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洋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威脅來自于人類活動。在海洋保護區及周邊海域資源采集、養殖、捕撈、圈圍、填海、航運等人類活動已經嚴重威脅保護區生態。本文以合浦營盤港-英羅港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分析了人類活動的威脅,并以此提出了加強立法、綜合監管、生產轉移、生態補償和設立禁漁區等對策措施。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海洋;人類活動;威脅
根據保護對象不同海洋自然保護區分為三個類別,即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態系統(河口、潮間帶、紅樹林、珊瑚礁、島嶼等)、海洋生物物種(海洋珍稀瀕危、海洋經濟生物等)、海洋自然遺跡和非生物資源(海洋地質遺跡、古生物遺跡、自然景觀、非生物資源等)。不同類型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使得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綠海龜、金絲燕、貝殼堤、海底古森林、海岸沙丘、紅樹林、珊瑚礁、海島等珍稀瀕危物種和重要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但是由于開發建設和人類活動影響,海洋自然保護區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
一、海洋保護區受人類活動威脅分析
(一)儒艮受捕捉和漁業作業方式威脅嚴重
歷史上儒艮保護區及周邊海域曾是儒艮的樂園,但是1958年至1962年當地政府成立捕捉隊對圍捕儒艮,四年時間捕捉儒艮216頭。1976年至1978年二十多家科研機構在沙田海域科研性捕捉儒艮26頭。之后由于當地非法電炸毒等非法作業每年均有多頭儒艮死亡。1984年3月廣西日報報道3頭儒艮被炸死后,廣西區政府組織調查并提出設立儒艮保護區。1986年4月廣西區政府批復建立儒艮保護區。1992年國務院升級儒艮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二)海灘涂作業對海草床生態系統破壞嚴重
廣西合浦海草床由淀洲沙沙背、淀洲沙下龍尾、英羅、九合井底、榕根山5個海草床組成,其中保護區內的海草場為英羅、九合井底、榕根山3個海草床。目前,2017年鐵山港海草面積僅58.48公頃,比歷史最高面積540公頃(2007年)下降了約十倍,2016年起海草種類開始呈現單一化趨勢。海草床主要威脅是海洋工程作業(如2014年鐵山港海域疏浚)、抽沙洗砂作業等因素引起了海草床底質環境發生改變。當地群眾挖螺和挖沙蟲也影響了海草的生長。
(三)人類的活動對中華白海豚威脅與影響
保護區周邊漁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近海捕撈、圍海養殖以及挖沙蟲、挖(耙)螺、電蝦等方式。經2017年保護區周邊社區壓力調查的數據顯示,在保護區周邊社區作業的各類漁船有1011艘,其中刺網漁船100艘,雜漁具船742艘,拖網漁船169艘(功率小于200kW的103條,200-300kW的57條,功率大于300kW的9條)。根據走訪漁民了解的漁獲情況,估算了周邊社區2017年的漁獲量大約為6967.2-20136噸。保護區巡護發現沙田港有大量電拖網漁船,這些使得海洋魚類資源逐年衰減,威脅中華白海豚的餌料。由于餌料限制中華白海豚棲息海域逐漸縮減。其次,保護區及臨近海域施工作業船、漁船、運輸船噪聲可能影響保護區及周邊海域中華白海豚等海洋哺乳類動物正常活動范圍。另外,西側鐵山港開發建設、北側沙田港和鐵山港東岸開發建設、東北側安鋪港及航道建設等對保護區形成包圍威脅態勢。
(四)淺海養殖對棲息地破壞及影響
當地群眾歷史上圈占保護區實驗區內淺海海灘涂進行螺和沙蟲養殖,為了分清界限和防止養殖螺飛走,采用插木樁和圍網圈圍方式。淺海灘涂電、拖、挖作業和養殖嚴重破壞海草床生態環境,并威脅到綠海龜、中國鱟、文昌魚和紅樹林等珍稀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區劃定之前,當地群眾一直依靠保護區海域從事挖沙蟲、挖螺和傳統捕撈作業。劃定保護區范圍后,政府未處理當地群眾生計來源與保護區沖突問題,加之周邊群眾對保護區生態保護認識不足,近年保護區海域面臨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群眾養螺投放毒藥、收螺破壞生態直接威脅海草床、中國鱟和紅樹林生態系統。
(五)周邊人類活動資源壓力評估
保護區20公里沿岸有9個行政村,人口40229人(2017年),其中緊鄰保護區有沙田鎮6個行政村、山口鎮3個行政村(英羅村、北界村、中堂村),共74個村民小組,其中涉及沙田鎮19701人、山口鎮20528人。保護區周邊從事捕撈人數1984人;從事海灘涂作業8032人,從事捕撈和灘涂作業人數占總數人的24.9%,收入占比達65%,漁業捕撈和灘涂作業在當地經濟中占比份額較大。灘涂作業方式有養螺、挖沙蟲和電魚蝦等,人均年收入約1.44~3.6萬元。其中上新村、對達村、淡水村、山竂村、英羅村和中堂村等6個村委灘涂作業人數較多,人數最多的是山口鎮英羅村,達到2939人,占全村總人口的41.7%。
二、減少海洋保護區人類活動影響的對策和建議
(一)建立海洋保護區綜合管理部門
十九大后,國家機構改革將全國各個類型自然保護地統一劃歸國家林草局管理,結束了多部門管理保護區的亂象。但是改革后仍舊存在海域和海洋資源管理歸屬自然資源部,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歸屬農業農村部,海洋自然保護區監管歸屬林草部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和督察歸屬生態環境部,海洋保護區執法又分屬海警、海監、漁政、交通等部門,從長遠看,建議應建立海洋保護區綜合管理機構,建立海洋保護區綜合管理委員會,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全面負責海洋特別保護區內開發和保護工作。
(二)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建設
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建設,盡快出臺《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保護法》,地方也應該進一步調整相應管理條例;加強和完善保護海洋自然資源和海洋環境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建設。對已經批準建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還沒有相應管理辦法的,應盡快根據現行法規制定管理辦法,經省級人大或者政府批準并實施。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才能使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各領域都能有法律依據。
(三)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引導群眾生產轉移
認真整改海洋保護區歷史問題,清理違法違規侵占保護區設施和養殖場。嚴格依照《海洋環境保護法》和《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在海洋保護區全面禁漁。嚴格依照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和禁漁區范圍,加強保護區禁漁監管。調整涉海涉保護區作業群眾產業結構轉移引導,引導群眾開展岸上種養殖和其他產業扶持,扶持集體經濟,逐步退養還灘,逐步減少周邊群眾對自然保護區資源的采集。申請國家生態補償資金,對保護區周邊從事捕撈作業和灘涂作業的群眾給予適當生態補償。
(四)加強三無船只監管,強化保護區范圍內作業管理
“三無”船只因缺乏有效監管,多數都是非法電炸作業船只,所以建議按照國家規定給予對可以注冊編號船只注冊編號,不符合船只補貼后強制報廢。圈圍海洋保護區岸線,前期可考慮在群眾主要趕海出入口設置檢查站,規范群眾趕海作業行為。嚴禁帶毒藥、電魚工具、不合格網具和禁止的木樁設施等進入保護區范圍作業。同時也做好群眾宣傳工作,告知國家法律法規的禁止作業行為和禁止作業區域。后期逐步減少直至禁止進入保護區采集和作業,實現保護區生態修復及恢復。
參考文獻:
[1]劉長安.海洋自然保護區發展狀況[J].自然保護區60周年,2016年,5月增刊:64-65.
[2]李英花,覃漉雁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海岸灘涂開發利用和管理[J].泉州師范大學學報,2016,34 (2):15-17.
[3]楊晨玲.廣西濱海濕地退化及原因分析[D].碩士論文,2014,5:1-92.
[4]徐東霞,章光新.人類活動對中國濱海濕地的影響及其保護對策[J].濕地科學.2007.9.5卷第3期.
[5]孫昭妍.關于完善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法律制度的思考[J].法治與社會,2013.7下,40-41.
[6]張宏科,郭宇明等.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調查與保護研究報告[R].(內部資料),2018:80.
[7]覃秋榮,陳永寧等.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R].科學考察報告(內部資料),20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