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樹華 徐丹陽/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
“商討課堂”,即在課堂中既有師生的相互講述,亦有師生的相互探討;既有師生的共商共議,又有師生的質疑商榷。陳寶生部長強調“需要徹底的課堂革命”,首先是學習方式的徹底變革。“商討課堂”追求的就是每一節課上都可以看到“商討”發生,學生在自由地“商討”中生長。
提起江蘇省南通如皋市安定小學,必然要提及一個人——宋代大教育家、思想家胡瑗(胡安定),他出生于江蘇如皋。史上,宋神宗、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朱熹等歷史名人均對其有盛贊。《中外著名教育家小傳》等權威出版物對胡安定教育思想均有專題推介。“商討教學”語出安定先生的“切磋互商,自立新解”。現今的安定小學致力于構建“切磋互商,自立新解”的課堂,以助推學生形成商討的習慣、質疑的品質、創新的精神。
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做過學習方法與學習保持率的相關研究,并提出了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論。以下一些學習方式兩周以后能留下50%以上的知識,有“小組討論”、“做中學或實際演練”、“教別人或馬上應用”等方式。不難看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都與“商討”“講述”相關。
社會互賴理論:討論式教學法最直接的理論來源是社會互賴理論。積極互賴產生積極互動,個體之間相互鼓勵和促進彼此的學習努力。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團結,相互依靠,他們互勉、互助、互愛,增進彼此間的友誼,同時也為個人發展提供動力。
需要層次理論:在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現、平等對話、獲得他人認同的機會,從而滿足了馬斯洛理論提出的歸屬感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與興趣,激發了全體學生的求知欲。
最近發展區理論: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最近發展區”的創造不僅體現在教師的教學之中,同樣也體現在與較強同伴的合作之中。在他看來,兒童間的合作活動之所以能夠促進成長,是因為年齡相近的兒童在彼此的最近發展區內操作,表現出較單獨活動時更為高級的行為。
有“聽”才有“學”。教育家佐藤學對什么樣的課堂能夠稱為“精彩的課堂”進行了一番闡釋:“精彩”并不是指教師“上課”的優劣,而是指每一個兒童自由自在地、有個性地參與教學,形成了以“傾聽關系”為基礎的管弦樂般地交響,尤其是每一個教師都能真誠地面對教材與兒童。君不見,很多課堂的學生發言現狀:學生目光只顧老師的反應,從不在乎學伴聽后或褒或貶的反應;發言內容只顧自我表達,從不在乎學伴已有或后續的表達;合作時,要么無從說起,要么一哄而起;展示時,要么只顧形式,要么無動于衷。這樣的學習方式直接助推了當下社會表現出來的缺失傾聽的姿態與心態,具有“空杯心態”者甚少。于是,我們在課堂上著力培養學生“聽”的素養:
培養聽的習慣——請聽
教師在課堂上著力于提醒學生,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關注教師或學生的表述,不斷回到專注聽取的原點,這是傾聽習慣形成的起點。
教會聽的方法——傾聽
教會學生對有意義的內容,要認真聽;對不同觀點的內容,要堅持聽;對質疑觀點的內容,要禮貌聽。學會“聽”的方法,知道“聽”在何處。

姜樹華
提升聽的興致——愛聽
培養學生運用其他器官參與聽,如伴隨別人的聲音做相應的事,輕輕仿讀、做出動作、拿筆做記號等,賦予學生激勵性的教學評價,予以鞏固“聽”的興致。
商討課堂,實質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間結構和空間結構。這里的“時間結構”變化,由原來的“排隊學”到現在的“同時學”;“空間結構”變化,由原來的“單個學”到現在的“互助學”。“商討課堂”追求的就是把“思考時間交給學生,表達機會讓給學生,體驗過程留給學生”。
講究“講”時的序列與互補,“講”得廣博與多元,“講”出對別人觀點的總結與發展。我們嘗試讓學生“學習學會學習”,在相互觀摩中學會“講”:表達式的“講”、分享式的“講”、補充式的“講”、商榷式的“講”、糾正式的“講”……
安定先生強調的“自立新解”,本質上是在倡導商討過程中碰撞產生有質量的“疑”,產生新的理解與收獲。杜威認為,思維起源于疑問。鍛煉良好的大腦比在大腦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價值得多。因為有意義的商討活動必然蘊含著思維活動。在理想的商討過程中,教師應引領兒童在活動時開動大腦,先提出有質地的疑難問題,運用觀察和推測、實驗和分析、比較和判斷,使他們的手足耳目和頭腦等身體器官,成為智慧的源泉。
怎樣的課堂是“商討課堂”?需要制定一套“標準”。安定小學商討項目組研發出了《“商討課堂最美樣態”標準》。總的要求:帶著“有”來商討,帶著“疑”來傾聽。商討必須在學生對教材通讀的前提下進行,學生對教材的閱讀程度越深,商討的廣度、深度就會越理想。因此,學生首先要認真預習,充分地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商討做好充分的準備。也就是學生要帶著自己的思考來商討,帶著自主學習的“疑問”來傾聽。具體實施過程中,項目組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制定了各年段的“最美商討樣態”標準:
如此聽:
靜心地聽 耐心地聽 (低年級)
細心地聽 用心地聽 (中年級)
欣賞地聽 (高年級)
如此說:
大方地說 清楚地說 (低年級)
完整地說 有序地說 (中年級)
個性地說 (高年級)
一二年級要做到靜心地聽、耐心地聽,即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靜下心來聽別人說,不管別人說得如何,都要微笑面對,耐心地等別人把話說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能隨便打斷別人,不能影響別人,影響其他小組的傾聽。在“說”的方面:能大方地說、清楚地說,就是要求學生表達時要吐字清楚,聲音響亮,讓每個學生每個角落都能聽到。學生的舉止要大大方方,自然不拘束,在各小組商討時,不能大聲地說而影響其他小組的商討。
三四年級在低年級的基礎之上加了細心地聽、用心地聽,即要求學生在傾聽時抓住別人發言的要點,用心地聽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在“說”的方面:要求能有序地說,有條理、按次序地說;完整地說,就是要求學生把話說完整。
五六年級增加了“欣賞地聽”,即用虛心的態度、欣賞的眼光聽取別人的發言。在“說”的方面:增加了“個性地說”,也可以說成是有創意地說,要求學生發言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此外,還增加了“如此寫”的環節,要求高年級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適時記錄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感想。
新課改十幾年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早已深入人心。但新課改中人們應反思檢點的不是理念的缺位,而是理念落地不準、不夠。“‘思想’轉化為‘力量’必須依靠中介”,當下課改中部分地區仍不同程度存在的重“思想”言說、輕過程實踐,說一套、做一套以及不能區域輻射等問題。陳寶生部長所強調的“徹底課堂革命”,無疑是對新課改課堂無動于衷現象的重錘敲擊。商討課堂,著力解決“眼高手低”的課堂教學方式,關乎培養出怎樣的學習方式的一代人。
我們的課堂面臨的是教“生活在未來”的孩子們。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其中,在科學精神素養里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在學會學習素養里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在實踐創新素養里包括問題解決等素養,這些都是“商討課堂”的實現指向。
“商討課堂”的真正意義在于讓學生通過長期的與他人參與商討活動解決問題,養成習慣,從而形成自發尋求互商、解決問題的素養;在于讓商討成為一個人的自然狀態,不只是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生存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由此,商討課堂的真正意義不僅在于課堂,在于學校,在于教育,也許它還有這樣一種更為廣泛深遠的意義:促進不同的人們彼此信賴與合作,構建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

一位學生說,我是三年級時轉來安定小學的,讓我最迷戀的莫過于這里的“商討課堂”。
商討著學習。有一回,我們練習說“安靜”的近義詞。如果單獨一人思考,通常也就只能說出兩三個,最多也不過四五個。老師讓我們四人一組開展小組商討學習并比賽。果然,“眾人拾柴火焰高”,最多的小組竟然想出了十三個相關詞語,其中除了“沉靜”“寧靜”等我們口頭交流或寫作時常用的詞語外,甚至連“靜謐”這個不常用的詞語都想起來了……
商討是共贏的前提,共贏是商討的目的。我們的生活會因商討越來越美好!
一位家長說,自從孩子把“遇事多商討商討”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后,我們家越來越和諧溫馨了,以前的“你總是不理解我”的現象大大減少。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很多新知識是家長都不了解的,還要虛心向孩子請教。在這樣一個新時代,社會的進步主要靠知識新增與信息傳遞,而不是靠經驗,很多時候成年人的優勢已遠不及孩子。
試想,當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大人知道得多,并形成了許多成年人不具備的觀念時,如果家長不懂得平等和尊重,而只是一味地強制,那么,兩代人之間怎么對話?因此,做一個合格家長,要學會同孩子商討開始……
語文老師黃瑞華說:商討的語文課堂,必定是快樂的課堂。快樂正源于商討的參與感、獲得感、挑戰感。
參與感:一節閱讀課,往往兩三個活動板塊,板塊設計以“學”為內核,商討做牽引,引發思維共振。這些活動設計“淺進”(簡易可操作)“深入”(探究空間大)。人人有話可說,每個孩子都存在于文本中、課堂中。
獲得感:無論是組內商討還是全班商討,人人都是被傾聽、被認同,交換思考的“果實”,獲得成倍的“果實”。在商討中,每個孩子或是收獲同學的肯定,或是收獲老師的贊揚,或是自我觀點的“進階”。這種體驗是正對自我的肯定,正是獲得前進的動力。
挑戰感:商討中,思維與思維碰撞,你一說完,我便接著說,或補充,或質疑,或贊許,或提出不同見解。大家不分彼此,一個詞,一句話,均能激起思維的浪花朵朵。
人人參與,人人獲得,人人生長,這就是商討帶給語文課堂的精彩!
孫雙金:“商討課堂,讓我們看不出江蘇如皋安定小學學生是城郊的孩子。他們會傾聽,會交流,有個性且大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讓我很高興!”
朱小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夠大方表達自己的觀點,讓我感動!”
楊九俊:“安定的孩子能夠充滿個性地、創造性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真商討中實現了真學習,令人贊賞!”
成尚榮:“學生能在傾聽中,發現問題,并能及時補充、提出不同的見解,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整個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提升的課堂,讓我贊佩!”
商討,是新時代人際交往、社會進步的必然素養;商討,是思維鋪展、思維走深、思維提質的必然路徑;商討,不止于讓學習更好地發生,更在于培養具有商討素養的人。商討課堂的實現終極,指向于課外生活,指向于繽紛人生,指向于多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