肉眼所不及的領域,打破了以往人類只能利用肉眼來觀察世界的僵局,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而班主任的“顯微鏡”角色也致力于發現每一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每一位學生發現全新的世界,并利用“顯微鏡”的優勢密切關注其內心世界,促進每一位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此同時,班主任也要善于利用“顯微鏡”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并進行反思性教學。
1.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的智力發展是不平衡的。首先,不同的人身上擁有不同的智能,這些智能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智能的傾向和結構不同。其次,即使擁有同一種智能,也無法進行高低比較,智能的表現形式和程度是不同的。最后,每一個人都有其擅長的智能,面對同種事物會運用不同的智能去分析理解,無所謂對錯。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應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正確地看待每位學生所擁有的智能。
長期以來,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受到了很大的重視,學校教育中重點培養的也是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而音樂、視覺空間等智能則受到輕視。而這就要求在教育教學中,班主任要扮演“顯微鏡”的角色,從學生多元化智能發展的特點出發,發現學生的特殊智能,有針對性地教育。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多視角的眼光看待充滿生機活力和個性化的學生,要多角度全方面地評價學生,對每一位學生抱以積極、熱切的希望,積極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發現并發展他們的潛能,充分肯定和欣賞他們,樹立學生的自尊和自信。
2.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
互聯網在給人們生活和學習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網絡信息多元化缺乏監管,一些色情、暴力、迷信的網站把落后、腐朽、有害的信息傳遞給青少年,影響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而青少年在網絡信息化時代缺乏自律,沉迷網絡游戲荒廢學業。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盛行,青少年普遍空虛迷茫,缺少精神食糧,理想信念淡漠,缺乏社會責任感,甚至誤入歧途。
研究表明,長期處于創傷性的心理狀態可能嚴重影響兒童的教育軌跡,并使兒童處于較高風險的抑郁和焦慮狀態,并增加其參與有風險的行為的可能性。教師在弱勢兒童的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班主任則是關鍵成功因素。因此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要承擔“顯微鏡”的角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精神世界,善于觀察學生,發現學生細微的情感態度變化,并及時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解決出現的問題,并做好預防措施;在教學與管理中幫助每一位學生身心更加健康地發展,要培養出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并能積極樂觀地影響他人的人。
3.勇于進行教育反思性教學
反思性教學即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ning to teach)與“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3]。胡東芳也提出教師要從“教”者教師走向“學”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所獲得的知識、經驗以及技能等進行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并善于進行反思[4]。反思性教學以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為基礎,不同于教學反思,它是一種實踐行為,要將教學中的反思運用到實踐中以檢驗反思的合理性。傳統操作型教師比較注重結果,喜歡問“怎么樣”;反思型教師則更注重過程,傾向于“為什么”,善于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發現并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反思性教學要求班主任善用“顯微鏡”來發現藝術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利用群體智慧來分析解決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學校的教育都停留在“技”的層面,側重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而忽視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在很多人的頭腦中是一只什么都可以裝、也什么實質性的成分都沒有的“雜貨筐”[5]。因此班主任在教學實踐中要避免單純的傳授知識技能,而要善于進行反思性教學,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與分析問題的能力。班主任在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善用“顯微鏡”發現每個學生的需求,并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來進行教學的安排,不僅如此,要想解決傳統教學中的知識技能傾向問題,就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二、中小學班主任的“望遠鏡”角色
望遠鏡是一種用于觀察遠距離物體的一種儀器,通過放大遠處物體的張角,使本來用肉眼無法看清或分辨的物體變得清晰可辨。而班主任也要具有前沿意識和長遠的目光,更新為“望遠鏡”角色,注重學生內在價值和個性發展,培養“互聯網+”時代所需要的審美創新人才,并能夠預見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并為此做出準備。
1.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社會經濟的發展,信息科技及互聯網的發達,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文化越來越走向多元化,在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個體的主體意識在逐漸增強,個體的價值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多元文化使大眾中個體的差異性多于共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寫道:“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無論國家、民族還是社會群體,都是由一個個具有鮮明個人特征的個體組成的,要想發展創新就必須發揮每一個成員的個性,使每一個人都能各盡其能。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其具有思考性,在于每一個人的思維與想法不一樣,而思維與想法的不同也塑造了每一個人鮮明的個性,這是區別于他人的首要因素。也正是因為每個個體的差異性以及社會對于個性化人才的需求,對教育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現代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化,主張學生釋放個性,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每一個人都具有潛藏的個性,班主任的責任在于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與特色,鼓勵個性化和差異性,與學生進行多向度的溝通與交流,有針對性地根據個人進行培養與教育,設置個性化的培養目標與考核標準,使其適應每一位學生的個體發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因材施教,對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激勵方式,進行個性化培養。
2.著重培養“互聯網+”時代所需的審美與創新能力
“互聯網+”時代的文化藝術產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人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得到了滿足,人們的審美能力和素質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按照馬克思所期望的,一個“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的時代已經到來,這就要求未來的人才具有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創新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題。未來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創新型人才是社會的核心競爭資源;只有創新,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只有創新,國家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敗之地,創新是國家民族社會發展的永恒動力。未來的教育培養的應該是具有創新性的人才,而藝術教育在培養審美與創新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這些重任都落在了藝術教育教師的肩上。
班主任的責任比其他學科教師的責任更重大,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也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與創新能力,通過教育使學生更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班主任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逐漸更新其知識與能力,培養出社會與時代所需的人才。未來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知識能力強的人才,更是具有創新、具有審美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3.勇于預見教育未來改革方向并做出準備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需要與信息技術進一步的融合,我們要利用信息技術轉變發展模式,探索新型模式,使其更加適合我國教育的發展,促進我國教育長足發展和創新發展。
其一,班主任要做好知識準備。“互聯網+”時代,資源的獲取途徑更加便捷,各資源之間的對接也更加便利,學校與校外的合作更加親密無間,這為教育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源、更多樣的教育形式和更廣闊的教育空間。此外,“互聯網+”時代也使各學科的融合成為可能,教育正在跨學科領域進行前所未有的合作,因此班主任要具有多學科多方面的知識結構,為未來教育的改革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其二,班主任要做好技術準備。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直觀性感受,語音、圖像、模擬和虛擬現實以及各種軟件的應用,更有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技術的運用也可以打破以往視覺及想象空間的限制,有利于學生提高想象力與創造力。因此班主任要學會應用各種軟件和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同時為教育改革做好技術準備。
綜上所述,班主任要及時更新自身的角色,關注學生的發展,反思自身的教學,為教育做好各種準備,用“顯微鏡”的角色去關注學生,以期最終能夠發揮“望遠鏡”的角色去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 菁.國內近十年教師角色研究綜述[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4(2):26-29.
[2]王莉穎.試論教師角色的定位[J]. 教育科學,1998(3):39-40.
[3]熊川武.論反思性教學[J].教育研究,2002(7):12-17,27.
[4]胡東芳. 從“教”者走向“學”者——論教師內涵性專業發展路向及其實現[J]. 教育發展研究,2010 (12):71-76.
[5]張 玲.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的意義到底何在[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1(1):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