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邦 李彬
摘要:煤礦企業屬于典型的能源型生產單位,在實務工作中,有顯著的資源型特點,在生態化環保理念不斷升級的過程中,其生產方式的合理性不僅受到了相關從業者的高度重視,甚至在社會環境中也引起廣泛的關注。對此,文章從綠色開采評價體系出發,通過對原則內容的探討,以及武家塔露天煤礦具體執行案例的分析,深入研究露天煤礦的綠色開采基本指標,為相關實踐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露天煤礦;綠色開采;評價系統
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使傳統的企業的經營模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并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明顯的側重于綠色環保化的集約型生產方式,這一點在能源開發領域的變化最為顯著。由此使得大型露天煤礦企業,不斷的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實際的工作內容進行優化升級,并形成了具體的綠色開采模式。對此必須執行科學的評價體系,以便對其改革內容進行充分的評估與管理。
一、大型露天煤礦的生產特點與綠色開采評價目標
(一)大型露天煤礦的生產特點
在實際工作中,露天煤礦的綠色開采工作需著重注意以下四點內容。第一,需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兼顧煤炭主能源、共生礦物質、水資源等一切可利用資源的應用條件;第二,應在執行生產過程中,降低對于能源型資源的消耗水平,并保證水資源與生產物料的使用,以節省工程的生產成本與資源成本消耗;第三,露天煤礦的生產企業需從工作的源頭做起,盡可能的降低生產活動對于環境條件的影響與破壞;第四,在企業執行內部管理的工作中,需不斷的強化文化建設,使綠色環保化的生產理念深刻的植入每一名工作人員的意識思想中。
(二)大型露天煤礦綠色開采的評價目標
綠色煤礦的綠色化生產,不僅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工作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水平,同時,從企業自身的市場發展工作中,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是為企業提供長效動力的重要工作內容,可以在科學的方法措施下,保證企業與社會的生產水平相適應,并在競爭中始終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動力水平。由此,對于實際生產中的綠色大型露天煤礦,可以以下的工作內容作為其評判的具體依據,并在相應的執行管理工作中發揮出重要的價值水平[1]。
首先,在評價體系的目標管理下,形成了整體行業的數據信息平臺,在整合行業范圍各個企業執行情況的過程中,對每個獨立企業的生產行為進行細致的分析,不僅為整體行業的管理提供了詳細的依據內容,同時也幫助行業發展決策提供了具體的參考內容。其次,在評價的體系中,必須注重定量式的評價方法,并在完善的監測體系下,重點關注生產中的矛盾性問題,以及產生此類問題的實際原因,以便更好使評價系統配合實際的工作,為策略的改良與優化提供實際的參考內容。第三,形成穩定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的幫助行業范圍的各個企業進行發展目標的規劃,以整體的發展數據信息作為實際的參考資料,更好的引導企業進入良性的發展循環,從而展現出整體數據化的優勢內容,實現行業整體的穩步前進。第四,在形成評價體系的工作中,務必要對綠色開采工作的執行水平與效果進行比較式的評估,以此找出實際工作中產生效果差異的具體原因,從而為更好實現發展提供服務[2]。第五,科學化的露天煤礦綠色開采工作,需對整體的礦業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的討論,并在預測的工作中,對執行中的發展戰略進行評估,以便從宏觀的角度完成管理工作。
二、大型露天煤礦進行綠色開采的基本工作原則
露天煤礦的綠色開采工作,需以統一的標準與原則為基礎,進行系統化的管理,以此提升整體管理與分析的有效性,并防止在執行的過程中,將評價的內容編程工作進度與形式的堆疊,使其失去具體的指導意義。因此,必須在構建評價體系的工作中,強調以下的六點工作原則。
第一,系統性原則是施行工作的基礎,可以有效的反映出每個露天煤礦工作中的具體內容,在客觀與有效的發展分析中,提高評價目標與技術指標的關聯性,從而增加應用過程的有效信息數量;第二,需在工作中充分的尊重科學性原則,尊重科學性,不僅體現在具體的數據分析與計算工作中,同時,也是管理與指導規劃的科學性表現;第三,堅持完備性原則就是強調露天煤礦綠色開采模式的整體性,在全面展示企業主營業業務的基礎上,對發展中的特性與趨勢進行昭示,從而更好的協調發展中的具體內容;第四,為了更好的發揮出評價體系的優勢作用,必須充分的保證其可操作性的原則,在發揮靈活性優勢的基礎上,適應不同發展條件下的企業模式,以此作出更加系統的評價內容;第五,鑒于行業領域中綠色開采模式的復雜性條件,評價系統必須建立在結構層次性原則的基礎上,以此從多個角度對執行的具體內容進行深刻的評價,并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更加清晰的理清每種發展條件的應用效果;第六,在評價體系的建立中,務必保證針對性原則,以此在對不同環境條件的露天煤礦開采企業中,形成更加準確的技術評價,并對技術的實用效果與可操作性進行系統的分析。
三、大型露天煤礦開展綠色開采模式的具體執行策略
大型露天煤礦的建設工作,必須以生態型與資源型的意義為基礎,在充分結合所在地區自然資源條件的基礎上,有效的利用當地的自然生態屬性,整合資源條件的同時,使資源的利用效率達到最優化水平,從而提升整體能源的應用效果,并有效的減少建設與生產過程中,對于環境的負面影響條件,使整體的生產活動達到更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在兼顧社會屬性的同時,保證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水平,從而完成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3]。
(一)露天煤礦綠色評價體系模型的構建
綠色生產評價模型是結合實際工作中的基本特點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而形成的具體評價模型,在實務中有著明確的指導意義與價值,必須在綜合實際生產狀況的前提下進行分析[4]。借鑒國際在相關領域的管理辦法,可以將其整合為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四類系統下形成的典型分層化管理模型,并在實際的工作內容中,注重協調作用的發揮,保證各項技術內容能夠充分發揮出實際的功能價值,從而得到具體的收益水平。
由此整體綠色開采的工作中,可以根據具體的發展水平與協調關系形成兩類重要內容板塊,并在發展水平的模塊結構中,將其詳細的劃分為經濟發展指標、社會發展指標、綠色生產特征指標這三種類型;在協調關系板塊中針對前者模型中的三類指標形成具體的協調性指標,以便將整體內容進行有效的串聯,形成完整的管理網絡。同時,在企業具體執行的具體內容中,可從整體策略與內容模塊中進行分層遞進式的生產關系,并在充分遵循協調與發展原則的基礎上,實現對內部生產形式上的管理,從而以遞進式的姿態不斷完成發展。
例如,在武家塔露天煤礦的綠色生產模式建設過程中,就充分的遵照了這一模型下的執行方法,從1996年投入生產開始,在保證自身產品市場份額的基礎上,與2000年制定了“以煤質求生存,以管理出效益”的整體經營策略,并在穩步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的發揮出“低成本、高效益”的經營優勢,在經濟發展指標的引導作用軌下,實現了整體項目內容的協調發展,使當年的煤炭總產量達到了216.47萬噸,充分的展現出了生產中綠色開采模型的指導意義[5]。同時,該公司在2005進行生產管理工作的改革,從內部的管理工作入手,在執行“班組化”管理的工作中,將綠色生產的細節內容充分的落實到具體的工作行為當中,從制度角度,充分的保證了整體綠色生產模式在執行過程中的作用與價值。通過對開采坑點進行24小時的全程化監管,實行標準化的管理體系,充分的保證了綠色發展策略的有效落實。而這種管理中的內容升級,也促使其企業在市場的競爭環境下,逐漸的處于明顯的優勢地位,在執行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公司與2008年的5月,通過了綠色生產模式的驗收內容,并在技術手段上完成了300萬噸/年的技術性驗收,使企業的發展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與層次,從而完成了在綠色開采評價體系下的產業升級[6]。
(二)露天煤礦綠色生產評價體系的具體內容
1.經濟發展指標
經濟發展指標重點是在企業的內部對其采取綠色生態化開采模式經濟性狀的評價,在綜合企業原有發展條件的基礎上對涉及到發展趨勢的持久性經濟增長內容進行有效的評估。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可以將資本的保值增長水平、企業凈利率、職工收入條件、科技投入比重作為明確的項目內容進行有效的分析,以此對企業的實際市場發展情況進行有效的歸類與評價。
例如,武家塔露天煤礦在加大生產投入的過程中,將先進的機械設備投入到實際的煤礦開采工作中,就可視作較為典型的科技投入項目,在優化了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煤炭開采的經濟效益與價值,從而在同等的市場條件下,可以對生產出的產品進行更加細致的管理,從而獲得更實際的經濟效益回報,實現企業生產力水平經濟條件的發展。
2.社會發展指標
露天煤礦開采企業在發展經濟水平的過程中,勢必會對環境條件產生明顯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的具體內容必須作為綠色開采評價模式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以此保證其社會環境價值的有效性,在維護自身經濟水平發展的過程中,形成有利于社會的生態模式,從而更好的與生態環境、社會整體價值觀念形成統一,并完成自身的長遠性發展。具體執行實務中,可將綠色生產水平、職工生態化理念掌握、管理人員學歷條件、勞工職業及衛生健康情況、崗位培訓化程度等內容作為具體的執行方案,從而對企業的社會發展指標進行整體化、系統性的檢驗。
以武家塔露天煤礦為例,在發展進程中,充分堅持“開發與治理協調發展”的策略,在平衡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原則指導下,與2002年制定了“土地復墾計劃”,并在編制詳細管理內容的基礎上,對下屬的崗位員工進行了充分的培訓,提高企業整體環保意識的同時,形成了生產內容的綠色化管理。在執行此項策略的過程中,企業以內蒙古地區的實際生態環境條件為基礎,充分利用各類抗旱型綠色植物,有梯度的對生產廠區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了系統性的修復,充分的發揮出了企業的社會價值作用。
3.技術發展指標
技術性的發展指標,需從經濟循環體系與生產技術內容這兩個方面進行說明,在兼顧儲量與開采水平的基礎上,充分探討企業在執行過程中的剝采率水平,并重點對煤炭資源的回采率條件進行細致的分析,從而從整體技術內容上探討其生產過程的技術循環條件。同時,在開采能源消耗水平、廢棄物排放程度、礦區水土侵蝕模數等內容上進行深刻的分析,從而達到整體的評價。
例如,武家塔露天煤礦通過松榆楊柳、檸條、刺槐、苜蓿、火炬樹、葡萄、枸杞等植物的種植,使整體自然環境系統在喬木、灌木、草本、藤蔓不同類型的植物作用下,展現出更好的生態屬性。另外,該企業在執行此項生態計劃的同時,充分的發揮了綠色生態環境的優勢作用,通過苗木基地與蔬菜基地的建立,在大棚種植的科技方法下,形成了科學化、生態化的經濟鏈條,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更加穩定的環境條件[7]。截止到近期的調查中,武家塔露天煤礦的排土場復墾項目,已經完成了3980畝的建設,不僅包含了2650畝的頂面規劃,同時在坡面也完成了1330畝左右的綠化,整體綠化率達到了95%,并使土石方的剝離工作全部實現內排操作,形成了生態化的“生產-排土-治理-綠化”的生態性操作流程,并榮獲了“國家級綠色礦山”等一系列的殊榮,在綠色礦區的開采模式指導下,成為了當地的技術推廣單位。
4.協調發展指標
通過以上三點內容的綜合管理,已經基本可以實現對企業的整體生態性條件的客觀評價,并在具體指標落實工作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水平,然而為了更加深刻的論證綠色生態開采模式的可行性內容,還需通過協調發展指標的內容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在環保投入比例、資源協調系數等內容上,展開討論,為數據的分析創造更加合理的條件。
四、總結
大型露天煤礦的綠色開采生產模式,是建立在整體社會的生態環保理念上的,必須從工作內容出發,為方法策略的執行構建起完整的管理系統,并逐漸形成全面、細致的執行評價標準,以此對實際的生產工作提供具體的指導意義。而在執行此項評價標準的過程中,不僅有效的推動了主體行業領域的應用技術發展,同時也為社會整體生態化建設貢獻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王霞.露天煤礦綠色開采工藝的應用與發展分析[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8,38 (12):153-154.
[2]范軍富,胡鐵男.綠色開采條件下露天煤礦土地動態演化規律研究[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8,18 (02):814-819.
[3]朱海濤.現代露天鋁礦山綠色開采技術及經濟效益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17 (12):94-95.
[4]邢朕國,于鵬.水環境因子在露天煤礦綠色開采中的影響[J].煤炭與化工,2017,40 (06):63-65.
[5]宋子嶺,祁文輝,范軍富,等.大型露天煤礦綠色開采評價體系研究[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7,17 (03):1177-1182.
[6]陳亮,王來貴,王建國.露天煤礦綠色開采的實現路徑——基于企業環境成本控制視角的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 (06):840-845.
[7]韓義朝,向迪,劉宇,等.露天煤礦綠色開采理論體系研究[J].露天采礦技術,2016,31 (0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