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有成
摘要:菜用枸杞作為新型林產品,適宜在高寒區農田、林下及林緣種植,既可以作為木本蔬菜,又可生產有機茶,同時作為經濟林一次種植,可多年采收。菜用枸杞繁育與示范栽培技術推廣項目依據計劃,引進省外優良品種進行栽培試驗,總結育苗關鍵技術。以期為開發新蔬菜品種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菜用枸杞;育苗技術;研究
菜用枸杞作為新型林產品,適宜在高寒區農田、林下及林緣生產,綜合效益表明,種植野生蔬菜,投資小,經濟效益高,投資回收期短,見效快,非常適合我省農村及林下產業實施的高回報項目。菜用枸杞既可以作為木本蔬菜,又可生產有機茶,同時作為經濟林一次種植,可多年采收。在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保護林區水土資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也對周邊地區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邊遠地區農民發家致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寧夏引進 “寧杞菜1號”進行育苗試驗。該品種生長量大,適應性廣,抗干旱,耐貧瘠,抗病蟲性強,物候期早等優良性狀。植株叢狀生長,每叢5-20個枝條,枝長50-100cm。葉片單生,披針或長橢圓形,葉肉質地厚,分蘗能力較強。該品種營養豐富,富含18種氨基酸,粗蛋白含量為351.6g/kg、脂肪含量為26.3g/kg、鈣為5.6g/kg。枸杞葉還具有藥用成分,有清熱解毒、明目利尿之功效、有抗衰老、延年益壽、滋陰壯陽、增強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降低血糖和膽固醇等作用。
一、試驗地點
試驗區位于青海省大通縣塔爾鎮河州莊村農田,區域屬半淺山半川水地區。海拔2471-3656米,年平均氣溫3.7℃,年降雨量451毫米,年日照時間2685小時,無霜期97天,土壤為栗鈣土,耕作層60cm,灌溉方便,適宜種植小麥、蠶豆、油菜、馬鈴薯、反季節蔬菜等作物。
二、材料與方法
本試驗采用L8(4×42)正交方案,以扦插時期、扦插成活率、取材部位、施肥間隔期和澆水間隔期為因素設置不同水平,各處理田間隨機排列,重復兩次,小區面積12.5m2。
試驗于春季實施,每小區首先按2~3kg的用量施入腐熟的有機肥,耕翻整地劃分小區,再依各處理要求,采用硬枝扦插育苗法,于扦插前,在經過品種選育后建立的菜用枸杞采條圃內,采集生長健壯枸杞的不同部位上剪取直徑為0.4~0.6cm的枝條或徒長枝,截成具有2~3個芽,長15~20cm左右的小段,根據扦插時間隨時采條及時扦插,扦插時按行距20cm,株距15cm的密度進行,扦插深度以達到插條的3/4為宜,插后立即澆水,保持枸杞硬枝扦插后的土壤商情,以促進盡快生根發芽。試驗方案詳見表1。
三、田間管理
(一)水肥管理
苗木栽植或扦插后為使枸杞嫩莖葉優質高產,必須保持肥水充足。在新根萌發期應適當松土,成活后進行淺培土。追肥和澆水時間按試驗方案進行,可追施尿素等速效性化肥。
(二)除草整枝
幼苗生長高度達10cm以上時,中耕除草,疏松土壤,深5cm;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夏秋季室外溫度過高時,需覆蓋遮陽網,以防烈日暴曬。此外,要重視對植株的修剪,盡量使其嫩尖密集在同一水平面上,便于采摘。
(三)有害生物防治
以AA級綠色食品標準為依據,生產地的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肥料及有害于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生產資料,而是通過使用有機肥、種植綠肥、作物輪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術,培肥土壤、控制病蟲害、保護或提高產品品質,從而保證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準要求。農藥殘留要求0.01mg/kg。在地下水位高,雨水較多的地區,推行深溝高畦,利于排灌,保持適當的土壤和空氣濕度。及時清除落葉、殘株及雜草,清潔田園,消除病蟲害的中間寄主和侵染源。可利用害蟲天敵進行害蟲捕食和防治。還可利用害蟲固有的趨光、趨味性來捕殺害蟲。利用有機蔬菜上允許使用的某些礦物質和植物藥劑進行防治。菜用枸杞病害有白粉病和葉斑病、流膠病、根腐病。病害嚴重時采取農業措施與適合蔬菜施用的藥劑相結合的方法防治。
四、調查與統計方法
試驗分別于6月22日和7月3日在第一、二期各扦插區內,隨機挖取具有代表性的5個插條,調查記錄生根數量及長度,同時測量記錄新生枝條數量和長度,并進行統計分析,比較不同處理區取樣插條的根和枝的生長量大小分別于不同處理區扦插后的第15、45、90和150天調查記錄扦插苗的成活數量,據此分析比較各因素及水平對扦插枝條成活率的影響程度。
于生長季節結束前后,分別調查記錄不同處理區內的扦插枝條的成苗數及每小區全部成活苗的株高。全部試驗結束后采用t測驗或多重比較法分析比較試驗各處理因素的優劣。
五、結果分析
(一)試驗調查不同處理區內硬枝插條的地下部生根數和地上部發芽枝條數量的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表明,不同來源但同期扦插的插條在發枝、生根數量及長度上無顯著性差異,即無論是采用菜用枸杞枝條的中部還是頂部做為插條,均具有相同的生根發枝能力;從6月22日調查根與枝的數量對比看,各處理的地下根條數顯著地少于地上部枝條數,而7月3日調查結果中的根枝對比雖沒有系統的規律性,但總體上仍然是枝數多于根數;從兩次的調查結果來看,春季扦插的枝條其生長的增長量主要表現在新生枝條的長度上,并極顯著地大于其根長及其它各處理的根長和枝長,說明硬枝扦插枸杞枝條前期主要以新生枝條長度的增長為主。
(二)各處理區扦插苗在不同時期的成活率的比較結果變量分析。結果表明,在扦插時期、扦插枝條不同部位、追肥時期和澆水間隔期等四個因素中,影響枝條扦插成活率的主要因素為扦插時期,結果見表3所示。表3結果表明,春、秋兩季(第一期和第四期)扦插枝條的成活率最高且相同,晚春(第二期)扦插枝條的成活率次之,而夏季(第三期)扦插枝條的成活率最低,并且三者之間的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三)扦插枝條在生長季節結束時成活率等指標的變量分析。不同因素及水平處理區扦插枝條在生長季節結束后的存活率、株高等指標經變量分析表明,扦插期因素的不同水平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分析結果見表4,從表4的結果中可以總結出,在生長季節結束后,以第四期扦插枝條的成活數最多,與第一、二、三期扦插枝條的成活數相比有極顯著差異。而扦插時期越早其新生枝條生長量越大,但其整齊度卻越差,各扦插時期處理之間調查數據經方差分析呈現出顯著性差異。
六、結論
在扦插時期、扦插不同部位、追肥時期和澆水間隔期四個因素中,影響枝條扦插成活率的主要因素為扦插時期,對菜用枸杞進行硬枝扦插應選擇在春季和秋季方可達到較好的成活率。而扦插時期越早其新生枝條生長量越大,但其整齊度卻越差。硬枝扦插枸杞枝條前期主要以新生枝條長度的增長為主。
參考文獻:
[1]李建國,馬金平.“寧杞菜1號”枸杞設施溫棚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 2010 (11): 63-65.
[2]高淑敏,楊君麗,咸文榮.青海省野生蔬菜資源研究及調查初報[J].青海農林科技, 2002 (1):22-24.
[3]岳瑾,馬萱,董潔,楊建國,喬巖,杜剛,劉巖.日光溫室菜用枸杞病蟲害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遼寧農業科學,2016(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