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存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黨中央提出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舉措,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變遷在即,我們是千年大計之始的歷史見證人,同時也是當下建設城市副中心的參與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舉辦副中心商業發展研討會,應該說意義非常重大。我們認為:
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建設推動副中心商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當前,北京正處于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按照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減量、減重、減負的要求,構建與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優化消費結構,將有效擴大北京消費市場,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和質量效益,為加快形成消費引領格局,實現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可以看到,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北京在消費規模培育、消費市場開放、消費模式創新、消費品牌打造、消費環境建設等方面已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具備了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和條件。
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們有規模龐大的消費市場。北京在全國率先成為商品消費跨入萬億元的城市,率先形成以消費拉動為主的經濟發展格局,率先建立以總消費為目標的增長觸動機制,連續九年保持全國最高消費地位。2017年全市總消費突破2萬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六成,成為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保障民生的穩定器。
二是多年豐富的消費供給,2017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2569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80%,位居全國前列,商品消費業態多樣,擁有中華老字號 117家,全國領先。2016年國際零售品牌滲透率達到了26.7%,位列全球第10位,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規范化、連鎖化、特色化、品牌化,城市覆蓋率接近九成,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的消費不斷擴大,超過50%,在全國率先步入消費主導的時代。
三是現代創新的流通模式。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引領商務發展,非企業市場份額占全國七成以上,電商集群化發展規模全球領先,居全國之首,涌現出一批基于移動互聯網O2O“互聯網+”生活性新服務,累計建成跨境電商直購體驗店36家。
四是日益開放的商業交往。國際組織機構與我國建交的170多個國家在我國設有大使館,世界五百強企業達56家。國際會議和活動多,平均每年舉辦國際會議5000多個,國際展覽150多個。國際交通承運能力強,全方位口岸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首都國際機場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二,進入全球十大航空樞紐城市榜單。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全面推進,與自由貿
易實驗區建設等共同構成國家多層次、分領域、高水平的服務業對外開放格局。
五是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著力提升內貿,商業誠信體系不斷完善,消費市場監管保障有力,運行安全有序,大力優化外資營商環境。首創外資企業設立一窗受理,開展對各區營商環境的評價,積極優化跨境貿易營商環境。此外,全市公路里程密度居全國首位,對外交通聯絡發達,城市保證型物流完備,消費金融服務發達,公共網絡服務水平高,城市的文化底蘊豐厚,2017年全市旅游總人數接近3億元,位居全國前列。
上述幾個方面都為城市副中心商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支撐。
二、當前城市副中心商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北京已經進入減量發展階段,如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別要清醒地看到商務領域面臨的挑戰。中高端商品和優質服務供給難以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部分商業業態的質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便民商業設施區域不平衡和城鄉不平衡,擴大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優化商務領域的措施和力度還需要加強,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需要認真加以研究。
全市這些帶有共性的問題,在通州也有所體現,但同時通州也有自己的一些具體情況,城市副中心的商業發展同樣存在著機遇與挑戰。
一是與朝陽區相比,通州商業區發展,無論是經濟貢獻率、產業競爭、業態豐富度還是服務質量體系、技術應用水平等方面仍然有較大差距。
二是規劃基礎還遠遠不夠,老城區拆遷面臨不確定性,未來繼續發展,大型城市綜合體的困難依然較多。
三是標準要求高,可以借鑒的成形經驗比較少,需要在摸索中前行,規劃的難度比較大。但是從長遠來看,通州發展面臨的機遇更多更大,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各項政策落地實施,通州商業將實現跨越式發展,通州商業正處在全市發展最好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一方面,有利于吸引人才,特別是中高收入消費群體向通州集聚,為商業發展創造新需求,帶來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在落實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大背景下,通州將與燕郊聯動發展,京津冀三地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加強,將擴展至整個京津冀消費圈。同時,產業轉型步伐加快,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同時提升存量產業的規范化、現代化水平,促進業態轉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及不匹配的產業有序退出,限制資源有效整合,通州區將實現騰籠換鳥。高端產業的進入,將有利于促進新產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
四是消費結構邁向新階段。隨著通州區未來人口結構的變化,尤其是中高收入群體占比規模的擴大,消費市場將迎來重塑與變革。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正在由深層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并且這一升級趨勢越來越明顯,將推動通州商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中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商業戰略發展
我們要提高政治站位,履行四個中心服務使命,要嚴格落實好城市總規,在推動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中,實現副中心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提幾點建議。
一是通州要加快推動內貿流通發展。一要增加商品和服務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要積極參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增加高品質消費和優質服務進口,豐富本市進口消費品市場;二要加快內貿流通轉型升級,這是現代流通業的應有之意。規模以上連鎖企業增加260家以上,還要制定實施提高鄉村流通現代化水平的三年行動計劃,研究提出鄉村商業設施配置標準,推動綠色發展、末端配送、網點規范發展;三要促進互聯網+商業深度融合,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商務深度融合,發展智慧流通,支持企業應用創新技術促進實體零售創新轉型,促進食品商業與電商平臺融合發展,培育一批社區電商、“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等新模式、新業態。
二是繼續推動消費市場健康均衡發展。要全面促進健康升級,完善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要著重在創新引領、綠色低碳等領域激發市場新動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要加快建設免稅店進口商品直營店等,吸引境外商品回流。
三是加強統籌商業規劃設計建設,要結合通州實際,落實城市總規劃,編制商業服務業設施空間,加強便民商業服務建設,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區域均衡發展,要出臺通州區商業服務體系規劃建設指導意見,同時我們還將指導通州區編制好生活服務業設施布局規劃,把規劃細化到每個街道、每個社區。另外,統籌實施,堅定不移疏解商務領域非首都功能,實現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
四是大力推進重點企業發展,積極申請跨境電子商務實驗區,積極擴大進口,支持企業引進高新技術關鍵設備,擴大中高端消費品進口,實行高水平的貿易便利化政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推進外貿結構優化調整,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還要大力支持自主企業發展,弘揚運河文化,促進文化貿易與貨物貿易融合發展,促進通州區的外貿回穩向好。
在市級層面,向國務院積極申請試點延續,聚焦行政辦公、高端商務、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促進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兩翼聯動,力爭在副中心先行先試,實施更為精準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鼓勵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和采購中心、盈利中心、結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在城市副中心聚集,推動運河商務區加快承接中心城區商務服務功能疏解,引進服務與行政辦公的國內國際智庫機構入駐,打造國際化智庫高端人才集聚區,注重吸引會計、審計、知識產權等國際知名商務服務企業入駐,致力打造商務服務功能。
今天的北京商業正在熱烈擁抱新時代。前進中的北京正在以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為目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要求和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