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
摘 要:弘一法師集詩詞、書畫、文學藝術于一身,在書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把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文章主要介紹了弘一法師的《佛說阿彌陀經》的創作經歷,并附上《佛說阿彌陀經》十六條屏作品局部,敬請大家欣賞。
關鍵詞:弘一法師;《佛說阿彌陀經》;書法藝術
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1905年留學日本,回國后曾擔任過教師,為我國培養了一批藝術教育家。后剃度為僧,法號弘一,被尊稱為弘一法師。
書法是弘一法師畢生的愛好,他在書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是現代中國的書壇大家。他的書法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在俗時的書法作品即已享譽大江南北。弘一法師于1918年出家,之后諸藝俱廢,唯因書法可書寫佛語經偈和經文贈人以廣結善緣,弘揚佛法,24年從未間斷。在弘一法師眾多的書法作品中,以《佛說阿彌陀經》和《華嚴集聯三百》最為珍貴,被后世譽為“兩大藝術瑰寶”。
劉質平(1894—1978),祖籍浙江,是弘一法師的高足之一,是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劉質平在讀書期間就深受弘一法師的賞識。弘一法師對劉質平悉心培養并資助他留學日本,回國后劉質平投身音樂教育事業。
劉質平作為弘一法師最親近的學生,經常得到法師的書件,經年累月,藏品逾千,是中國收藏弘一法師墨寶最多最全的人。劉質平從1915年起,就把弘一法師的書信、各種書件、片紙只字乃至殘稿都視為珍寶,珍而藏之。
1932年農歷三月間,弘一法師在寧波鎮海伏龍寺掛單,開始在這里書寫一些對聯和小幅作品。
1932年的夏天,弘一法師的弟子——當時在省立寧波中學任教的劉質平決定趁暑假時間來伏龍寺陪伴法師。劉質平拿著弘一法師為他畫的伏龍寺地圖,從寧波出發,順利地找到了伏龍寺。這次,師徒二人在這里共度了兩個月的時光。弘一法師念著自己父親一百二十周歲的誕辰快到了,便發興要寫一件大作品——《佛說阿彌陀經》十六條屏,以紀念亡父,為先父回向功德。劉質平在他的《弘一法師遺墨的保存及其生活回憶》一文中記述:“余在寺院,夜半后聞云版即起,盥洗畢,參加眾僧早課。早餐后,拂曉,一手持經,一手磨墨。未磨前,硯池用清水洗凈。磨時不許用力,輕輕作圓形波動,且不性急,全副精神貫注經上。不覺間,經書畢讀,而墨亦濃矣。”
劉質平根據每一幅的行數和字數,預先為弘一法師編排好內容。弘一法師寫時需要關上房門,除劉質平外,不許別人在旁,以免干擾。然后由劉質平一邊報字,一邊牽紙,弘一法師則一筆一畫,聚精會神地書寫。因為尺幅巨大,每一幅需要寫兩個多小時,每天寫一幅,十六條屏共花費了十六天時間。這是弘一法師一生中尺幅最宏偉的作品,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
這一時期,由于劉質平的陪伴,法師心情很好。在劉質平磨墨牽紙的協助下,法師的創作也極為得心應手,共在伏龍寺完成了《佛說阿彌陀經》十六條屏、《格言別錄》一百二十幅和對聯一百余副,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創作高峰,作品之精美、數量之巨大,堪稱法師書法創作的一個黃金時期。伏龍寺時期也是弘一法師書風的形成時期,其平淡沖逸、樸拙端嚴的獨特風格開始確立,直至成為后世禪書的典范。
《佛說阿彌陀經》十六條屏,是用晉楷書寫在五尺宣上的。每張五尺宣紙寫120個字,一共16幅;每幅6行,凡96行;經文94行,滿行20字,凡1773字;款跋小字2行,凡63字,總計1836字。每幅高146厘米,寬48.5厘米。
這是弘一法師遺墨中的罕見巨制,當時就為之轟動。弘一法師書寫的《佛說阿彌陀經》在筆意上沒有了過往的沉毅雄健,更多的是清秀脫俗,用筆上也都是清逸的線條,不見以往的挺勁。字體看起來疏朗修長,整個面貌給人煥然一新、返璞歸真的感覺。弘一法師自入空門之后摒棄了諸多技藝,唯有書法是他舍棄不了的藝術。作為一名僧人,他的書法一改以往的風格,更多的是與佛教思想水乳交融,呈現出脫俗的心靈境界。這正是弘一法師在佛門中參悟的宗教境界,在書法中他把佛門的“平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件書法作品為弘一法師書法藝術中的精品自不待言,更奇的是,如將兩幅字套疊在一起,筆筆不差分毫,簡直如同機器印制出來一般?!斗鹫f阿彌陀經》深受文人追捧。魯迅先生曾稱弘一法師書法“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并說“得李師手書,幸甚”!
弘一法師寫完《佛說額彌陀經》十六條屏后即贈予了劉質平,自己則去了福建,此后就再也沒有回過浙江。他與弟子劉質平的聯系就只能靠鴻雁傳書了。
劉質平鄭重地接過了墨寶之后委托蘇州裝裱名家張云伯裝裱,后一直帶在身邊。以后的歲月,因抗日戰爭的爆發,劉質平開始了長達9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凹耶a可以不要,生命可以舍棄,恩師的墨寶卻萬萬不能有絲毫毀損”,正是這一信念支持著劉質平在最艱苦的歲月里,用生命保存了恩師的書法真跡。1945年9月抗戰勝利,劉質平從老家運出字件,并舉辦“李叔同書法展覽”。在這次展覽中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他們對弘一法師的書法無不拍案叫絕?!斗鹫f阿彌陀經》與《華嚴集聯》更為書法界嘆為觀止。在書法展還沒有結束時,孔祥熙派人找到劉質平,表示愿以三百六十兩黃金換取《佛說阿彌陀經》真跡,被劉質平厲言拒絕。此后劉質平殫精竭慮幾十年如一日護守墨寶。1978年劉質平逝世后,墨寶由其子劉雪陽先生收藏。2000年,劉雪陽先生將《佛說阿彌陀經》和一批書信真跡無償捐獻給了弘一法師的故鄉——浙江平湖,這件國家二級文物之書法瑰寶終于有了圓滿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