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丹琴
【摘 要】部分企業的生產活動可能會損害到環境。而環境是全人類的寶物,為了更環保,全球都對企業有著環保規定,企業需要公開有關的財務信息。由此,環境保護成為共識。但企業的環境會計披露時經常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并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
人類發展歷史上,曾經盲目追求經濟的進步而過度消耗了環境和資源,到了后來環境被污染了才開始重視這些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環保問題也成為了每年的熱點。我國的環境問題繁多,近年來北方的空氣中含有較多的霧霾成為了人們擔心的重點。面對這樣的情況霧霾必須改變理念,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確保環保的前提。本文旨在規范企業的披露行為,從建設完備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驅使企業自發披露環境信息、提高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一、前期文獻研究
這幾年我國有關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研究主要是為了找出影響它的原因所在。代文、董一楠(2017)研究發現,債務融資成本會影響環境信息披露結果的質量,并且兩者呈現負相關的關系,但是利用審計監督行為的作用在調節兩者關系上并不明顯。趙芳芳、權亞文(2017)發現高管的個人特征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也存在影響,且國企高管更愿意把環境信息向公眾披露。
聯合國第九屆會議(1997)提出,其他受到環境影響的事項應該在報表附注中列出,例如政府補助、或有負債以及稅收等。我國學者在環境信息披露的途徑有各種各樣的見解。孟凡利(1997)在該領域的一系列工作十分出色,他認為,環境信息的披露方式有但不限于在財務報告、財務報表或年報的其余區塊中進行披露;此外,他鮮明地提出,不僅可以使用現有的年報等方式披露環境績效,單獨編制獨立的報告予以披露也存在可行性。韓雨南(2013)則建議屬于重污染行業的企業應該考慮并且重視環境風險等因素,原則上應該采取獨立報告進行環境信息披露;而那些屬于非重度污染行業的企業因其環境信息相對較少可以采取補充報告式。
促進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動力分為內外兩種。外因有來源于企業外部的制度壓力、輿論監督,內因為企業內部的道德約束等等。有學者認為,迫使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壓力主要來自于:環保風險、社會輿論例如媒體監督、法律制約、消費者需求以及環保組織的監督等。(Peattie,1992)Fraser和Brown(2006)及Josefina(2008)均認為企業在信息披露上的動機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并且這個影響主要通過運營過程中業務目標的實現程度。Chris和Ioannis(2018)認為企業在披露環境信息時受到公司社會責任范圍內的績效影響。
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相對而言豐富但是比較龐雜,本文選取國內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論述。
一般而言,企業的規模越大,其社會關注度越高。想要獲得外來資金,企業就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因此,大規模的企業將更有動機選擇披露環境信息。Buzby(1975)研究發現,小公司出于成本考慮,發布的年度財務報告一般較為粗略。Wallaeeetal(1994)研究發現美國公司在環境信息方面的披露水平與各公司的發展規模呈現正相關的關系。湯亞莉(2006)、李晚金(2008)等采用類似的實證方法,收集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并分析其披露環境信息的情況,發現公司規模這一指標與其披露水平具有穩定的正相關聯系。李朝芳(2012)同樣證實,環境信息披露水平與企業規模、財務經營狀況存在顯著的關聯性。
二、采掘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披露內容簡單、不全面
現在國內還缺少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制度和標準。從采掘業披露的現狀來看,明顯存在披露內容比較簡單、不夠全面的問題。總的來說,采掘業上市公司在披露過程中對環境信息的披露比例以及各信息的披露程度還有待提高,例如分析的的披露內容項目中只有兩項披露比例超過了80%,有半數未達到50%。而且牽扯到的項目不多,披露出來的信息也不夠完整。
在披露形式方面,大多數企業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形式,但是從統計結果可得出所披露的大部分信息都通過定性描述方式呈現,定量披露的信息較少,并且定性描述比較隨意籠統、泛泛而談。如果披露內容缺乏數據的支撐,會顯得空泛,不貼近實際,會降低了環境信息的說服力和影響程度,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于環境信息區分困難,采掘業上市公司對于與環境有關的設備、技術投入、工程項目和罰款等的披露都較少,都難以以貨幣性信息披露。例如,大多數樣本企業對于環保投入的說明大多以文字描述,未披露出投資的具體項目和具體投資金額等。
(二)披露內容缺乏實用性與可比性
因為沒有正規一致的披露規定,企業在披露內容上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部分來,有避重就輕、隱瞞的可能。企業為了提高自己在所處行業中的聲譽,維護以往建設的形象,吸引投資者和買家,會選擇性地披露對自身發展有好處有促進作用的環境信息,會盡量避免披露與環保有關的罰款,或者多披露有利的信息來削弱不利信息的影響程度。在對65家樣本企業分析中可看出幾乎沒有企業披露不利的環境信息,都披露了正面有利信息。由于缺乏對環境信息的監管與鑒定,企業這種報喜不報憂的行為會損害信息的實用性與可靠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使用。
另外,由于各企業重視環保的程度不同和業務不同,在報告中所披露信息內容的類別和詳盡程度也不相同。這樣的情況也存在于采掘行業中,使得行業內各公司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工作的最終結果質量參差不齊,差別較大。例如在分析2014年年報中,山東黃金披露了幾乎所有的本文所列出的環境會計信息內容,而中海油服只披露了環境風險這一項內容。就算是相同的企業,不同年份的披露質量也不一樣。企業會選擇不同的地方披露環境信息,使得信息可能分散于不同的報告或者一個報告中的各個地方。
因此,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缺乏可靠性與實用性,披露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和披露方式不同導致披露內容缺乏可比性,不利于環境信息利用與分析過程中將不同的企業以及行業進行比較。
三、采掘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成因
(一)缺乏強制性約束
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強制性約束因素有:有關環境的法律法規、政府監管和第三方審計。由于成本效益等因素大多數企業并不愿意或者說并不會主動披露環境信息,這些強制性約束因素在驅使企業披露環境信息上顯得越發重要。而我國采掘業上市公司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缺乏這些因素的約束作用。
不同企業的業務和程序都不一樣,加上環境也不一樣,披露的信息結果肯定五花八門,導致不同企業差異巨大。又因為沒有統一的制度規定,因此在信息披露時這樣的差異會進一步加強,導致環境信息的可比與實用性質被明顯削弱。因此,這些差異需要通過全面的法律法規等強制性因素來進行規范和約束。
雖然一些針對環境問題的法律法規已在我國通過并實施,但這些法律法規只規定和限制污染環境的活動,未規定和約束具體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缺陷也說明政府部門的監管有缺陷。我國主要監管部門有:國家環境部、財政局和證監會等機構。這些機構雖然制定了相關的懲罰措施,但是懲罰力度不夠會使得企業的懲罰成本仍然小于治理成本,從而缺乏披露自愿性。因此,有關部門仍需加強對企業披露行為的監管,時刻關注采掘業環境披露問題,加強環境保護方面的法治建設與管理。
除此之外,獨立第三方的審計也可以幫助監管和改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但是衡量環境信息質量的相關標準在我國還未建立,缺乏相關的監管制度,使得第三方環境審計寸步難行。
(二)環境會計理論和制度尚需完善
我國在環境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沒有統一標準,對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方式也沒有統一的規定。另外,有些有關環境的成本難以或者至今還未有科學方法進行貨幣計量。不同企業所共同耗用的環境資源也難以用一個標準來進行分配。這些問題讓披露問題更明顯。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漏洞和規范缺失,導致企業披露時有空子可鉆,企業之間差異巨大。
(三)環境會計信息需求不足
有關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對提高披露質量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方通常是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即政府,債權人,投資者,員工和公眾。由于利益相關者與企業息息相關,其對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可以激發公司對披露的熱情,也可以監督公司信息的披露。現在,政府是最需要的,但是政府所需要的信息量遠小于企業可以或應該披露的信息量,并且政府主要關注一個行業總體的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情況并依此進行宏觀調控,不會關注個別企業的披露情況。而債權人和投資者主要關注企業的環保情況是否影響其收益,往往不會主動去參與環保投入和監管披露情況。職工通常關注的環保情況為其工作環境,而社會公眾也只會在特別事件發生后去關注個別企業的環保情況,并且這兩者對企業影響較小,因而其對企業的披露制約較小。綜上所述,目前采掘業企業的利益相關方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視度不足,因此總體需求的不足使得拉動公司披露的動力不足。
(四)企業環保意識不足、缺乏披露主動性
無論是缺乏外部強制性約束和監管還是需求拉動不足,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主因還是來源于企業自身,主要是其披露行為不夠主動。雖然環保年年是社會熱點,社各界人士對于環保的關注度以及環保意識不斷提高,這些年,企業亂排污水、亂認廢棄材料的情況時常出現,即使存在一些與環保意識沒有關聯的污染,比如設備老化,但是這些事件都可以反映出我國企業環保意識不足。由于披露消極的環境信息可能會影響企業的形象,企業不愿意披露消極信息或者盡量減少不利消息的披露程度。但是目前我國企業仍有很多企業每年不披露或者只披露很少部分的環境信息。例如本文所研究的樣本公司中每年平均有3家在年報中只披露了1項環境信息,且均為正面積極的信息。另外,企業在披露過程中會產生披露成本,若這成本大于披露信息所能帶來的效益,企業便會選擇不披露。由此看出,我國企業環保意識不足,主動性與自愿性的缺乏是披露程度不足的問題的成因。
四、建議
(一)加強外部審計
在采掘行業,各上市公司在進行信息披露時利己的傳統觀念使得披露具有主觀片面性,會選擇規避披露污染情況等負面信息,導致最終披露呈現的內容不夠完整全面并且缺乏可靠性。因此,針對此問題,本文建議加強外部審計,對公司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進行鑒證并出具具體的審計意見,有利于加強披露信息的可靠性與完整性。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所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對于環境會計信息鑒證缺乏經驗,未能對企業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出具具體的審計意見。因此,本文建議我國應當盡早出臺針對環境會計信息審計的審計準則,發展對環境信息的審計工作,規范并且加強對采掘業的審計工作。
(二)加強企業自身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建設
內部制度的完善是良好的基礎。首先,企業要提高環保意識,摒棄傳統的環境換取利潤的理念,將自己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承擔相應的責任積極投入于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的工作中來。再來,企業要強化會計內部建設,訓練優秀的環境會計工作者,讓披露更高效高質。其次,應該讓環境管理體系和內部控制體系都更合理完善。相對于外部監管,企業自身監管具有成本與信息的雙重優勢,也更具有效果。同時為了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企業也應當設立環境會計信息的內部審計并且加強工作,減少內部影響披露的不良因素。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浙江 杭州 311112)
參考文獻:
[1]王婷.國內外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進展[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12).
[2]王建明.環境信息披露、行業差異和外部制度壓力相關性研究——來自我國滬市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8(6).
[3]王俊.能源行業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分析[J].會計審計,2014(2).
[4]王龍飛.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與公司績效實證研究——基于2013年滬市強污染行業上市公司數據分析[J].中國商貿,2015(14).
[5]肖序.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第一版.
[6]于安安.我國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