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 要】社保基金在企業經營中要確保社保的資金的價值不變甚至上升,也要防止短期投機的產生。因此基金一定要提高被投企業的綜合價值,并且在長期投資的時間內達到超額回報的結果。因此,社保基金必須積極主動參與公司治理,監督管理大股東行為和管理層操作,從而形成合理股利政策,使得上市公司經營更加規范有效。本文對社保基金進入股市后,會對上市公司和股市產生的效應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所起的社會作用。
【關鍵詞】社保基金;股市效應
社保基金是養老基金戰略中重要的一環,面對愈演愈烈的老齡化問題,社保基金資金的安全性和增值能力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穩定發展。并且,社保基金是中國資本市場中第一位的資產管理組織,投資的朝向和價值觀都要健康。
所以社保基金要參考其引導力和領導力,關注持股企業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讓市場在健康的氛圍下發展。因此,社保基金必須積極主動參與公司治理,監督管理大股東行為和管理層操作,從而形成合理股利政策,使得上市公司經營更加規范有效。
一、前期文獻回顧
Mcconnel and Walhal(2000)主張機構投資者能夠對目標公司的研發支出施加影響,從而減少經營者的短視行為,更加注重長遠發展并提升公司價值。Koh(2003)提出持股比例高的機構投資者能夠有效地監督目標公司管理層并抑制其盈余管理,且持股比例越高,就越能有效監督。Dharwadkar and Khan(2004)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機構投資者持有股份可以降低目標公司管理層的薪酬。Kane(2004)從外部審計方面研究機構投資者在目標公司擔任的角色,發現擁有較高比例的機構投資者的公司更樂于選擇高標準的會計師事務所來進行外部審計工作,從而滿足高標準的外審要求,也進一步提升會計信息質量。
Jenkins and Velury(2006)也提出機構投資者持有越多目標公司的股份,該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越高,此外,投資人要實時參加和考察管理層的活動,防止管理層謀取私利,可以降低委托代理的風險。Elizabeth and Konari(2018)提出機構所有權與日本企業環境評級呈正相關關系,機構股東能夠有效地改善公司治理結構。
國內學術界對這個問題也有研究。吳姚東和謝魁星(2002)指出機構投資者持股可以改善目標公司的股權結構,并維護中小股東的權益。隨著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更加深入,能夠進一步改善公司結構并提升治理水平,從而促進資本市場更加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