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的作家傾向于在作品中用革命來改變世界,而沈從文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通過描寫心中湘西的美好生活來喚起人們內心的良知,進而使得社會被改造。
關鍵詞:沈從文;語言;湘西
沈從文的父親是一名軍人,他的母親知書達理,他的啟蒙教育受益于他的母親。湖南鳳凰的獨特習俗對沈從文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沈從文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從了軍,在幾個省之間輾轉,目睹了死亡,這些使他在變得堅韌的同時,也變得憂郁。脫下軍裝的他渴望上大學,但只有小學學歷,沒有經濟來源都不允許他上大學,后受到郁達夫幫助開始走向人生的巔峰。
《邊城》是沈從文懷著對故鄉人民難以割舍的愛意所構造的一個桃花源,向人們講述了美好的湘西生活。
七十歲的爺爺是小城的擺渡人,生活拮據卻心地善良,他更是樸實,厚道的代表。如過河人給老船夫渡船的錢時,老船夫卻說:“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渡船的人拗不過他只好將錢收回。在某些情況下,老人為了心安,就把錢拿到茶葉上去買茶葉和草煙。從茶葉中產生的最好的草煙被綁在腰帶上。那遠路人對于身邊草煙引起了相當的注意時,便把一小束草煙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說,“不吸這個嗎,這好的,這妙的,味道蠻好,送人也合式!”茶葉則在六月里放進大缸里去,用開水泡好,給過路人解渴。進城時大娘給了粽子,賣肉的人給了肉,爺爺堅持給錢,過橋時與那人開玩笑,那人將他的酒葫蘆拿走了。沈從文就是這樣用及其平實的語言刻畫出這樣一個樸實的人物形象。爺爺心里最重的事便是翠翠的婚事,他擔心翠翠重蹈她父母的覆轍,便仔細為翠翠尋找人選:
“我聽中寨的一個人說,你隨時準備和團總家結親?!贝偸强吹嚼洗虻难劬Χ⒅哪槨!蹦敲创饝?,意思卻是“有了你怎么樣?”老船夫說:“真的嗎?”那個又很自然的說:“真的。”意思卻依舊包含了“真的又怎么樣?”
老船夫裝得很從容的問:“二老呢?”船總說.“二老坐船下桃源好些日子了!”寨人與順順打親家的事是不是有點兒眉目了,
那中寨人笑了,“事情變成了,我問順順,順順本來是打算跟山寨的朋友打個招呼,然后問年輕人?!靶』镒右馑荚趺礃樱俊薄八f我在我面前失去了一個座位,有一艘船接機,我想要一艘渡輪,我決定去磨坊。渡船是活動的不如磨坊固定。這小子會打算盤呢。
中寨人是一位稻農,言語極其沉重。“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蓱z的順順的長子,看起來像一個守望者會淹死在水中!”當他想問的時候,老船夫吞下了這句話。....
這個米經紀人為了達到目的,簡直在胡說八道。他心中非常清楚老船夫想說什么想要什么,但他恰恰“極有斤兩”、不動聲色地說出了老船大最不想聽到的結果和最戳心窩的話。米場經紀人的話,將人性中惡的一面暴露無遺。隨后,爺爺在一陣雷雨中死去,當翠翠最傷心時,楊馬兵成了她的依靠。“爺爺的心事他全知道。“楊馬兵比爺爺知道得更多,崔翠覺得她失去了一個爺爺,但她有一個叔叔。
翠翠是一個活潑可愛、天真善良的女孩,文中這樣對她的描寫:在風中長大,皮膚變得黑暗,迎接山脈和綠水,一對蝎子清澈而晶瑩。大自然既培養了她,也教育了她。人們很尷尬。當陌生人在渡船上注意到她時,她將目光盯向陌生人,并隨時創造出可以隨時被帶入山中的空氣。但是在了解了人們的清白之后,他們再次放松并在水邊玩耍。翠翠的身體是一種天然的野性美景。翠翠的愛情從她在鎮上看到龍舟相遇時開始。兩年之后又進城看龍舟,她就確定自己已經愛上儺送了。在這同時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出于對愛情的忠貞,她向爺爺表示了拒絕。天保受打擊后跟船走了,不幸溺水而死。然而,天寶的去世使攤送心中有愧,攤送跟著船也走了。而爺爺在這時候也撒手人寰,這些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最后,她擔任了像爺爺一樣守住渡船的活計,等待攤送回來。
天保儺送兩兄弟繼承了湘西鄉民淳厚樸實勤勞堅韌的品質,他們十幾歲的時候就能代替父親外出闖灘、販貸做生意。他們正直能干,善水,在端午節龍舟比賽中的自然最受人矚目。始料未及的是兩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雖然天保先找人說的媒,但他知道他不是弟弟的對手。抑郁之下外出闖灘不幸遇難,攤送也因此離家出走。
沈從文用平淡的語言將翠翠和他的祖父生活的貧困一帶而過,盡可能地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樸素的生活,誠實的民風,人性的優美,與美麗的鄉村一起,構成了詩歌,繪畫,音樂等美麗的意境。沈從文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純凈之地......…沈從文說,城市化和現代化使人性的美失去了。他想要為現代人呈現出另外一種生活,鄉下人的淳樸、善良、純真,才是一個理想的民族精神。他常常說,他的創作是建“希臘小廟”“這神廟里供奉的是‘人性”。沈從文強調的人性,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人性。邊城里生活的人在走向外面的時候,他們的思想一定會受到沖擊,一些自我意識會產生。
沉從文認為,自己和所謂的都市人之間,不僅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有一定的差距。最根本的還是他與城市人在價值觀上具有的后天無法溝通。自然的人性,指的是最原始的桀驁難馴的生命力。通過湘西鄉村的和平鄉村視野,從“鄉下人”的角度審視了城鄉對抗的現狀,批評了人性從美走向丑陋。
參考文獻:
[1]沈從文.邊城[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1.
[2]雷麗平.《邊城》語言的詩化、夢幻色彩[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4.
[3]漆福剛.《邊城》中的三美[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作者簡介:楊員奇(1999—),男,漢族,遼寧丹東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