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召祥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保護已經成為我們日益關注的話題。目前我國生態保護工作的核心工作是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只有嚴密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才能為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提供保障。不斷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考核政績評價體系、健全自然資產、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為我國的生態安全奠定基礎。
關鍵詞:管控制度;生態保護紅線;配套制度
現階段,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快速改革,生態問題已經成為民生話題。部分區域生態功能喪失,生態環境日漸脆弱,導致自然災害頻發,嚴重的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生態環境問題迫在眉睫的情況下,生態紅線保護制度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部署。
一、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的要求
(一)管控目標的要求
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的基本的要求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不降低生態功能、不減少保護面積、不改變用地性質[1]。
1.不降低生態功能:保護以下三條線,有效改善和維護生態功能是生態保護紅線的最終目標。生態調節和文化服務為主要方案是由生態服務保障線提供,生態脆弱區和敏感區有人群居住的安全屏障線提供,關鍵的物種的保護主要通過生物多樣性維持,為我國生態系統功能提供保護。
2.不減少保護面積:對保護面積的嚴格約束是生態保護紅線的基本要求。想要在一定限度內維持原有的生態系統功能,應該保持生態保護紅線邊界的相對穩定,面積穩定,無減少風險,嚴格約束不合理土地占有,充分發揮生態保護紅線的約束作用。
3.不改變土地性質:生態用地性質的穩定是生態保護紅線的核心要求,自然生態用地是生態保護紅線區的主要內容,嚴格管控對生態用地的使用,嚴禁其他人為因為對生態用地環境造成污染,維持土地的核心性質,并加以保護。
(二)全周期管控要求
想從全周期對生態保護紅線進行管控,必須做到嚴防源頭、嚴管過程和嚴懲后果。
1.嚴防源頭: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為原則對源頭進行把關,在法律的監管下,進行具有時效性的宣傳教育,在各個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心中建立起生態保護紅線的守護意識;在生態系統紅線區域內以全面嚴格的制度對不合理的經濟開發和資源搶占活動進行限制,杜絕任何損壞生態保護紅線的源頭。
2.嚴管過程:以防控生態保護紅線為原則,嚴格要求保護措施的實施。首先,要采用24小時不間斷的一體化監測手段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進行實時監測,掌握生態系統的動態資料。其次,要嚴格監控人類在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的活動。
3.嚴懲后果: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的人員要進行嚴懲,對其他人員也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每個人都應該把保護生態紅線區域作為一種責任。首先,對造成生態損害的人員一定要嚴懲,絕不放縱。其次,對破快生態環境的企事業單位和工廠絕不姑息,嚴懲不待。
二、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體系設計
(一)監測技術管控
對生態保護紅線系統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的有效措施就是實行“天-空-地”一體化的網絡監測系統[2]。首先是利用遙感技術,對生態區域內的生態功能、地理因素和人類活動進行全面的把控。其次是建立有效生態評估體系和預警體系,及時對損害生態系統的行為做出警示。最后建立監測生態保護紅線數據平臺,對多層級的生態數據進行溝通和分析,為科學的保護生態紅線系統提供前提。
(二)監察執法管控
建立24小時不間斷的自動監控體系和人工執法相結合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嚴格監管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的各項活動。通過生態網絡監管系統的日常巡查和定位監控,借助先進的網絡監控體系,構成360°無死角的監管平臺。對生態系統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判斷,及時勘測現場;對監管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嚴格執法,把相關問題和對生態造成的損失進行記錄,作為相關責任人追究的重要依據。
(三)行政許可管控
行政許可的嚴密程度體現了生態保護紅線區域與其他生態系統的不同,管控要求在面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時更加嚴格[3]。分類分區管控制度、規劃及項目環評許可制度和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和規劃是生態保護紅線的行政許可管控的主要內容。根據生態紅線保護區域不同的生態功能、保護等級差異,應該制定與生態保護紅線系統想匹配的管控措施,完成不同的控制和管理。
1.完善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并不代表是無人居住的區域,但是,為了使生態環境的功能保持完整,應該根據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主體功能、管理差異和保護需求,建立和生態系統用途相匹配的管制要求,在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使用的同時合理的保護生態空間。
2.建立分類分區管理制度。根據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不同管理目標。要明確各個生態系統的管理屬性和主導功能,根據保護生態系統的法律條款,面對不同的生態區域實行分類管理。對生態保護紅線內部的管理分區和空間差異,對人類的活動進行合理的限制,以保護生態系統功能為主,杜絕任何損害生態功能的行為。
(四)社會參與管控
生態保護的權利和責任主體是公眾,應該加強公眾的思想教育工作,激發公眾參與生態紅線保護工作的積極性,也能使生態紅線系統接受廣大群眾的嚴格監督,進一步加大了環境維護的力度。首先,可以在地方政府的許可下,介入公眾參與機制。其次,利用宣傳方式,引導公眾自發的參與生態紅線系統的保護當中去。最后,公眾可以在發現損害生態紅線保護區域后提起公益訴訟。
三、結語
我國未來的生態保護工作的核心制度是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建設的關鍵期為“十三五”,生態補償、用途管制和績效考核等內容都是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主要內容,需要有關部門發揮出協同作用,聯合保護生態紅線制度,不斷的完善相關制度,為我國的生態系統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干杰.“生態保護紅線”——確保國家生態安全的生命線[J].求是,2014 (2):44-46.
[2]高吉喜.加快“三個落實”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J].環境保護,2016,44 (8):18-21.
[3]高吉喜.探索我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與監管[J].生物多樣性,2015,23 (6):7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