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芳 黃長福 史蘭寧
摘要:近年來,藍山縣依托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明顯的區位優勢、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上級相關政策和項目的扶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實現了農、林、牧資源的共享,產業的優勢互補,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問題。本文就目前的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探討打破林下經濟發展制約、提高林業資源利用率的措施。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狀況;問題及措施
隨著2012年藍山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體任務的完成以及配套改革的開展,集體林地產權得到進一步明晰、林權流轉得以規范、林業經營得到放活,加之我縣擁有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自然資源優勢,上級政策的扶持及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相關職能部門的積極引導,藍山縣林下經濟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
一、林下經濟發展優勢
藍山縣地處湘南邊陲,南嶺山脈中段北側,素有“楚尾粵頭”之稱,境內三面環山,山、丘、崗交錯,是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山區縣。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全縣林地總面積215.7萬畝,森林蓄積533.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3.12%,是省林業重點縣之一。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盛產松、杉、楠竹、木荷、栲櫟等,亦有水杉、黃杉、南方紅豆杉、銀杏、斑竹、龍竹等多種珍稀植物,更有厚樸、杜仲、黃柏、皂角、三葉木通、黃精等藥用植物。林區內有獼猴、靈貓、大鯢、穿山甲、石蛙、竹鼠、錦雞、白鷴等國家一二級、省級重點保護動物。區位優勢明顯,林業用地面積廣,山地類型多樣、生態資源豐富,林下經濟發展潛力大,是典型的適宜利用森林資源大面積發展林下經濟的縣。
二、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全縣215.7萬畝林業用地中,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面積有150萬畝,現已發展林下經濟面積為27.84萬畝;2017年全縣林下經濟總產值為3.5億元;參與林下經濟發展農戶近3萬戶,實現就業人口53926人,使貧困戶462戶實現脫貧;引導并創建林下經濟企業10家,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20個。其中獲批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個、省級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2個、省級林下經濟特色產業園1個、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點1個,成功申報省級林下經濟扶持項目2個。目前,規模大、產值高、影響廣、典型多的主要發展模式有林藥、林茶、林菌種植與采集,野生動物馴養,林禽養殖,森林旅游以及結合多種方式的立體混合型模式。
三、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林下經濟發展初期投入大、周期長、產出低且山區很多百姓對傳統的林業生產模式依賴度高,存在林業生產觀念還未轉變問題,使其對林下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不高,林下經濟發展分散、規模化難。
(二)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和品種單一。相對于全縣存在的資源優勢和發展目標而言,目前主要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和開發經營的資源品種不夠全面,且規模不大、存欄量及產出量不高,經營管理還未能跟上,經濟效益不高。
(三)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在種植和養殖過程中,大多沿用傳統的種養殖方式,在傳統養殖過程中摸索經驗,對科學養殖技術掌握不夠,致使投入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林下經濟發展涉及多個部分,由于缺少聯動機制,項目和資金扶持力度不夠,技術指導、種苗保障、加工銷售、金融信貸、市場信息導向等相關服務還較薄弱,發展新模式、引進新品種、林下經濟產品深加工和銷售等產業鏈條延伸方面存在滯后。
四、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生態優先、統籌兼顧。堅持生態優先,統籌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確保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良性互動。
(二)深化制度改革,創新運行機制。各有關部門要重視林下經濟發展工作,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各種高效運行機制,靈活整合政府、企事業、社團及專業合作組織等各種社會資源,廣泛動員群眾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形成聯合工作機制,推動林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三)縣政府要將林下經濟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協調有關部門通過項目資金扶持、貼息貸款、幫助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技術、提供保險服務、免征增值稅等方式支持林下經濟發展。
(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各鄉鎮結合縣總體規劃,根據各自然條件、林地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等,科學制定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對林下經濟實行分類指導、多元發展,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藥則藥、宜菌則菌、宜禽則禽,合理配置生產要素、發展適應本地特色的林下經濟。
(五)加強林業管護,確保森林資源安全,推進財政對林下經濟發展的支持,讓農民獲得更多的發展資金,著力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經營林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六)示范帶動,穩步推進。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加強示范性基地和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建設,以少帶多、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廣大農民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并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引導規模化發展,帶動社會就業和實現農民創收,爭取實現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林下經濟發展局面。
(七)強化組織合作,實行集約經營。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建立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使其在標準化模式中統一供種(供苗)、聯合采購、聯合銷售、加工增值、貯存運輸、科技推廣、資金籌措等發揮積極作用;建立市場預警機制,提高產業化組織程度,將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緊密連結起來,有效解決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這兩方面都有助于增強農民發展林下經濟中應對自然災害時的抵御能力和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
(八)加強科技服務,提供技術支持。縣林業、科技、農牧等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地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林下經濟科技服務。定期開展科技培訓、實行科技入戶服務,加強實用技術指導,充分發揮科技在林下經濟發展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積極搭建企業、農民、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構建林業產業專業服務平臺,實現與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的互聯互通,加強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增強林業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
參考文獻:
[1]徐江峰.發展林下經濟——無限光明之道[J].浙江林業,2011 (03).
[2]海渤.林下產業經濟模式研究[J].綠色科技,2010 (08).