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欣 劉玉萍 陳莞婧 譙琪川 吳亞平
摘 要:目的 比較營養處方干預及部分代餐干預對超重和肥胖人群進行短期低碳高蛋白飲食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104名超重和肥胖的體檢者,隨機分為處方組和代餐組,各52名。代餐組采用部分代餐干預飲食方案,處方組實施處方干預飲食方案。對減重者進行跟蹤干預4周后,比較兩組減重效果,分析干預前后基礎代謝水平、體重、腰圍、腰臀比、內臟脂肪含量和肌肉量等體成分指標的變化。結果 兩組共87名體檢者完成干預,均獲得明顯的減重效果,體重、體脂率、內臟脂肪含量、腰圍、腰臀比等指標均較干預前下降;就單純減重結果而言,代餐組的效果優于處方組[-(4.63±2.13)kg vs-(3.56±2.35)k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7);代餐組有肌肉丟失的趨勢-(0.33±1.24)kg,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78),而處方組有肌肉增長的趨勢(0.68±1.18)k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處方組基礎代謝率的變化沒有明顯差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5)。代餐組的完成率為90.38%,高于處方組的76.32%,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65)。結論 采用低碳高蛋白飲食短期干預,代餐組和處方組均能獲得明顯的減重效果,但長期干預效果和干預后體重維持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營養干預;體重控制;低碳高蛋白飲食;健康管理
中圖分類號:R58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15.021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15-0067-05
Effect of Two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Methods on Weight Interven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Subjects
LI Ting-xin,LIU Yu-ping,CHENG Wan-jing,QIAO Qi-chuan,WU Ya-ping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Chengdu 610072,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nutritional prescription intervention and partial meal replacement intervention on short-term low carbon and high protein diet interven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people.Methods A total of 104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from October 2016 to March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prescription group and a meal replacement group,52 each.The meal replacement group used a partial meal replacement intervention diet plan,and the prescription group implemented a prescription intervention diet plan.After 4 weeks of follow-up intervention,the weight loss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changes of body composition,body weight,waist circumference,waist-to-hip ratio,visceral fat content and muscle mas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analyzed.Results A total of 87 physical examin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completed the intervention,and all the weight loss effects were obtained.The body weight,body fat percentage,visceral fat content,waist circumference,waist-to-hip ratio and other indicator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In terms of simple weight loss results,the effect of the meal replace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rescription group[-(4.63±2.13)kg vs-(3.56±2.35)kg],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27);The meal replacement group had a tendency to lose muscle-(0.33±1.24)kg,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78),while the prescription group had a trend of muscle growth(0.68±1.18)kg,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asal metabolic rate of the prescription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25).The completion rate of the meal replacement group was 90.38%,which was higher than 76.32% of the prescription group,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65).Conclusion Short-term intervention with low-carbon and high-protein diet can achieve significant weight loss effects in both the meal replacement group and the prescription group.However,the effects of long-term intervention and weight maintenance after intervention remain to be further studied.
Key words:Nutritional intervention;Weight control;Low carbon and high protein diet;Health management
超重和肥胖癥會引發一系列健康、社會和心理問題。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癥和其他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1]。通過膳食對超重肥胖人群的干預常常分為營養處方干預、部分代餐和完全代餐干預三種方式。在限制能量的體重控制飲食中,目前研究比較多的干預模式有低脂膳食模式、地中海膳食模式、生酮膳食模式和低碳高蛋白膳食模式。國外研究表明,低碳高蛋白膳食模式通過短期干預控制體重就能獲得較好效果的一類特殊膳食模式[2],但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食的中國居民中的干預方式和人群接受度還有待進一步驗證。本研究擬通過采用處方干預和部分代餐干預兩種方式,對超重和肥胖的健康體檢人群進行短期低碳高蛋白飲食干預,比較兩種方式的人群執行情況和接受度,驗證該類膳食對中國居民體重和人體成分的干預效果,探討適合我國居民的體重管理方法。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體檢中心2016年10月~2017年3月的超重或肥胖的健康體檢者,18~65歲,BMI 24~39 kg/m2。排除標準:①嚴重肥胖者(BMI≥40 kg/m2);②3個月內發生急性冠脈綜合征、腦血管事件,血壓未控制者(收縮壓≥160 mmHg和或舒張壓≥100 mmHg);③痛風急性發作期者;④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嚴重胃腸道疾病者;⑤合并惡性腫瘤,急慢性感染需要治療者;⑥懷孕或準備懷孕者。干預前 1 周所有受試者仍然保持日常能量攝入。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受試者分組 每位參與者均完成了健康體檢和人體成分分析,在健康管理員的指導下填寫《入組問卷》,收集基本資料、生活方式等信息。將超重或肥胖受試者序貫入組,隨機分處方組和代餐組。飲食干預方案,由經過統一培訓的健康管理師一對一的跟進干預4周,加強受試者宣傳教育及飲食運動指導,要求每周堅持3~5次的中等強度運動,鼓勵堅持生活方式改進,并監督低碳高蛋白飲食的執行。
1.2.2干預方法 ①代餐組:部分代餐干預飲食方案:午餐和晚餐用膳食營養棒各48 g替代主食攝入(每100 g成分:37.4 g碳水化合物,43.8 g蛋白質和9.3 g脂肪,諾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杭州),其余推薦搭配攝入淀粉含量低的蔬菜和低脂高蛋白肉類,每日給予1200~1500 kcal的限制能量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控制在15%~20%,蛋白質供能在35%~40%左右。每日至少飲水1.8 L。參與者運動情況與原來不變。②處方組:處方干預組飲食方案:給予受試者膳食配餐處方,受試者做膳食記錄,每周反饋給干預組。嚴格控制主食、水果和甜食的攝入,推薦選擇攝入淀粉含量低的蔬菜和低脂高蛋白肉類,與代餐組匹配,每日予1200~1500 kcal的限制能量膳食,配餐處方通過軟件《營養計算器》(v2.6標準版)計算,將碳水化合物供能控制在15%~20%,蛋白質供能在35%~40%左右。每日至少飲水1.8 L。參與者運動情況與原來不變。
1.3觀察指標 選擇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健康管理師5名,經營養師的培訓,規范人群分組原則、健康教育內容、回訪監督步驟等,負責研究期間低碳高蛋白飲食的指導、咨詢、督促和宣教。通過電話隨訪、網絡互動、微信等多種方式,監測并記錄所有受試者在干預中的執行情況及干預后的體重和體成分的變化。比較兩組受試者干預4周前后體重、體質指數(BMI)、腰圍、體脂肪及肌肉量的變化。
1.3.1身高體重和體成分測定指標采集 身高、體重和腰圍由體檢護士負責采集,采用歐姆龍超聲波身高體重儀(型號:HNH-318)和腰圍尺,空腹、排空大小便,脫去外套,測定兩次取平均值。人體成分檢測采用人體成分檢測儀(InBody720,韓國Biospace公司)。采用生物電阻抗來定全身肌肉和脂肪組織含量,測量內容包括體脂百分比、肌肉含量、內臟脂肪含量等[3]。被測試者需空腹、排空大小便,脫去外套,除去手表、項鏈等金屬物品,赤腳站在足板電極上,兩手握住手持把手電極部分,由經過統一培訓的健康管理員操作。
1.3.2相關指標 采集受試者干預前、后的身高、體重(BW)、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百分比(PBF)、內臟脂肪區域(VFA)、腰圍(WC)、腰臀比(WHR)、骨骼肌質量(SMC)和基礎代謝水平。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實驗采用成組設計和自身配對設計,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研究對象納入情況及一般特征 處方組最終完成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24~58歲。退出12例,退出原因:4例失訪,8例因難以堅持而終止。代餐組最終完成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23~59歲,退出5例,退出原因皆因難以堅持而終止。處方組的退出率高于代餐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65);兩組人群性別構成、基礎體重及腰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實際干預過程中發現,年齡較高、基礎體重較大的人群被隨機分入處方組后往往覺得難以堅持而放棄入組,或中途中止。因此,本研究最終堅持完成干預的人群分組里,代餐方式干預人群的基礎BMI和體脂肪率高于處方組,基礎肌肉含量和基礎代謝比處方組低,接受代餐方式干預人群的年齡比接受處方組干預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研究對象干預前后體成分指標變化 與干預前相比,代餐組和處方組人群的體重較干預前均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體脂率、內臟脂肪含量、腰圍、腰臀比等指標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處方組干預后的肌肉含量有一定增加,而代餐組肌肉可見少量降低,但未顯示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種干預方式的效果比較 兩組人群干預前后各指標差值比較,代餐組在單純控制體重的效果上優于處方組,但處方組人群的肌肉含量在減重后略有增加,而代餐組略有降低,且兩組的肌肉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體成分指標的變化,兩組尚未觀察到有統計學差異,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超重和肥胖均呈上升趨勢,隨之而來的慢性病發病率也在逐年攀升。肥胖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已廣泛被大家所認知,預防和控制肥胖的發展已是全球亟待解決的問題[4]。我國2010 年的調查研究表明,成年人肥胖率為12.0%,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1.9%、12.1%[5]。肥胖是不良飲食習慣、體力活動不足、能量代謝失衡的后果之一,同時也是2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社會心理障礙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6]。
多種飲食治療方法已被成功地用于治療超重和肥胖,其基本原則是限制能量攝入。本研究中使用的低碳高蛋白膳食是一種特殊的膳食模式,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限制在5%~25%范圍內或<150 g/d,蛋白質供能比>20%,伴隨/不伴隨生酮[7]。國外很多研究表明低碳高蛋白飲食對體重控制的短期干預效果優于低脂飲食,能較快的促進體內脂肪的分解,提高基礎代謝[8,9]。但我國人群的傳統膳食習慣是以碳水化合物攝入為主。在我國人群的研究中發現低碳飲食控制體重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人群的依從性和干預方式還需要進一步探討[10]。
本研究通過對受試人群進行低碳高蛋白飲食干預四周,比較部分代餐和單純處方對人群的體重干預結局指標,發現兩種方式均能獲得較好的減重效果,其中代餐組的單純減重效果優于處方組干預后兩組人群的體脂率、內臟脂肪含量、腰圍、腰臀比等指標也有顯著降低;說明低碳高蛋白飲食在我國人群中也能達到較好的減重效果,這與之前研究的報道結果一致[10,11]。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分析兩種方式減重前后的肌肉變化可見,代餐組有肌肉丟失的趨勢-(0.33±1.24)kg,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78),而處方組有肌肉增長的趨勢(0.68±1.18)k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分析兩組人群的納入狀況可見,處方組的年齡構成低于代餐組,基礎代謝水平和肌肉含量也高于代餐組。因考慮到人群的依從性和干預的可行性,本次研究人群的納入參考了參與者本人意愿,并未達到完全隨機化,年齡段和基礎體成分(體重、肌肉量和基礎代謝)水平的差異對干預結果的分析會造成一定偏倚,因此只對兩種干預分組進行了干預前后的差異比較,并沒對兩組干預的重點指標做橫向對比。
健康減重的兩個重要手段,即調整膳食和增強運動消耗。在實際使用時,減重對象本身對不同方法有不同的接受程度,這與年齡、性別、職業性質等因素都息息相關[12]。只有選擇一種減重者樂于接受,且易于實施的減重方式才能堅持下來,達成效果。在兩組的人群的在實際干預工作中發現,基礎體重較大,但基礎代謝水平和肌肉量降低的超重/肥胖患者,更傾向于接受部分代餐的干預方式。這部分人群平時的運動習慣較差,飲食自控能力也較低,干預容易中途放棄,今后對這部分人群可優先考慮通過部分代餐干預培養其自控能力,或許可提高干預的依從性和效果。相對的,基礎代謝水平和肌肉量尚可的超重/肥胖患者,平時有一定的運動習慣,更容易或者更愿意通過單純處方改變飲食的方式干預,可優先考慮用處方干預的手段,培養良好的膳食習慣,可達到理想的干預效果。這為今后超重/肥胖人群干預方法的選擇上提供了參考,今后如果能納入更多人群干預,通過人群分層分析,消除兩組人群中的這種差異,分析結果將更有參考價值。
另外,雖然干預過程中兩組均要求達到每周3~5次的中等強度運動,但可能代餐組的運動強度和頻率并沒有達到預期要求,導致在體重降低的過程中,肌肉有一定的流失,雖然在高蛋白飲食的維持下,肌肉流失并未與干預前顯示出統計學差異,但還是需要引起重視。在今后的干預管理中,適當增加代餐組的運動指導和監督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本項研究中,代餐組的完成率高于處方組,但并未顯示統計學意義(90.38% vs 76.32%,P=0.065)。處方組最終退出12例,退出原因:4例失訪,8例因難以堅持而終止。代餐組最終退出5例,退出原因皆因難以堅持而終止。可見通過代餐的形式更容易提高減重人群的依從性,減重干預的實施更為容易。在4周的減重干預過程中,處方組的減重者比代餐組更容易出現違規飲食。但在減重干預結束后,代餐組和處方組的減重者都要恢復平衡飲食,兩組干預結束后,對體重維持的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本研究作為方法摸索和研究,干預時間及受試者人數有限,只能反應短期的人群適應性和干預效果。膳食干預和體重管理是需要逐步改變生活方式并長期堅持下去的長期過程。這兩種干預方式在我國人群中的長期實施效果和對體重維持的效果還需要進行大樣本量的長期隨訪研究。
參考文獻:
[1]Jahangir E,De Shutter A,Lavie CJ.Low weight and overweightness in older adults:risk and clinical management[J].ProgCardiovasc Dis,2014,57(2):127-133.
[2]Sumithran P,Prendergast LA,Delbridge E,et al.Ketosis and appetite-mediatimg nutrients and hormones after weight loss[J].Eur J Clin Nutr,2013,67(7):759-764.
[3]Xu L,Cheng X,Wang J,et al.Comparisons of Body-Composition Prediction Accuracy:A Study of 2 Bioelectric Impedance Consumer Devices in Healthy Chinese Persons Using DXA and MRI as Criteria Methods[J].J Clin Densitom,2011,14(4):458-464.
[4]馬冠生.我國預防控制肥胖策略的探討[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2,18(5):5-8.
[5]李曉燕,姜勇,胡楠,等.2010年我國成年人超重及肥胖流行特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8):683-686.
[6]Sherwin R,Jastreboff AM.Year in diabetes 2012:The diabetes tsunami[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2,97(12):4293-4301.
[7]Liebman M.When and why carbohydrate restriction can be a viable option[J].Nutrition,2014,30(7-8):748-754.
[8]AnKarfelde MZ,Angquist L,Stocks T,et al.Body composition, dietary protein and body weight regulation,reconciling conflicting results from intervention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J].PLos One,2014,9(7):e101134.
[9]Volk JS,Sharman MJ,Love DM,et al.Body composition and hormonal responses to a carbohydrate restricted diet[J].Metabolism,2002,51(7):864-870.
[10]顧云娟,崔世維,于浩泳,等.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肥胖癥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影響[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4,22(4):400.
[11]Liu X,Zhang G,Ye X,et al.Effects of low-carbohydrate diet on weight loss and cardio metabolic profile in Chinese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J].Br J Nure,2013,110(8):1444-1453.
[12]曾強,賀媛.肥胖的非藥物干預[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2,6(3):196-198.
收稿日期:2018-4-19;修回日期:2018-5-8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