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賢
【關鍵詞】手足口病;流行病學;防治
【中圖分類號】R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9-03--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以發熱和(或)手、足、臀,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的嬰幼兒常見傳染病,屬于我國丙類傳染病;好發于5歲以下兒童,主要發生于夏、秋季,學齡前兒童多見,多數患者癥狀輕微預后良好,個別危重癥患者病情進展快,病死率高。近年來,大團鎮手足口病發病率顯著升高,現就其流行病學及采取的綜合防治綜述如下。
1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A組2、4、5、6、7、9、10、16型,B組的1、2、3、4、5型,及腸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1】 手足口病的主要傳染源有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癥狀病毒攜帶者,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和糞便就可檢出病毒。
1.1 國外流行情況
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手足口病,1959年英國、美國也發生流行。此后,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報道了手足口病的流行情況。
1.2 中國手足口病的流行情況
中國上海在1981年首次報道手足口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等省(直轄區)陸續有該病報道。2008年3月到5月期間,安徽省阜陽市發生手足口病爆發疫情,共報告6883例病例,其中168例重癥病例,死亡23例,發病率為82/10萬。2008年5月2日,中國將手足口病納入丙類法定傳染病報告與管理。
1.3 大團鎮手足口病的流行情況
2015年全年手足口病報告病例146例,其中5歲以下121例;2016年全年手足口病報告病例132例,集中5歲以下97 例;2017年全年手足口病報告病例53例,其中5歲以下48例。
2 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
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及人群間的密切接觸傳播,如被唾液、皰疹液及糞便污染的手、毛巾、床上用品等均可傳播[2]。
3 手足口病的綜合防治
(1) 關注個人衛生和家庭日常衛生,室內多通風。
(2) 不與手足口病患者接觸,加強宣教,提高防病意識。
(3) 重視個人防護:勤洗手、吃熟食、餐具定期消毒、勤曬被褥等。
(4) 適齡兒童盡早接種手足口病疫苗,據報道手足口病重癥病例中的82%及死亡病例中的93%是EV71病毒引起的,目前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也只針對EV71,所以說接種EV71手足口病疫苗就是減少重癥和死亡率,但并不能防護其他型別的病毒感染。
(5) 各級醫療機構應加強鑒別診斷,在診療和護理每一位患兒后,均應認真遵循六部洗手法洗手或消毒【3】。
4 小結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通過糞口及接觸等多種傳播途徑傳播,好發于5歲以下兒童,個別兒童易發展為重癥,甚至引起死亡,全球各國均呈現高發或暴發疫情,我國的發病率近兩年來也呈現上升趨勢,需要引起重視。結合大團鎮的手足口病發病情況,目前手足口病的疫情已經成為得到有效控制,但發病病例仍主要為5歲以下兒童,易造成學齡兒童在幼兒園內的暴發和流行。大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繼續通過加強宣教,重視家庭日常和個人防護,有效預防手足口病發生,其中進一步加強確診病例的居家消毒隔離指導尤為重要。其次,從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和病原學等方面研究,研發多種型別特異性疫苗顯得比較迫切。
參考文獻
樊曄,田新貴,張日新.我國手足口病分子流行病學及防控管理措施探討.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8,38(2):140.
王利花,李軍.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及病原學研究發展.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6:419.
蒙增慧.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及防治進展.河北醫學,2014,2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