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軍
摘要:臺灣青棗是一類在人類營養和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水果,當前臺灣青棗的需求市場不斷擴大,且消費者對臺灣青棗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不當的栽培管理模式及病蟲害等生物脅迫嚴重影響了該產業的生產力,阻礙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缺乏合理的病蟲害預防措施會導致臺灣青棗數量和產品產量質量上的損失。由此可見,大力發展臺灣青棗種植技術推廣以及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是時代的潮流。雖然過去的常規育種和一定的防蟲措施為提高臺灣青棗產量、質量以及對生物脅迫的抗性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我們在臺灣青棗生物脅迫耐受性改良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本文主要說明我們所研究的幾種常見臺灣青棗栽培管理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
關鍵詞:臺灣青棗;病蟲害防治;栽培技術
臺灣青棗,常綠小喬木,是由印度毛葉棗經臺灣育種家多代改良選育而成的優良水果品種。臺灣青棗可以通過提供微量營養元素和維生素等在人類營養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臺灣青棗適應性強,在我國臺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均可種植[1]。長泰縣的臺灣青棗引種從1994年開始,已有24年歷史,青棗在長泰縣發展迅速,現全縣已種植了800多公頃,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臺灣青棗對土壤要求不嚴格,沙土、壤土、微酸性土均可種植,但對水源、陽光、肥料要求較高,在干旱、缺水、瘦瘠、光照差、臺風多的地方種植,品質、產量都會受到較大影響。
如果可以克服由于生物脅迫造成的損失,臺灣青棗的總產量可以大大提高,其品質也可以得到改良。因此,改善臺灣青棗生產和預防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是所有研究和發展計劃的共同目標。在過去的三十年中,諸如生物脅迫抗性,產品質量和儲存壽命等各種重要特性已成功地應用于植物生產中[2]。在優質高產相關研究中,病蟲害耐受性一直是主要的性狀,能夠抵御病蟲害的農產品會被迅速商業化,極具商業價值,例如具有昆蟲和病毒抗性的馬鈴薯等[3]。近年來,我們在臺灣青棗種植引入生物脅迫耐受性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一、合理進行臺灣青棗種植
(一)科學定植
要選擇主枝3條以上,長度40cm以上,側根3條以上,長度15cm以上,基部粗度0.5cm以上的健壯苗。苗木要求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栽植密度應根據栽植方式、氣候條件、土壤肥力、品種特性等因素綜合考慮。栽植方法:苗木栽前根系要進行修剪,側根重新剪出新茬,對較長的根系要剪短,在種植坑內根系舒展為準。定植應在早春萌芽前進行,挖30cm×30cm×30 cm定植穴栽植,栽植時先填入表土,用腳踏實,中央要略高于四周,再將苗木立于坑穴中央,根系向四周舒展,隨即填土,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使根系與土壤密接。栽植深度以根頸部略低于地面為宜。栽植不能太深,否則苗木生長減慢。
采用黑色地膜覆蓋栽植成活率明顯高于裸地栽植,這是由于黑色地膜覆蓋的土壤水分比裸地高的原因,所以如果在干旱地區定植時采用黑色地膜覆蓋的辦法保墑,同時還可以減少田間雜草。
(二)水肥控制
定植后立即澆透定根水一次或坐水栽植,才能夠有較高的成活率。雖然抗旱、耐瘠薄、適應性強,但是為了保證高產穩產,要有充足的水肥保證。施基肥宜在秋季結合土壤耕翻進行,以農家肥為主,輔以一定量的N肥和P肥,應當注意的是在苗木栽植時一般不要在穴中直接施用化肥,以免燒苗或影響苗木生長。每畝施用農家肥3000-5000 kg,N、P復合肥30-50 kg。全年施肥量基肥要達到70-80%,20-30%作為追肥施入。
灌溉是栽培管理的重要內容,土壤含水量漫灌>點澆>無定根水,成活率漫灌>點澆>無定根水。水分條件是栽植成活的關鍵,所以在定植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澆定根水,提高成活率。
(三)合理修剪
臺灣青棗生長階段,若枝葉繁茂,則勢必減慢其生長速度,種植戶需要根據現實的生長狀況對其進行合理修剪,合理調節枝葉的生長,避免繁多的枝葉奪取果的有限養料,從而緩解臺灣青棗的生存壓力,保證臺灣青棗的質量。定植苗木對地上部分要適當短剪,粗度<1mm以下的分枝徹底疏除,枝條長于30cm的分枝短剪到20cm左右,當年可萌發5-12枝側枝和3-5個基生枝。主叢枝一般3-5a進行徹底更新,新的主枝以新長出基生枝為主進行培養。
果修剪通常有拉枝與扭梢兩種,此2種技術均能夠促進花芽的分化。修剪時還要注意果枝干的高度及整體的高度,臺灣青棗枝條的開張角度等,從而保證臺灣青棗能沐浴到日光,均勻地汲取營養。在果實成熟、花葉凋落的季節,修剪太過濃密的新梢,從而保證果實的著色。
二、臺灣青棗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臺灣青棗白粉病的防治
臺灣青棗白粉病災害的發生同氣候息息相關,干旱有益于真菌滋生,通常來看其危害的程度更是與降水量呈負相關。因此,干旱條件下果園發生該病較為嚴重。若葉片受侵染則形成點狀的黃色斑塊,隨著病害葉片的長大,變為白色,邊緣破損皺縮。幼果感染后,滲出深褐色物質最終形成畸狀果實。應對之策是結合鏟除野草,修剪掉感染的枝葉。也可結合藥物輔助防治,噴灑苯甲·吡唑酯或吡唑醚菌酯。
(二)臺灣青棗介殼蟲的防治
臺灣青棗介殼蟲是影響臺灣青棗生長的一種常見蟲害,治理臺灣青棗介殼蟲,應在其出現的早期將葉片進行采摘處理。還可以進行藥物噴灑防治,如在臺灣青棗介殼蟲孵化期,以1.3%的苯甲·吡唑酯或吡唑醚菌酯,也可將10%蚍蟲林液稀釋1000倍液對植株進行噴灑。另外,還要注意適當的修枝,保證環境的通風。
(三)果蠅的防治
在防治時,可通過噴灑稀釋0%高氯·殘殺威1000倍液,注意在噴灑時,盡量地保證均勻地噴灑。此外,也可用果實蠅粘膠板,120-150片/公頃誘殺。最后以木棍等為燃料予以熏蒸消毒,并去掉枯葉以保證蟲源能被完全清除。
(四)紅蜘蛛的防治
紅蜘蛛為害葉片(背面)導致落葉,為害果實,使果實表面產生粗糙的褐色疤痕,影響外觀內質,可用20%阿維·乙螨唑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
三、總結
加強完善臺灣青棗的栽培和病蟲害防治的理念是提高產量的必然要求。本文針對臺灣青棗的栽培及其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了綜合描述,為科學生產提供了參考。果農和相關技術人員應在掌握基本種植理論的基礎上才能科學高效的進行生產活動。
參考文獻:
[1]陳蓮,林河通,陳藝暉,林藝芬,孔祥佳.臺灣青棗果實采后生理和病害研究進展[J].包裝與食品機械,2010,28(06):45-53.
[2]徐小艷,吳錦鑄.臺灣青棗的營養成分分析與利用[J].食品科技,2009,34(10):32-34.
[3]楊平,孫向陽,王海燕,郭樹花,薛巖,續九如.施肥對臺灣青棗營養生長的影響[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06):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