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權峰
摘要:本文通過對目前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現狀的分析,針對目前森林生態公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從而有效的提升森林生態公園在生態文明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潛力作用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對目前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與指示,十九大更是強調在當前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要求發展綠水青山并將其當做是金山銀山來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在新的發展時期,要想建設更加美麗的中國,發展林業是基礎,森林公園作為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視,為構建良好的生態文明體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一、我國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已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
一九八二年九月我國在湖南省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到二零一六年在我國建立的森林公園已經達到了三千多處,總體面積規劃達到了一千八百多萬公頃,其中包含游步道九萬公里,三萬多臺旅游車船,一百萬張接待床位,兩百多萬個就餐位。另外從事管理以及服務方面的職工也達到了十八萬人,導游人員將近兩萬人左右,占國內旅游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一。其中總共包含國家級森林公園多處,面積達到一千三百多萬公頃;省級森林公園有一千四百多處,縣(市)級的森林公園包含一千一百多處。通過相關的數據分析與測算,到二零一六年全國的森林公園創造的社會綜合產值將超過八千二百億元,其中有一千多處的森林公園目前免收門票,享受到不用購買門票服務的游客達到了兩億多人次,占本年度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三。
(二)森林公園已建成了形式多樣的教育基地
森林公園中包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這些資源種類繁多,具有極大的生態文化價值,可以建立各種教育基地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四川省對森林自然教育十分重視,加快了相關教育體系的建設,活動內容首創四個第一,第一批森林自然教育的先行者,同時也是第一個森林中自然教育供給側相互聯動、第一場向市民公開呈現的森林自然教育公開課、第一次提出森林自然教育營地整體寫作方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第一次提出了相關的協作方案,有效的調動起來全省的森林自然教育氛圍,為生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目前四川已經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辦法,預計在未來的二十年內將增加兩百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其中大部分將建設在森林公園當中,四川瓦屋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榮獲“最佳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稱號、“全國林業科普基地”稱號,園內設立動植物標本博物館、植物標牌、解說牌,每年開展“認知植物親近自然”等一系列科普活動,使上萬名中小學生接受植物科普知識的教育,同時也是夏令營活動基地,寫生、創作基地;四川北川森林公園開展的“北川自然學堂”和“動植物識別”工作,呼吁大家一起關愛和保護自然環境;其他省份例如浙江省濱江森林公園就被稱為“自然科普教育基地”,這個稱號是由中國綠化基金會授予的;另外南京老山國家森林公園也是著名的環境教育基地,同時也是江蘇省的科普教育基地;這些基地的建立充分發揮了森林國家公園的科普作用。
(三)森林公園已探索出多種傳播、弘揚生態文化的有效途徑
森林公園不斷推出“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的旅游活動,使人們在游覽休閑過程中拓寬對自然的認知,受到自然生態知識的科普教育。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每年舉辦冰雪節、中小學生科普活動、自然教育、生態露營、生態體驗;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每年舉辦紅葉節、重陽登高節、杜鵑觀賞節、山地運動、森林養生(康養)等多業態并重的生態文化主題活動,開發了一系列參與互動性、科普性強的旅游項目,成為人們與自然進行精神交往和心靈溝通的場所。
(四)森林公園已經開發出內容豐富的生態文化產品
森林公園根據自身資源的特點,深入挖掘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等文化內涵,并將其開發成人們樂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態文化產品,滿足了社會多元化的需求。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連續舉辦的“四川廣元劍門蜀道三國文化旅游節”,并推出劍門豆腐系列產品;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連續舉辦的“中國四川光霧山紅葉節”、“杜鵑節”,打造紅葉文化、花文化,并開發了系列生態文化產品,如光霧山核桃、光霧山茶、南江黃羊、南江金銀花、光霧山牛肚菌等六大系列30多個品種;以上生態文化產品大都是基于森森公園為依托,結合當地民俗、文風、歷史、特產等推出的系列生態文化產品,深受游客喜愛,充分體現森林公園生態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潛力分析
(一)森林公園生態文化資源開發潛力大
我國幅員遼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森林國家公園當中蘊藏了豐富的資源,其中包括著名的人文資源以及種類繁多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都有效的構成了我國林業資源系統,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同時我國的森林公園尤其是國家森林公園十分珍貴與獨特,包含著眾多自然壟斷性的資源,這些資源都是極其獨特與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具有強烈的歷史文化以及教學教育和審美方面的機制,不僅如此,它們還包含著眾多生態保護以及生態建設和生態美學等方面的生態文化特征,能夠有效的促進我國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發展,是我國生態文化建設中的瑰寶與精髓。
(二)森林公園在生態文明建設體系中發展潛力大
我國國土面積十分豐富,其中山地的面積占總體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三十三,丘陵占總體國土面積的包分之十,高原的面積占總體國土面積的包分之二十六,到二零一一年為止林地的總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十一,到二零一四年我國濕地的總面積已經占到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左右。在這些資源豐富的地區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同時也蘊含著眾多的森林景觀,這些景觀與我國的高山峽谷、冰川溶洞、沙漠等景觀有機結合,形成了多樣性的森林生態文化。這些資源的建設以森林公園為基礎條件,然而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森林公園的規劃面積僅僅站到林業用地面積的百分之七,在未來,森林公園依舊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三)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市場潛力大
人們逐漸意識到只靠學校進行知識傳授的病垢,類似于“森林教育”“自然教育”這樣的概念和相應的教育形式開始日益盛行。比如,寒暑假開展的爬山夏令營或者森林之旅的游學活動、周末的林農園采摘等親子活動等都初具規模,并且具有很大的教育價值和市場開發前景。戶外游憩作為一項重要的項目逐漸受到人們的歡迎,這種活動能夠讓城市中的人們走進森林、回歸大自然,在經濟迅速增長的今天已經成為人們精神文化消費的重要內容。如今,人們的旅游形式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觀光旅游,而是傾向于探索大自然探索生態奧秘。
(四)森林公園建設的推進能有效改善生態文明體系的構建
森林公園通過開發森林旅游,能大大提升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據統計,截止2016年從事管理與服務的職工達18.02萬人,導游人員1.66萬人,使人們意識到山川秀美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自覺珍惜資源、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四川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未建立前,周圍農戶對森林的盜伐現象非常嚴重,隨著公園的建立和森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當地農民逐漸開始從事一些旅游經營活動,并可出售當地山貨土特產,因為公園農民都富起來,所以偷樹人“改行”做了旅游從業者,偷砍者如今都成了護林人。
三、森林公園在林業生態文化建設中大有可為
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應當將森林公園的生態文化當做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同時認識到生態文化對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將其納入到整個生態文化體系的建設當中,從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大力扶持,讓森林公園真正擔負起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責任,為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②在認識到森林公園建設的重要性的同時,應當加大對森林公園建設的支持力度,形成完善的森林公園建設的支持與引導機制,讓森林公園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另外還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在森林公園內部形成規范的解說系統,充分發揮出森林公園的科普與教育功能,進利用其眾多的公益性功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③盡快的在國內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在森林公園范圍內形成一批生態文化發展基地,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借鑒。由于我國林業生態文化建設工作起步較晚,因此,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還缺乏足夠的工作經驗,選擇建立一批好的示范樣板能夠有效的推進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發展,對于發展生態文明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④加快對森林公園中生態文化產品的開發力度,滿足當前社會對生態文化發展的需求,讓森林公園的內涵更加的豐富,從而向人們提供更加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態文化產品,實現多元化的發展,為森林公園的生態文化建設打開一個嶄新的局面。
四、結語
森林公園能夠讓人們更好的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同時也是人們親近大自然的有效途徑,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森林公園在森林生阿嚏文明體系的建設中依舊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人們應當加強對森林公園的重視程度,讓森林公園的價值真正顯現出來,造福于社會。
參考文獻:
[1]場圃總站,2016年森林公園建設經營情況[J].中國森林公園網,2017,04,27.
[2]肖君.福建森林公園森林生態文化建設現狀與對策[J].林業勘察設計,2009 (01):49-51.
[3]李磊.湖南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