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響亮的戰斗口號能夠發揮出強力的感召力與凝聚力的作用,對于強化廣大管斌的打仗思想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為此,在新時期,就必須要用更加響亮的戰斗口號來強化官兵的打仗思想。在文中就如何如何擬制響亮的戰斗口號進行探討。
關鍵詞:戰斗口號;打仗思想;凝聚力
習近平明確指出:“要扭住能打仗、打勝仗這個強軍之要,強化官兵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戰斗口號,是催人奮進的戰鼓,是迎風招展的旗幟。一句響亮的戰斗口號,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夠讓官兵熱血沸騰、斗志昂揚。為此,就要善于運用響亮的戰斗口號,強化廣大官兵打仗思想。所以,政工干部必須掌握擬制響亮戰斗口號的方法。
一、賦予戰斗口號以振奮的語言
口號指“供口頭呼喊的有綱領性和鼓動作用的簡短句子”。所以,戰斗口號若想產生巨大的鼓動力和強烈的凝聚力,必須運用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韻律朗朗的振奮語言。
一是言簡意賅、昂揚有力。所謂言簡意賅,就是用最簡短的語句表達出最準確的意思。戰斗口號從形式上看,要篇幅短小,簡潔凝練,精湛有力;從內容上看,要主旨鮮明,內涵豐富,簡而不陋。戰斗口號的言簡意賅,可以說是其精髓所在,往往寥寥數語,卻隱含著豐富的信息。1950年,美韓發動朝鮮戰爭,毛澤東審時度勢,向全國軍民提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斗口號,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卻將抗美援朝的目的和意義闡述得一清二楚:唇亡齒寒,不支援朝鮮就難以保住我們的祖國,而祖國不保,何以為家。
二是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戰斗口號是講給大家聽的,如果戰斗口號繞彎子、拔調子,大家聽不懂,那么就失去了宣傳鼓動的意義。1948年,在解放軍攻打錦州時,一支國民黨部隊憑借其堅固的防御工事,放出風來說:“我們是鐵打的堡壘!”我軍針鋒相對,立即提出了“我們是打鐵的漢!”在這個戰斗口號的鼓舞下,我軍官兵個個如下山猛虎,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最后,打鐵的漢把鐵打的保壘砸了個稀巴爛。
三是韻律朗朗、平仄響亮。高爾基說過:“語言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辭的準確、明朗和響亮而產生出來的。”聲音是語言的外殼。戰斗口號必須具有音樂性,念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方才便于呼喊和傳播。所以,為獲得理想的宣傳鼓動效果,就要注重戰斗口號的音韻和諧、音節勻稱、平仄恰當等語音效果。戰爭年代,我軍創作出了大量集思想性和音樂性于一身的戰斗口號,如“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到敵人后方去”。這些戰斗口號不僅極大激發了八路軍戰士與日寇作戰的無畏勇氣,有效宣傳了我軍游擊作戰的方針,而且還因其瑯瑯上口、平仄響亮,甚至被譜成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二、賦予戰斗口號以深邃的思想
一是提出一種政治主張。毛澤東說:“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斗口號是為完成政治任務服務的。戰斗口號要求主旨鮮明,“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要求什么”都需要清楚明白、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讓人一看就能明白戰斗口號的內容和好惡取向,決不模棱兩可。馬克思一句“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先河。抗日戰爭時期,一句“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極大地激勵了全國軍民聯合抗日的戰斗意志。解放戰爭時期,一句“要和平,反內戰;要民主,反獨裁;要自由,反迫害”動員起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大眾迅速武裝起來,埋葬蔣家王朝。
二是激發一種戰斗激情。戰斗激情具有迅猛、強烈、難以抑制等特點,能調動身心的巨大潛力。而戰斗口號就是喚起軍人激情的“催化劑”。戰爭時期,“誓死保衛祖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口號激勵著多少革命勇士不怕犧牲、奮勇殺敵。“輕傷不下火線,重傷堅持挺住”“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戰斗口號激勵著多少英雄人物排除萬難、堅持到底。
三是喚起一種革命情感。斯大林說過,明白為什么打仗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朱自清先生也在《論標語口號》一文中指出:“現代標語口號不但要喚醒集體的人群或民眾起來行動,并且要幫助他們組織起來。”這說明戰斗口號必須告訴人們行動的目的,激發人們的情感。我軍是人民的子弟兵,愿意毫不猶豫地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流血犧牲。所以,我們必須善于運用戰斗口號清楚地告訴官兵“為誰當兵、為誰打仗”,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官兵的戰斗熱情。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打土豪,分田地”“保家保田保飯碗”的戰斗口號,有效地向戰士宣示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意義,進而激發廣大戰士奮勇殺敵的決心和勇氣。
三、賦予戰斗口號以實踐的底蘊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而行動則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梁。實踐的底蘊是戰斗口號的臂膀。如果戰斗口號不能指導實踐,沒有可操作性,或者是沒人去執行,那么任何戰斗口號都只是枯燥的套話、無用的廢話、教條的空話,永遠不能成為催人奮進的精神旗幟。
一是確立一個行動的綱領。綱領就像一面旗幟,只要旗幟不倒,戰士們就會戰斗不已。以行動綱領為戰斗口號,容易使戰士明確作戰任務,理解上級作戰意圖,便于作戰任務的完成。抗日戰爭中,我軍提出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戰斗口號,激勵著全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中,毛澤東提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斗口號,為革命指出了明確的方向,于是有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氣勢磅礴。
二是推廣一條成功的經驗。“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智者善于從別人的經驗中挖掘智慧。以成功的經驗為戰斗口號,可以使廣大官兵從中學習和借鑒,防止走彎路。一句“槍桿子里出政權”及時糾正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路線。“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斗口號,從戰術層面上契合了敵強我弱的實際,對于我軍發揮游擊戰的特長,實現以弱勝強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和指導作用。
三是弘揚一種優良的作風。以優良的作風為戰斗口號,可以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廣大官兵自覺以優良的作風為準繩,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和工作標準。在邊境作戰中,我軍提出了“寧可自己鮮血流,不讓祖國寸土丟”“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的戰斗口號,體現了軍人雷厲風行、敢打必勝的作風,指引著廣大官兵浴血奮戰、克敵制勝。
作者簡介:丁洋洋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軍官教育培訓部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