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第三中學 福建平和 363700)
在初中數學的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在我和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存在 “不知道自己現在該如何學數學,數學總是學不進去” “現在努力還晚不晚? ” “我的計算老是錯,雖然我真的知道怎么算,可是正確率老是很低。我真的還能趕上班里其他同學嗎”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學生也經常尋求我的幫助,他們的疑慮其實是他們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內心的呼喚和對成長的渴求,反映了他們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迫切愿望,這時我們要滿腔熱情地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引導他們找回學習數學的感覺。那么如何調動、如何引導學生不斷進步,同時進行跟蹤督促呢?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數學是最具有鮮活力的,一切脫離生活實際的教和學都顯得蒼白無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讓學生熟知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變的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為此,我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
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有廣泛的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且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可以用心去體會感悟的。教給學生思維方式與思維的習慣,讓學生去體會感悟數學的智慧與美。
對學生來說,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動力。積累小的成功才能化為大的勝利。雖然我們說要屢敗屢戰,但是能有這種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又有多少? 更何況是孩子,因此一定要讓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而不是吞咽失敗的苦頭。例如在中位線的教學中,在探索并歸納出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后 ,我們不馬上進行課本例題1的講解,而是先設計如下兩道練習:
(1)若BC= 8cm ,則DE= cm
(2)若∠ADE=60度,則∠B = 度。
AC 、BC 的中點 ,請指出圖中有幾個平行四邊形? 為什么?通過這簡單但有梯度的練習,讓學生對中位線的性質有了更具體的了解,然后再加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且第2題為下面課本例題l做了鋪墊。這樣,學生對簡單的自我檢測能夠嘗到甜頭,通過鋪墊引導,較難的例題也能解答,答題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學生再次嘗到成功的甜頭。這是很有分量的自我肯定。就這樣從易到難 ,一步步制造機會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其求知欲,變“苦學 ”為 “樂學”,變 “要我學 ”為 “我要學”。不夸張地說 ,學生找到了天才的感覺,就能成為天才 。

第1題圖

第2題圖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思維是智力的核心 ,能力的培養又依賴 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形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革新教法 .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體現。
在引入新課時,精心設疑,創設懸念,形成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而漸入佳境 。
例如 :在學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定理時 ,讓學生準備三根任意長的木棍 ,上課前讓學生將三根木棍首尾順次連接成一個三角形,結果出現兩種情況,大部分同學能構成 ,而少數同學不能構成一個三角形。從而形成問題 ,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
數學的抽象性和嚴密性往往掩蓋了實際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正確運用啟發式教學是關鍵初中數學課堂啟發式教學的方式有引趣、激疑、演示、類比、聯想、引申、轉化、歸納等 ,不管運用哪一種方法都應從實際出發,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例題的教學過程實質上是 運用 知識 的過程 ,就是將獲得的知識通過 試驗和演算以及在實際活動中去應用,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熟練掌握,靈活運用的要求。例題教學要做到 :一題多用、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法多解、一題多變,以此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此外,課堂結構還有常常練習、課堂小結等,每個環節都做有效的優化課堂練習精心設計和選擇、科學地指導,讓學生總結課堂內容和積極參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核心要素是加強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 ,營造良好合作的學習氛圍。教師要依照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并以積極的心態互相評價,相互反饋 ,互相激勵,使之由客體變為主體,使之積極地、有目的地、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